去年刚刚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番禺沙湾的留耕堂赫然在列。
国保单位,几乎是我国文旅界的最高桂冠。在此之前的七批国保,囊括了南越王墓、中山纪念堂、沙面历史建筑群等广州鼎鼎大名的文化景点。
但这个新闻除了在广州的文旅爱好者和沙湾原住民内部引起一小阵欢呼外,没几个人关注到。就像已经开张了七年的沙湾古镇旅游景区一样,始终没在广州市内外的游客中打响知名度。
明明“八百年绵长古韵”,沙湾古镇为什么就是火不起来?
火不起来的岭南古镇
一个住在广州市区的游客,怎么样才能去到沙湾?
首先他得从市区的各个角落,汇进死亡三号线,再乘着三号线一路向南,直到接近终点站的市桥出地铁,然后再搭上接驳沙湾古镇的番7、番12路,晃晃悠悠半个多小时,抵达目的地。
这个在现在看来颇为“偏远”的地理位置,在《番禺县续志》的描述中,曾经被这样赞叹:
“由广而至番禺之青萝乡,前踞虎门之巨川,后依青萝山之峻岭。玄娇辅其左,九牛石拥其后。山明水媚,而一地迂回,坦夷其中”。
风景优美之外,沙湾古镇也不缺历史文化底蕴。南宋淳熙十五年,何氏从广州迁居于此,大面积围垦沙田,至明洪武初年,已成一方望族,有男丁三千,是珠三角,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沙田宗族聚落。其富庶程度,从一句著名的当地俗语就可见一斑:“沙湾何,有仔无忧娶老婆”。就连留耕堂本身,其实就是何氏大宗祠。
沙湾保留了完整且原汁原味的岭南建筑和文化形态。如今的游客虽然不一定能想象到当年优美的自然风光,却一定能在古镇中感受到浓浓的岭南风情。
1986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欧初就提出,要保护沙湾的历史风貌,1989年,留耕堂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沙湾镇被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依托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宗族文化基础,沙湾发展文旅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无论番禺区还是广州市,都着力想要把沙湾打造成为一张岭南文化旅游名片。
2008年,沙湾镇政府成立广州市沙湾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小镇的旅游富矿,似乎终于要开始被发掘了。2012年元旦,经过八个月的动工改造。沙湾古镇正式向游客开放。但到年末收官时,成绩并不理想。全年的票务收入只有100多万,加上物业运营的收入,也才400多万,而古镇修复及规划建设的投入,则是1.6个亿。
2013年的一场城市论坛上,沙湾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何卫球坦诚:沙湾古镇去年其实亏损了30多万。
为了扭转局势,何卫球发言的那一年,沙湾古镇开始实行围蔽式管理,游客进镇,即使不参观内部景点,也必须先买张55块钱的门票。游客数量因此骤减,古镇内的商铺也纷纷搬离。
《羊城晚报》当时对此事的评论,颇有些不客气:“凤凰古城收费后,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杀鸡取卵’,沙湾古镇连‘杀鸡取卵’都算不上,因为这只鸡还远没有成熟到能下蛋的地步,那些急着‘取卵’的人委实有些过于性急了。”
2013年末,围蔽收费制度悄悄从古镇退场。这之后,沙湾古镇的改造进一步完善,也不断举行一些特色活动,以期吸引游客前来,但却一直收效甚微。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广州市主要景区(点)的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排名里,沙湾古镇连前十五名都没排上,这还是在它2017年已经被评为国家4A景区的前提下。
原因是什么?
“就是这么现实”
远,看起来是沙湾火不起来最直观的原因。
对于居住在广州市其他区的市民而言,自驾去沙湾,要绕过曲曲折折的道路;没有车的年轻人乘公共交通工具去沙湾,则要地铁转公交,历时漫长,十分不便。
即使是居住在番禺区中心市桥,沙湾古镇也称不上是一个位于家门口,抬抬脚就能抵达的景区。
相对于物理距离上的远,沙湾火不起来还涉及到一个心里感觉、文化认同上的“远”。
每个周末,番7路、番12路公交车上,都有不少穿着花枝招展,肩扛长枪短炮的中老年一日游客,而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坐上了去往沙湾的公交,但并不会在那里下车,他们的目的地,是这一路公交的终点站,宝墨园。
宝墨园可能有点难以置信的是,这座众所周知的,在九十年代才建起来的仿古园林,如今在各大旅游攻略app上番禺区景点的排名里,往往都能把沙湾古镇挤到后面。今年国庆假期,宝墨园的旅游营业收入,甚至排到了整个番禺区的第二名,仅次于常年傲居榜首的长隆。
家住荔湾的90后弯弯告诉识广,她和她身边的不少朋友,都清楚宝墨园是一座“假古董”,也对作为“真古董”的沙湾略有耳闻。但如果让她选择番禺出游的目的地,她依然会首选宝墨园。
“大家觉得拍照开心就好了”
“所以决定游客去一个景区的,到最后,无非是好看跟好吃?”
