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假肚子拍孕照,这阵预制风离了个大谱

信息周末 2024-11-08 15:49:26

(IC photo / 图)

一段时间以来,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正在悄然兴起——“预制”文化。

从精心策划的朋友圈发布到使用假肚子拍摄孕妇照,这种提前安排和制作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改变着年轻一代的社交习惯和生活态度。

预制文化为何兴起?吃预制菜还不够,还要过预制生活,这真是一个好现象吗?

连孕照都能预制

预制文化,顾名思义,指年轻人通过提前策划和精心制作,将生活中的一些瞬间和状态进行“预制”,然后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进行展示和分享。

预制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便是预制朋友圈。

事先规划并编辑好一系列用于社交媒体发布的图文素材,并选择在不同的时间点逐一发布。例如,有人会在假期中一次性拍摄大量照片,然后分批次地发布,以营造出一种持续旅行或享受生活的状态,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外界看。这种做法不仅限于旅游时的照片分享,也涵盖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预制朋友圈是对日常生活的美好包装,那么预制孕照则是有些“疯狂”的尝试。

最近网络上流行起来的一种趋势就是未结婚甚至未曾怀孕的年轻人购买假肚子来拍摄孕妇照。参与者穿着时尚的孕妇装,大着假肚子,在镜头前摆出各种温馨可爱的姿势,未孕就先把孕照拍好。

除了预制朋友圈、预制孕照,还有预制节日礼物、预制恋爱纪念日惊喜等等。长此以往,预制文化真有可能重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预制文化的流行并非偶然,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下生活节奏不断加速,工作压力日益增大,许多人难以找到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就像预制菜一样,预制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让人们能够在繁忙之余仍然保持社交活跃度和高质量的生活体验。

比如在旅行过程中,人们不再急于即时分享所见所闻,而是选择将拍摄的照片预先编辑好,待到回家后再分批次发布。如此,旅程更加轻松自在,不受制于即时更新的压力,也能确保每一次分享都能达到最佳效果,给朋友们留下深刻印象。

社交媒体的普及为预制文化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虚拟世界中的形象展示和社交互动。

朋友圈、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成为了很多人分享生活、展示自我、获取认同感的重要渠道。预制文化顺应这一趋势,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人们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点赞,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众商家在预制文化的推动上功不可没。比如,预制孕照不仅需要购买假肚子,还需要专业的摄影和后期制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商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迅速推出多种多样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从定制化的服装道具到高端的摄影套餐一应俱全。

商家通过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鼓动,强调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前体验未来的生活阶段,或者在朋友圈中展现与众不同的形象,激发潜在客户的兴趣和购买欲望,使得更多人被吸引并加入这场精心编排的生活秀。

当然,如果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预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控制感、归属感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较低级别的生理安全得到保障之后,人们会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预制文化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故事中的主角,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想要的形象。

光鲜背后的迷失

哪怕预制文化的流行有它的原因,也引发很多人的担忧。就像预制菜便捷的背后可能伴随着营养流失和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一样,预制文化在制造光鲜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首先,预制文化无疑会加剧社交的表象化和虚假性。

人们过度追求朋友圈中的“完美形象”,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对照片进行修饰、对文字进行雕琢,只为呈现出最符合自己期望或他人期待的一面。这种过度包装的结果是,真实的自我被层层包裹,社交互动变成了一场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预制文化有可能助长虚荣与攀比之风。当看到他人分享的精致生活片段时,一些人会产生羡慕乃至嫉妒的情绪,进而驱使自己也加入预制人生的行列中,试图通过模仿或超越他人的展示来获得认可和满足感。

这种心态或加剧物质主义倾向,让人陷入无休止的比较和竞争中。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若过度依赖预制文化来塑造自己的网络形象,可能会阻碍其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甚至带来一些心理问题。

进而言之,预制文化或削弱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珍惜。每一次精心策划的发布,都是对当下生活的一次抽离,让人们更多地活在虚假构建的幻象之中。

一味活在预制人生里,久而久之,有些人可能会对现实生活麻木不仁,失去了感受当下、享受平凡的能力。当生活只剩下为了展示而存在的片段时,那些日常中的小确幸、大感动便悄然流逝,留下的只有空洞和遗憾。

此外,预制文化或存在着潜在的道德风险。

以假肚子拍摄孕妇照片为例,参与者或出于期待或出于好玩的心态参与其中,但此类行为无疑模糊了真假界限,也将孕育新生命的过程游戏化了,对于那些渴望拥有孩子却面临艰难的家庭而言,这种做法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困扰甚至伤害。

就像预制菜可能存在问题,但也不能一刀切地予以否定,预制文化也同理——关键在于如何将预制文化导向积极正面的方向。

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种文化的便利性和规划性,它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力量。例如,对于学习目标、工作目标的“预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未来,设定清晰的目标,并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去实现它们。这种类型的预制不仅增强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促进了社会整体的效率和创新力。

我们应该避免的是将预制文化仅仅用于追求表面的光鲜和虚幻的完美。当预制文化偏离了真实与真诚的核心价值时,它有可能沦为一种空洞的形式主义,甚至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享受预制文化带来的便捷和乐趣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确保它服务于更深层次的人生目标和个人发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外在的形象展示,在光鲜中迷失了方向。

从易

责编 刘韵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