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植麟的Kimi,怎么只用一年就能超越了百度阿里?

新识研究所 2025-01-15 18:41:04

月之暗面和杨植麟,会是中国的OpenAI和Altman吗?

如果要说谁是2024年国内AI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那个人,杨植麟必然会被提名。

在过去的一年中,其一手创办的月暗旗下的明星产品Kimi,在网站端的访问量走出了一条可以被称作完美的增长曲线,除了8月略有下滑之外,其他月份均保持了正向增长,并力压字节的豆包位列第三。

为保证图表直观,3月增速321.58%未体现

数据来源:AI产品榜

而在应用端上,Kimi的表现就更加亮眼了,从下半年的陡然发力,到10月首次挤进千万俱乐部,再到12月反超文小言,Kimi在C端用户这里,俨然已经正式超越了早早起步的百度系。

图源:AI产品榜 aicpb.com

不过,在带领着Kimi一跃成为C端用户视角中仅次于豆包的庞然大物的同时,杨植麟本人与Kimi背后的公司月暗,也卷入了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股权之争当中。

11月,先是杨植麟与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在香港被前创业公司及其中的五家资方提起了仲裁,后又出现了金沙江创投朱啸虎连续发难和双方隔空多轮回应,而至今虽然暂时停息,但这场旷日持久的股权争纷显然还没有落下帷幕。

那么,在杨植麟这个“天才少年”的带领下,Kimi在过去一年拿出了哪些新功能、做出了哪些努力来让它跃居榜单应用榜第二?而在Kimi之后,杨植麟一手创立的月暗,又在经历着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变动呢?

一:Kimi的成功,靠技术还是靠投流?

据AppGrowin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去年3月份开始,Kimi每个月的投流支出几乎都在八位数之上。10月,Kimi的广告投放金额被曝超过2个亿,还曾因“20天烧钱1个亿”登上热搜,甚至还被传出月暗给B站CPA(用户转化人均成本)高达50元的传闻。

那么,Kimi的用户都是依靠烧钱带来的转化吗?其实,所有Kimi的资深用户都知道答案却并非如此,在过去一整年中,从长文本处理到探索版,从k0-math到视觉思考版,Kimi一直都走在中国大模型的最前列。

Kimi在过去一年中的首个增长点,则是来自于对于长文本的处理能力。

早在2023年底,Kimi智能助手初次面世之时,最大亮点之一就是长达20万汉字的上下文处理能力,这帮助不少用户解锁了新的使用场景,譬如高校学术、复杂的法律问题、大量数据的财务处理问题等,也借此留存下了首批用户。

3月18日,Kimi在长文本方面继续发力,将之前20万的限制提升至了200万字的级别,进一步把有长文本需求的用户牢牢抓住。

某位高校研究生发文直至今年1月还发文表示,“从使用体感方面来看友商产品完全不如Kimi,虽然交互界面很好看,但它吐出来的结果实在不行啊,无论是代码准确度还是文本分析能力,都是Kimi要更强一分,虽然Kimi有时候也需要反复调教,但在专业文章之上也只有Kimi能够胜任了”。

像这样的用户,其实构成了Kimi最重要的用户群体,作为长期、频繁且有一定输出质量要求的使用者,Kimi已经把这批用户沉淀在了平台之中,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10月,Kimi又在“国庆加班”的传闻中推出了对标o1思考方式的Kimi探索版。

作为彼时首个国内“慢思考”的产品,Kimi探索版的能力基于COT思考链,深度模仿了人类思考的过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级别链式拆解后执行深度搜索,并且还可以在搜索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如果发现错误之处还会自行更改,帮助用户更高效、更完整地完成任务。

在Kimi探索版发布的时候,产品负责人甚至表示,“如果Kimi搜不到的信息,那大概率用户也很难自己通过传统搜索引擎找到。”

用户们的热情,也对得起Kimi团队的付出,在上线当天,每人仅有5次的使用机会,就让Kimi探索版“崩”上了热搜。

如果说Kimi探索版是模仿o1的思考方式的话,那么紧接着发布的k0-math,则从数学能力上全面对标o1系列大模型。

能力方面,据官方公布的信息,在多项数学基准能力测试中,k0-math 的表现能对标 OpenAI o1 系列可公开使用的两个模型:o1-mini和o1-preview。在中考、高考、考研以及包含入门竞赛题的MATH等 4 个数学基准测试中,k0-math 初代模型成绩超过o1-mini和o1-preview模型。

而此时,距离OpenAI推出o1的preview与mini版本,也仅仅过去了两个月时间。

最后,在年末之时Kimi发布了视觉思考模型k1,在k0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据官方,k1在k0-math的基础上突破了数学的范围,扩展到了物理、化学等多个基础科学学科之中,相关表现得分也超过了o1、4o、Claude 3.5 Sonnet等前沿模型,而更重要的是,这样拍照传图即用的模式,对于日常生活的使用,要方便了太多。

综合来说,在杨植麟的带领下,作为技术派的产品,Kimi在2024年中一直保持在了大模型能力最前沿的位置,并且将技术很好地完成了2C产品的转化,还沉淀了数量可观的忠实用户,从产品侧上已算“圆满”。

