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古代画家看见一张照片级别的写实派画作,会有什么感觉?

是个文化地平线 2024-06-20 09:15:52

中国古代画家还真评论过。

清代中期的官员画家邹一桂在他的《小山画谱》中这么评价西洋画——

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西洋人绘画擅长线性透视,画中的一切都有阴影,看起来就像是真的一样,设色用笔和中国画完全不同。但他们的画作虽然工细却显得匠气,没有笔法,所以都是不入流的东西。

邹一桂的画是怎样的呢?

邹一桂是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的女婿,恽寿平擅长没骨花鸟,邹一桂深得其真传,也是一代花鸟画大家。为了更好地创造花鸟画,邹一桂还经常写生,在家里种了不少花草,在其著作里详细总结了不同植物的区别。

邹一桂跟乾隆年间著名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合作过,亲眼见过西洋画,所以他对中西方绘画的比较,绝非空谈。上面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几幅邹一桂画作,除了没什么阴影以外,总体已经算是比较写实了。

另一位清代画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把西方绘画称为“夷画”,他是这么说的——

或云:夷画较胜于儒画者,盖未知笔墨之奥耳。写画岂无笔哉?然夷画则笔不成笔,墨不见墨,徒取物之形影,像生而已。儒画考究笔法墨法,或因物写形,而内藏气力,分别体格,如作雄厚者,尺幅而有泰山河岳之势;作澹远者,片纸而有秋水长天之思……夷画何尝梦见耶。

还有位叫松年的清代画家,在他的《颐园论画》中这么评价西洋画——

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细细观之,纯以皴染烘托而成,所以分出阴阳,立见凹凸,不知底蕴,则喜其工妙,其实板板无奇,但能明乎阴阳起伏,则洋画无余蕴矣。又云: 昨与友人谈画理,人多菲薄西洋画为匠艺之作。愚谓洋法不但不必学,亦不能学,只可不学为愈。然而古人工细之作,虽不似洋法,亦系纤细无遗……可谓工细到极处矣,西洋尚不到此境界。

这几位画家的论调基本差不多,都承认西方绘画的写实功夫和工整细致。但他们一致从传统中国画的审美出发,认为西洋画虽然写实,但没有中国画的笔墨线条(所谓笔法),过于死板匠气,不够气韵生动。

有没有看法不同的呢?有的。

曾鲸 人物肖像册页

明朝末年有个叫曾鲸的画家,以人物肖像画出名。据说他每画一幅人物肖像,就要设色烘染数十层,以此表现人脸部的肌肉结构,使其看起来更加真实。曾鲸有没有受过西洋画的影响呢?我们没有确切依据,但曾鲸是福建莆田人,一生主要往来于江浙一带。都是当时经济发达,传教士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他曾吸取了一些西方绘画的技术。

*.不过在曾鲸之前,明朝已经有类似画风的肖像了。

更确定的例子是姑苏版画。清代时期,苏州地区的版画产业非常发达,日本学者称这一时期的苏州木刻版画为“姑苏版画”。姑苏版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借鉴了西方绘画中的线性透视和明暗法,营造出宽阔真实的视觉效果,以及物体的立体感。姑苏版画也曾大量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浮世绘也很有影响。上面就是几幅姑苏版画。

《京师生春诗意图》全图

放大后的紫禁城

继续放大,宫殿前列队朝贺的百官以及文本框内的乾隆诗作

继续放大,大殿台阶上的官员

同样来自苏州的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也在自己的画作中展现出对线性透视的运用。他有一幅叫《京师生春诗意图》的作品。这幅画采用鸟瞰视角,又借鉴了西方绘画中的线性透视法。画家仿佛一架飞在高空的飞机,航拍记录下乾隆年间,北京新年前夕的一幕。从远方观看,这幅画描绘了京城的轮廓、紫禁城的布局,城中的街区,乃至远方的山川,如地图一般写实、准确。放大以后,又可以看到宫中朝贺元旦的官员、街上的人流、两旁的商贩、玩闹的人群……人的视角就如同相机的大变焦镜头,从广角一路延伸至长焦。一瞬间,有种当年在刺客信条2里面爬上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楼顶,同步俯瞰翡冷翠全城的感觉。

只不过,徐扬也好,曾鲸也罢,更不要说创作姑苏版画的无名画匠们,这些专业画家在古代传统艺术的圈子里,地位终究还是不如邹一桂这类官员文人画家高。而在文人画家的评判标准中,气韵生动,追求意趣的画作,才是更得人赏识的上品。

这种评判体系,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朝的艺术理论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总结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六法,也就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这六条。可见,中国传统绘画虽然也追求写实,但写实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在这之上,绘画的生动、画中人物山水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才是中国古人更看重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