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推荐:让孩子看这4部纪录片,激发孩子内驱力,孩子更自律

芸芸评育儿 2024-08-15 02:40:09

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费妈”呢?

有妈妈吐槽自己的孩子:干啥都是和挤牙膏一样,不催不动。

没想到,好多妈妈对比都表示很“羡慕”:这样的孩子就算好的了,更要命的是你催,他也不动。

好话说尽,道理讲烂,可就是不听。

家长真是欲哭无泪。

这让我想起苏格拉底的一句话,他说:

育,不是无休止的说教与拉扯,而在于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力量——内驱力。

确实,有时候孩子不学习,并不是我们道理讲得不够多,也不是我们催的次数不够多,而是没有激发出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就好比是发动机,它是一股源自内心的动力,它才是推动着孩子不断前行、自我超越的关键。

而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常常表现的拖拉、磨蹭、对学习没兴趣。

孩子心烦,父母焦虑,“鸡飞狗跳”的“费妈”生活就成了常态。

人民日报推荐:频繁让孩子看这6部纪录片,轻松激发孩子内驱力,孩子更自律!

一:《翻山涉水去上学》

这是一部教会孩子坚持与梦想的力量的纪录片。

《翻山涉水去上学》这部纪录片,用镜头捕捉了这些孩子不屈不挠的求学之路。

当我们的孩子还在抱怨父母接送自己上学时,开的车不如同学家的好时,这些孩子却连一条安全的上学之路都没有。

他们每天需要翻越崇山峻岭,趟过湍急河流,踏过崎岖山路,顶着恶劣天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学校。

就像这位网友的评论中所说:

“有的孩子仅上学的路上,就花光了所有的力气。

我们讨厌读书,而他们为了读书每天独自面对死亡。”

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

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能让孩子深刻体会到“为什么而学习”?

除了分数和名次,学习更是为了实现梦想,为了改变命运。

作为同龄人,相信孩子看到这一幕幕的画面后,内心会被深深的触动,内驱力也会被悄悄激发出来。

二:《18岁的流水线》

这是一部能够唤醒孩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纪录片。

职业不分贵贱,但我们仍旧要努力给自己更多选择的机会!

《18岁的流水线》这部纪录片,通过对比同龄孩子的不同生活状态,引发大家对于教育价值和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每天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的工作的孩子,他们似乎已经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单调且乏味。

而与之同龄的大学生,他们或许暂时还没有工作,但因为有梦想,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斗志。

人总是在失去了之后,才会意识到自己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18岁的流水线》激励着孩子们珍惜青春,让孩子们知道,教育不是一纸文凭。

读书也从来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或者完成老师的要求。

它是为了自己过上更舒适、更有价值感的人生。

它是让你未来拥有更多选择机会的奠基石。

三:《高考》

高考不能决定命运,但它却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好走的路。

无论你对高考有多少“怨言”,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对于出身普通的孩子来说,唯一能改写命运的,就是这场相对公平的考试。

在《高考》这部记录片中,开头就用镜头对准了号称“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

一位女孩儿的话让人泪目,她说:

“不考,会‘死’得更惨,考了还有希望呢”。

为什么他们日复一日地做题做到崩溃都不曾放弃?

为什么父母砸祸卖铁也要供他们上学?

因为他们知道,想要走出大山,想要摆脱贫困,只有高考这一条路。

相信孩子们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都会读书、学习的意义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四:《出路》

这部纪录片让孩子们意识到,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导演郑琼历时6年,跟踪了三个阶层,农村、小镇、一线城市的三个孩子,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历程。

命运的不公平我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这部纪录片真实得几乎有些残酷了,社会阶层决定了父母自己的价值观,这又进一步决定了孩子最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是,它同时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无论出身如何,无论生活有多艰难,只要心中有梦想,只要咬牙不放弃,终会到达属于自己的那座高峰。

正所谓: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19 阅读:248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