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难兴(增二)杨继宗曾冒犯汪直,为何汪直将其保举给明宪宗?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5-15 01:47:51

在明朝有很多清官受朝野的称赞,最后得以名垂青史,其中四大清官在民间最为著名。四大清官中排名第一的杨继宗更是受到朝野大臣的推崇,在明朝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一生廉洁奉公,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面对权贵的勒索施压毫不畏惧,阻止了腐败利益集团对百姓的盘剥。最让人感到惊叹的是,面对权倾朝野的汪直西厂,杨继宗依然丝毫不退缩,甚至敢于冒犯汪直及其手下的太监。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汪直不但没有对其打击报复,反而在明宪宗朱见深面前保举他,说他是天下第一清官,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这段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很多人谈到这个典故,都说杨继宗的清廉威严让汪直这样的权臣望而却步,对其的所作所为非常的佩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一厢情愿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宪宗时期的西厂督公汪直是明朝四大权宦之一,也是唯一得到善终的太监。他仗着明宪宗朱见深的宠信,掌握西厂和锦衣卫大权,一度掌握国家军权,可谓是权倾朝野。文官集团的内阁大学士和各部尚书都不被他放在眼里,又怎么会对一个小小的地方官望而却步呢?其实这个故事的背后,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原因。

现代人提到明朝的清官,很多人一定会想到海瑞。但实际上海瑞之前的杨继宗在明朝历史上的官声最好,被认为是明朝第一清官。他是天顺元年的进士,居官天顺、成华、弘治三朝,声誉卓著,就连明宪宗朱见深和大宦官汪直都非常推崇。他以刑部主事进入官场,先后出任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右佥都御史、顺天巡抚、左佥都御史、云南巡抚等职,被认为是当时官员的表率。杨继宗在为官期间以清廉著称,对于同僚和属下的贪腐现象深恶痛绝,眼里丝毫揉不得沙子。就连镇守太监上门吃拿卡要,他都严厉拒绝,连汪直的面子都不给。

杨继宗在当官期间得罪的官员非常多,上至尚书、御史,下至地方官吏,各路的权贵都没少得罪。杨继宗和汪直的故事发生在他出任嘉兴知府期间,常有镇守浙江或者路过嘉兴的太监上门打秋风。这种情况是明朝官场的潜规则,大多数地方知府都默认了。当时明宪宗朱见深重用以汪直为代表的太监,于是各地的镇守太监在地方上仗势欺人,鱼肉百姓的事情时有发生。朱见深派这些太监下来,名义上是管理和经营皇家在地方上的产业,实际上是监督各地的官员。这些太监都与汪直的西厂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地方官根本不敢惹。

但杨继宗根本不给他们面子,上门打秋风的,要么自掏腰包送一些当地的土特产,要么根本不见,一言回绝。有很多太监上门就是为了索要钱财的,杨继宗直接公事公办,让他们走公务流程。这种贪污受贿的事怎么能走公务流程,岂不是授人以柄?太监们拿他没有办法,就把状告到了汪直那里。汪直却没有为太监们出头,反而将事情压下。杨继宗任期满了回京述职时,汪直派人请杨继宗赴宴。杨继宗根本不给面子,让汪直派来的人灰头土脸的回去了。在当时汪直权倾朝野的政治背景下,敢不给汪直面子的,杨继宗是头一个。

汪直虽然对杨继宗的漠视很恼怒,但仍旧没有挟私报复。后来明宪宗朱见深问起各地官员的情况,汪直反而在朱见深面前保举杨继宗。他说各地的官员都贪渎不堪,只有杨继宗是不要钱的,也是官员中唯一的一个。于是朱见深很器重杨继宗,对其进行了破格提拔,任命为浙江按察使。在当按察使期间,杨继宗又得罪了镇守太监张庆。张庆与之前的镇守太监不同,他在皇宫中有着极大的后台。张庆的哥哥叫张敏,在司礼监任职,是朱见深的贴身太监。包公戏《狸猫换太子》中那位保护了皇太子的太监陈琳,原型就是张敏。

张敏是朱见深的心腹,也是朱见深最器重的太监之一。在保护皇太子朱祐樘的事情中,张敏居功至伟,因而受到朱见深的宠信。如果说后宫中有汪直都感到忌惮的太监,张敏便是其中之一。张敏收到张庆的信件,然后在朱见深面前诋毁杨继宗。但因为汪直多次在朱见深面前给杨继宗说好话,导致朱见深对杨继宗深信不疑,反而把张敏训斥了一顿。张敏拿不下杨继宗,只能写信给张庆,让他收敛一些,不要得罪了杨继宗。在朱见深执政期间,太监们的权势很大,被太监迫害的文官数不胜数,而杨继宗却意外成为太监们不敢惹的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只要是成年人都不会相信所谓官场威严让太监们望而却步的话,其中实际上另有原因的。杨继宗虽然只是地方上的知府和按察使,但在朱见深心里地位极重。他有这样的位置,并不只是汪直的保举和推荐,而是在与他从进入官场开始就有个好的伯乐。杨继宗是成华初年少见的被超额提拔的官员,从刑部主事到嘉兴知府,从嘉兴知府到浙江按察使,两次升迁都是破例提拔。第二次提拔是汪直的保举和推荐,而第一次提拔是来自于明朝名臣王翱的保举推荐,所以他在离开北京时候就简在帝心了。

