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过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胀,同时又依靠大规模借贷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一策略在短期内似乎有效,使美国经济看似领先全球。然而,这种增长背后隐藏着不可持续的扭曲。
如果不考虑通胀因素,中美两国的GDP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以过去四年为例,中国的GDP增长了20.1%,而美国仅增长了8.1%,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正在释放,而美国的增长相对缓慢。
通货膨胀和美国的高利率政策虽然支撑了美元汇率,使得美元计价的GDP数据在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中看似占优,但这种优势是否真正稳固?显然不是。美国的金融策略表面光鲜,实则充满风险。高利率可以短期内遏制通胀,但也会加重债务负担,抑制经济活力,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在2023年,美联储报告了高达1143亿美元的亏损,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新高。若把美联储视为一家商业银行,如此巨额亏损几乎意味着破产的边缘。但美联储不同于常规银行,它拥有印钞权,使得亏损看似仅是账面数字的游戏。
然而,这种游戏能持续多久?美联储的做法本质上是用未来的信誉来弥补当前的赤字,这相当于在金融信任的基础上挖洞。长期来看,这种策略的可持续性备受质疑。
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美元的信誉建立在全球投资者的信任之上。如果美联储持续进行财政赤字操作,最终全球市场可能会对美元失去信心。
美联储的亏损反映了美国经济深层次的问题。尽管高利率政策在短期内支撑了美元汇率,但从长远来看,这无异于猜大小,猜是未来经济的稳定和全球市场的信任。一旦猜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报告中,2024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政赤字已经突破了50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21%。如果当前趋势持续,全年赤字可能飙升至2万亿甚至3万亿美元。
在美国大选年,官方可能会采取一切措施来美化经济数据。这包括实施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种政策的副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可能会看到持续的高通胀率,利率扭曲,以及国债规模的不断膨胀。
如果美国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国债可能会突破37万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在高利率的环境下,中小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借贷压力。这些企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一旦它们因财务困难而倒下,可能会引发整个经济的连锁反应。
电力消费量通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经济活力的关键指标。2023年,美国的电力消费量降至40111亿度,同比下降1.1%,这说明美国制造业在进一步空心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全社会用电量攀升至92241亿度,同比增长6.7%,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很少见到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用电量却出现下降。目前,中国的工业用电量已是美国的四倍,甚至超过了G7国家总和的两倍以上。
而美国的用电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这使得中美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在制造业持续空心化的背景下,美国如何依靠实体经济来支撑其金融业的长期发展?金融业的繁荣确实重要,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作为基础,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国家要崛起,教育的进步往往是起点,其后是经济和外贸的蓬勃发展,最终达到军事和金融的领先。
美国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包括贸易、科技、外交和金融。然而,在贸易领域,美国似乎不再占优,科技战场的形势也在迅速变化,而其外交战略仍旧局限于西方盟友。目前,金融战场成为焦点,但在中国实体经济和贸易的有力支持下,美国的金融战略能否持续取得成功,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在规模上引人注目,其工业基础的深度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在质量上表现出色。这种实力的累积,使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给美国的金融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育、经济、外贸、军事和金融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五大支柱,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个国家要想在金融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必须有坚实的教育基础、稳定的经济增长、活跃的外贸以及强大的军事支撑。只有这样,金融领先地位才能持久,并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尽管美国经济表面看似繁荣,高利率政策在短期内或许能维持货币价值,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可能会牺牲经济的活力和稳定性。
美国虽然经验丰富,但似乎已经力不从心,而中国则正处于上升期,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助力。
中美,一个正在寻求新的战略优势,另一个则在巩固和扩大其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