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力“阳谋”来势汹汹,越南印度头大,中国却能轻松见招拆招

史海纪实 2025-01-04 09:54:49

声明:本文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当你打开新闻,看到全球各地的气温记录一个个被打破,北极的冰川融化得比冰淇淋在夏日阳光下还快,你可能会忍不住犯嘀咕:地球都快变成一个特大号烤箱了,咋那些曾经扯着嗓子喊“碳中和”的国家,这会儿反倒没啥声响了呢?

回想几年前,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可是一个比一个嗓门大,站在国际舞台上呼吁着全世界赶紧减碳,不然咱们的地球就要“煮”熟了。像《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之类的,搞得热火朝天,就像举办奥运会一样,谁要是不参加就被视作是“地球的对头”。

可如今,随着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这些曾经的“环保先锋”们却一个个闭口不谈了。他们不再激情澎湃地讲述如何拯救地球,也不再给那些发展中国家指手画脚地布置作业。是他们累了?还是有了更重要的事情?他们为何从激进的环保斗士变成了沉默的旁观者?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最初的参与者毫无顾忌地行事,毫不考虑后果地享用着似乎无限的能源和资源。19世纪的英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率先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火炬,用煤炭驱动着机器的轰鸣,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世界工厂”。

随之而来的,是滚滚的浓烟和黑色的河流。工业的车轮滚滚向前,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却也给地球打上了“灰蒙蒙”的印记。紧接着,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加入了这场工业狂欢。

为了追逐财富,他们在环境账单上不断加码,排放的温室气体简直是开了无限量供应的自助餐。那个时候,可没人想过地球会不会被烧成“热带雨林”,大家只顾着“闷头发大财”。谁要是敢站出来说一句“这样下去不行”,恐怕早就被嘲笑成“不懂经济”的愣头青了。

当这些国家从工业化的“淘金热”中赚得盆满钵满,摇身一变成了“高收入”国家时,忽然间环保意识就开始觉醒了。那些曾经肆无忌惮排放的污染物的国家,开始满世界传道,呼吁其他国家赶紧减碳,不然地球可就“完蛋”了。

讽刺的是,这些环保倡导者们在高喊减排的时候,自己早就完成了工业升级,纷纷将污染重、能耗高的制造业甩给了发展中国家。他们转身搞起了高科技、服务业,过上了不用戴防毒面具就能开窗呼吸的舒适生活。

那些刚刚接手“世界工厂”名号的发展中国家,却被要求“你们得环保啊,不能像我们当年那样!”这双重标准,他们真的是为了保护地球才这么热心地推广环保理念吗?还是他们早就算好了账,打着环保的旗号,实际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和优势?

越南和印度,这两个曾经满怀雄心壮志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今却被碳中和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它们曾希望借助工业化摆脱贫困,让经济快速发展,可现实却给了它们沉重的打击,情况变得十分糟糕。

越南这个东南亚的小国曾一度被视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有力竞争者,他们的劳动力廉价,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随着夏季的到来,高温席卷了整个国家,用电需求激增,越南的电力系统却瞬间崩溃。

因为严重依赖水电,结果夏季一到,水电不足,火电又因为环保政策被捆住了手脚,电力荒的问题如影随形。工厂的机器由于缺电停止了运转,工人没有事情可做,企业主只能干看着订单流向了其他地方。

还有印度这个自诩为“世界第三大电力生产国”的国家,竟然也在高温面前败下阵来。印度的电力系统虽然规模庞大,问题却也成堆。夏季气温飙升,电力需求暴增,供电却根本跟不上节奏。

印度的煤炭发电效率低下,电力传输损耗严重,再加上民间偷电现象猖獗,电力供应变得极其不稳定。工厂时常断电,生产线常常停工,工业发展被卡得死死的。这两个国家一方面想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成为新的工业强国,另一方面却又被碳中和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它们必须在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是继续推动工业化,冒着被国际社会指责为“污染大户”的风险?还是为了环保而牺牲经济发展,甘愿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徘徊?在这样的困境中,越南和印度究竟应该如何抉择?

在中国全球能源转型的巨大浪潮中,呈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所依靠的是对新能源的开发与推广。这条路径不但使中国在碳排放的话题上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还让全世界看到了一种既环保又能促进发展的全新机遇。

风能和太阳能这两个能源本来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有风吹过,有阳光照耀,它们就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电力。中国大地上,那些曾经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如今都变成了风力发电的基地,一排排高耸的风车在地平线上旋转,把风力转化为电力,送往千家万户。

中国东南沿海的风力发电场,迎着海风持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且这些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项目,渐渐地取代了传统的燃煤发电,不但切实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让中国在全球的环保舞台上收获了阵阵掌声。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电动汽车早已不再是新鲜事物。那些曾经依赖燃油的车辆,现在纷纷换上了“绿色”动力,电动公交车、电动出租车,甚至连外卖小哥的电动摩托车也加入了这一环保大军。电池技术的突破、充电网络的建设、用户体验的改善,都让新能源汽车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成为了中国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一环。

借助风能、太阳能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中国不但有效地降低了碳排放,而且保障了工业发展的持续性。那些担忧“碳中和”会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顾虑,在中国的新能源规划里仿佛找到了答案——发展与环保,实际上能够做到两全。

问题的棘手之处在于,不同的国家处在不一样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也各有差异。对于发达国家来讲,环保已经变成了经济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拥有充足的资源和技术去支撑这种转型。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一方面要应对自身内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来自外部的环保压力,这种双重的挑战使他们前行得十分艰难。在这一问题上,全球社会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共识,让每个国家都能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前行?

以下为信息来源

经济日报:煤电离绿电有多远

深圳商报:华为:让新能源车用上新能源电

根据新民周刊的报道,刊登于2022年9月21日发布的《欧美“开倒车”,全球碳中和进程还好吗?》

根据环球杂志的报道,刊登于2019年12月2日发布的《十年钩沉: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改变了什么》

2 阅读: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