“就是这么现实。”
沙湾古镇沁芳园的姜撞奶还可以努力撑起“好吃”,可广州又哪里缺好吃的地方呢。而说到好看,以沙湾为典型的岭南乡镇,与园林景致优美、展品数量众多的宝墨园相比,的确是灰头土脸。
另一位对番禺本土有着长期观察的媒体人更直接地告诉识广:岭南乡镇的风貌,本身在游客那里就是不讨喜的,必须要对它所在的历史文化土壤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看出点名堂。不像江南水乡,一拍进照片就知道有多好看。
沙湾古镇为什么火不起来,在这一视角下,可以摸到一个耐人寻味的原因:沙湾恰恰就是因为在历史文化上足够货真价实、原汁原味,反而使得它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落了下风。因为它所致力推销出去的东西,其实是这个市场并不怎么关心的东西。
这一点,恐怕比沙湾在交通区位上的不足更深远,也更让人无奈。因为即使回到广州市中心,这个关在景观社会笼子里的旅游市场,依然顽固:五仙观、光孝寺、六榕寺,作为老城区岭南风情的代表,常年来只有邻近遛弯的街坊,周末拍摄影作业的大学生、和循着文保单位名单而来的小众文博爱好者。北京路、上下九,骑楼林立、老店云集,应当是广州味十足了,其实还是靠步行街的商业模式才吸引到的这么多游客。
新城区核心的珠江新城,即使汇集了有着更强文化消费力和更旺盛求知欲的年轻人口,情况也大同小异。“省博的岭南文化区,一直是门可罗雀。” 弯弯向识广感叹说。
老字辈能说新语言吗?
怨不得游客品味浅薄,只怪沙湾自身不懂改变。
早在2013年那一次城市论坛上,与何卫球同在场的华南地产研究院副院长谈锦钊就已经向他指出:沙湾可以搞一下文化创意产业。
在2017年,广东财经大学的论文《广州沙湾古镇旅游发展探析》中,也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园的建议:“文化创意园在国内外已经不是新鲜的产业了,但是在古镇基础上打造文化创意园又是一种创意。沙湾古镇拥有原始的广东音乐、灰塑、广东飘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通过创意重新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游客的目的。”
这些建议不能说不中肯,不过都旨在怎样利用沙湾的土地和建筑。
在识广看来,沙湾首先需要的是系统的改变。发展文创产业的同时,沙湾老套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也该变变了。
几乎每年节假日,沙湾登上新闻都是因为飘色等特色民俗活动。飘色不是没有观赏性和文化价值,但讲实话对于年轻人吸引力有限。沙湾更需要的是吸引年轻人关注、参与的活动。
但至今为止,关于沙湾古镇这些文化遗产的最新一条新闻,是《南方日报》2018年关于舞剧《沙湾往事》演出百场的报道,里面对这部舞剧的介绍,依然老气横秋:
“《沙湾往事》整部舞剧音乐紧扣情节主线,以充满历史感和沧桑感的交响曲为主要载体,映衬着缠绵爱情主题的婉转细腻曲调反复呈现,高胡、琵琶等民族乐器奏出极具广东韵味的优美旋律,龙舟鼓敲出激越亢奋的韵律,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音乐情感的起伏而感动。”
而如果你是小红书、抖音的用户,会发现关于沙湾的内容也寥寥无几。沙湾似乎还停留在把登报当成知名度扩大的年代。
总之,即使在当下的市场之中,沙湾古镇依然大有东西可卖——民俗、美食、音乐、建筑……虽然略显老气,但绝对不至于无趣。
但重要的是,这个东西卖出去的时候,应该配一个更能吸引人,尤其是更能吸引掌握消费话语权的年轻人的包装。
越是老字辈,其实就越要懂得运用新一代的语言。把西关风情成功地推到年轻人面前的永庆坊,已经提供了不错的示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