王翱是明英宗朱祁镇时代的名臣,为官期间政绩斐然,在天顺朝中有着独特的政治地位。尤其是在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朝廷政局混乱的情况下,王翱帮助朱祁镇稳定了局势,后来还在曹石之乱中立下功劳,被加授为太子少保。朱祁镇在世时就非常尊重王翱,亲切的称之为“先生”或者“老王”,两人谈话一点都不见外。朱祁镇去世前留给儿子朱见深两个左膀右臂,一个是内阁大学士李贤,另一个就是王翱。因此对于王翱的推荐,朱见深是没有不答应的。在王翱的推荐下,杨继宗一开始就简在帝心,被破格提拔为嘉兴知府。

作为监督天下的大特务头子,汪直一开始就知道杨继宗的背景,所以他对于太监们的告状并没有轻举妄动。杨继宗回京述职期间,汪直主动设宴示好,也是想要恢复关系。后来朱见深问起述职官员的操守问题,汪直又主动推荐保举杨继宗,这实际上只是说出了朱见深自己的想法而已。他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在朱见深面前邀宠,以固化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平息他在这之前引发的朝廷政治风波,平息文官集团对自己的攻讦,树立自己的形象。因为在此之前,汪直虽然权倾朝野,但却多次遭到文官集团弹劾,政治形势并不乐观。

以前的文章中说过,朱见深成立西厂,提拔汪直当西厂督公,就是为了监督和制衡文官集团的权力,甚至为了打压文官集团的势力,避免他们威胁到皇权。汪直是秉承这个旨意办事的,却遭到了来自于文官集团的反击,各种弹劾的奏章飞到了朱见深的案头。汪直打压文官集团,其中采取的一向手段就是打着反腐的旗号。实际上文官集团的确不干净,结党营私的事情非常多,贪污受贿比比皆是,所以被汪直抓住机会穷追猛打,不少官员丢官罢职,甚至被砍头流放。文官集团对此非常不满,认为汪直是罗织罪名,双方争斗不下。

其中一个重要的案子就是汪直处理杨荣曾孙杨晔,弹劾他横行霸道、欺压乡里、参与走私等罪名。杨荣是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的内阁大臣,当时的内阁被誉为三杨内阁,杨荣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杨家在明朝官场门生故吏众多,形成了极大的利益集团。汪直处理杨晔,立刻遭到了来自文官集团的反击。京城的权贵们一边弹劾汪直,一边给汪直的亲信韦瑛送钱。韦瑛把此事告知了汪直,于是双方矛盾激化。朱见深为了平息矛盾,干脆和稀泥,只对行贿受贿进行了处罚。于是内阁大臣商辂、兵部尚书项忠得寸进尺,逼朱见深关闭西厂,罢免汪直。

在这样的政治斗争环境下,汪直非常需要来自于文官的支持,更需要皇帝的支持。他已经得罪了京城的这些文官,所以杨继宗这个地方大员就不能轻易得罪。而且杨继宗简在帝心,是朱见深一心想要提拔的,他投其所好,也是赢得朱见深对其的支持。汪直将杨继宗作为清官典型树立起来,既赢得了朱见深的支持,又反驳了文官集团对他的控诉。文官集团说汪直借助反腐迫害大臣,但杨继宗是明明白白的清官,不但没有被迫害,还被破例提拔。这样的情况正好与文官集团的舆论相反,切切实实的打了文官们的脸。

而且杨继宗在文官中名声极好,又有很多老臣支持,是汪直不能轻易得罪的。既然不能得罪,不如示好赢得支持,反而对自己更有力。正是出于对于自己所处政治形势的考虑,汪直才没有报复杨继宗,反而对其多说好话,稳定了自己的政治形势。反而张敏这样的太监不知深浅,非得在朱见深面前搬弄是非,结果不但得不到好,差点连命都丢了。由此可见汪直能成为明朝四大权宦之一不是浪得虚名的,其政治上的手腕和见识也是非常令人称道的。而张敏这种受到文官士大夫推崇的太监却是真草包,除了仗势欺人也没啥本事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