不过,如果跳出产品之外,杨植麟看起来还没有精力去解决Kimi的商业化问题。

作为一家依靠融资的独角兽,虽然拿下了超200亿元的估值,但在巨大的营销与研发支出之下,月暗也急需探索能让商业化落地的道路。

但是,想要把技术和产品在一级市场之外的地方换成钱,可并不容易。

其中,2C端除了百度推出了收费之外,几乎没有Chatbot应用有收费的情况。Kimi也只能“卑微”地推出打赏功能,而打赏不同档位的用户可以获得不同的高峰期优先使用权。而这,也透露出了Kimi想要从普通用户身上赚钱的困难,若是大面积开启收费,或许百度文心一言的现在,就是Kimi的明天。

而想要在2B端进行商业化,也不见得比从普通用户口袋里掏钱要简单多少,在字节和阿里推出的一轮又一轮价格战的背景之下,便宜出天际甚至免费的API并不少见,这也让Kimi 2B的道路,变得愈发艰难。

这,也是杨植麟在2025年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成为国内第二后,如何在技术保持跟进、产品及时更新的同时,真正迈出商业化的步伐,是杨植麟,也是月暗和Kimi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杨植麟力保的不是张予彤,而是所有同行创业者

就在杨植麟用一整年时间把月暗的估值从零提升至超过200亿元的同时,关于怎么“分钱”的问题,杨植麟却好像和他的前股东们,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11月11日,据暗涌Waves报道,杨植麟与联创张宇韬,被循环智能时期投资人在香港提起仲裁,相关电子仲裁申请书也已递交HKIAC(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而这场纠纷,也就此引爆。

循环智能,是杨植麟在创立月暗之前的公司。之所以被前投资人提起诉讼,当时给出的原因是杨植麟和张宇韬在未获得循环智能全部投资方的同意豁免书的情况下,便已经开始进行创立月之暗面有关的工作中了。

这样的诉讼不难理解,月之暗面作为一家同在大模型赛道的公司,确实存在同循环智能同业竞争的风险,更何况月之暗面还是循环智能孵化已久的项目,在没有得到原股东许可的情况下就将月之暗面单独融资,的确存在不合规的情况。

对于为何自己会做出如此行为,杨植麟给出了“机不可失”的回复。在回应中,他从技术层面上分析了当时行业正处于方兴未艾的节点,而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他也只能“先斩后奏”。

据杨植麟所述,半年后他“补票”拿到了所有投资方的同意豁免书,而有关月暗融资的争议本应就此结束。但原金沙江GP、现月之暗面大股东张予彤的出现,却又让这场争议走向下一个高潮。

12月5日,朱啸虎在公开平台发声,称张予彤作为金沙江的GP,在未告知金沙江创投及其他智能循环股东的情况下,就擅自取得了月之暗面900万股的初始股份(占比14%),并设计了包括他人代持、投很少的钱来欲盖弥彰在内的很多方式隐瞒事实,于是分拆豁免协议也可以被认为无效。

翻译一下,就是朱啸虎认为张予彤其实对月之暗面发展成为估值如此巨大的独角兽早有预期,有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金沙江基金和循环智能原股东们利益的嫌疑。

而代表着原股东利益的朱啸虎诉求也很简单,对于杨植麟和他的月暗,“放他们一马,让他们去发展,没问题”;而对于张予彤,朱啸虎表示他必须为金沙江创投的LP负责任,“是她违背了受托责任,侵占了基金的资产。这件事,我们没法放她一马。”

“如果张予彤没有给大家一个说法,道个歉,然后把这个股份退回一部分然后和解的话,肯定要打官司的,我们必须向我们的LP证明我们会尽最大可能来保护基金资产。”

但是,在杨植麟眼中,张予彤不像是投资人,反而更像一位一起奋斗的“编外”创业者。

据他发文表示,“在我的朋友圈中,张予彤是最合适的人,她既对业务和战略有深刻的洞察,也有丰富的投融资经验,更重要的是,她愿意走出舒适区而选择冒险、选择相信和支持我。”

于是,“我邀请予彤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月之暗面,股份按照多年兑现(vesting),兑现的条件是持续性为公司提供多年的服务及产出业绩。迄今,予彤在业务、战略以及多场融资战役中对公司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这,虽然展现了杨植麟作为公司领导人不那么理性的一面,但也回答了“为什么月之暗面要与张予彤强绑定”的原因。这样一位为月暗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杨植麟希望能给予相应的回报。

写在最后:

作为Kimi的产品负责人,杨植麟的2024无疑是完美的,Kimi几乎引领了国内大模型新技术的潮流,流量也从开年时的“无名小卒”一路做到了事实性超越百度等一众AI巨头。

作为月暗的掌舵人,杨植麟虽然仍处于同前股东的纠纷之中,但他的表态却也让包括张予彤在内的所有同行者更加一心,让这艘大船能更好地驶向远方。

而对于2025,其实杨植麟早已回应,“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团队正在发布新的 AI产品。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和团队继续全力以赴把 Kimi的技术和产品做好。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持续通过规模化来产出更高级的智能。在强化学习时代,因为技术范式的变化,模型的迭代会更加快速,我们会夜以继日地战斗。”

作者:杨启隆

编辑:钟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