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6700字。
所谓“岁穷月尽、挨年近晚”,“除”是去除,“夕”是夜晚,“除夕”就是岁除之夜。
“岁除”早在《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
而“除夕”二字首次出现,则是在西周时期,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每一个中国人最挂念的日子,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在这个千家万户喜气洋洋的日子里。
有人阖家团圆,辞旧迎新;有人羁旅他乡,思念亲人;有人灯火独坐,怅然若失;有人寒夜凄冷,人生感慨;还有人战火别离,再无相见……
最应该快乐的日子,往往也是让人最难过的时刻。
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辞旧迎新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王安石上任参知政事,提议设置三司条例司,同年正式开始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
同年除夕这一天,看到千家万户都在喜气洋洋的准备过新年,想到变法终于开始,新年新气象,王安石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元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年的爆竹声响起,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旧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马上到来。同时,新年的春风吹暖了大地,寒冬也即将过去,这个时候,大家都喝上了屠苏酒,来求新年一年的平安。
新年朝阳升起,照亮了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忙着取下去年的桃符,换上新的桃符,来迎接新年。
全诗都是白描手法,语言简练,写的都是除夕和新年最平常的节庆风俗,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对联,最平常的语言,反映出的是最浓厚的生活气息,最朴素的新年愿望,也透射出除夕欢乐的节庆氛围和家家户户喜庆的气象。
诗文乃是诗人心声。为了改变北宋常年积弱积贫的状况,王安石一生的夙愿终于在这一年开始,变法伊始,革除旧政,新政实行,当然希望有一个好的开端。
新法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变法,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历史上每一次变法,那都是血腥的战争,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变法开始,无数的朝廷大臣和贵族拼死反对,为了能变法,诗人置生死于度外,自然也希望能够尽快摆脱这些障碍,新的一年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强大的自信,他非常坚定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也相信在他的坚持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和朝臣会支持他,加入变法的队伍,共同开创大宋王朝的繁荣。
图1 元日
二、“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之人间灯火晚清光绪年间的某一个除夕夜,已经赋闲在家的李慈铭和家人度过了一个平淡而又幸福的节日,这一天,李慈铭有感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临江仙·癸未除夕作
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
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翠柏红梅之间,家人围炉而坐,一起吃年夜饭。烛光下,一家人团圆,无比的温馨欢乐。
自己写春联,寓意祛除百病,辞旧迎新,也正是自己赋闲,不掌政务,才能安享这样闲适温馨的团圆之乐。
屠苏酒喝罢,待酒醒已经是三更时分,再过一两个时辰,外边雄鸡一唱,自己又虚长一岁,算来已经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诗人这首词反映的正是一个普通人家,一个普通人最普通的过年景象,团圆家宴,贴春联,喝屠苏酒,也许最好的光阴就在这最普通的家常中,在这平淡的岁月中。
图2 灯火可亲
三、“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之人生不遇公元1173年(乾隆三十八年),诗人黄景仁回到老家常州,二十五岁的黄景仁落魄潦倒,郁郁不得志,这一年的除夕夜里,千里迢迢回到家里,与家人过节,万家灯火中,他独坐市井,写下了这首名篇。
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前两句“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是反衬,又是预感。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声笑语,时间过的很慢。按道理,欢乐的时刻总是让人会感到时光飞逝,但是诗人这里却是时光过的很慢。
为什么诗人会感觉到时光过的如此之慢,第二句“忧患潜从物外知”马上给出了答案。此时已经是光绪中期,晚清内忧外患,诗人早已感受到这种大厦将倾的危险,独自忧愁,深感内忧外患。
后两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诗人心生忧愁,独自走出家门,走到市井之中,街上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的喜庆。“独立市桥”的诗人并不是说大家都不认识他本身,而是说大家都不了解他心中的忧虑,更不了解国家的危险。
无奈且孤独的诗人伫然而立,仰望星空,凝视着天上的一颗星星。恍惚中,诗人把这颗星星看成了天上的明月。
此时,周围的一切都好像已经沉寂,诗人早已超然物外,物我两忘,沉浸到了无边无际的忧思之中。
身为黄庭坚的后人,虽有才名,但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国家将倾,这些思绪一起涌了上来,无边无际。自己的理想仿佛就像这市桥下边的流水,就像天上的星星,斗转星移,再也回不来了。
整首诗没有着墨描写诗人的忧愁,而是用对比渲染,和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千家万户欢乐的景象到自己独立市桥,凝视星空的怅然,场景感渲染十足,给人身在其中的感染力。
还有人评价说道,此时诗人凝望星空,感知到了星象的异动,同自己感知的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更深感不安和忧虑,也颇有道理。
本诗题为偶成,实则不然。
当代学者蔡义江评价道:“此诗后两句补叙出前述是‘悄立市桥’的情景。‘人不识’,不是说人们不认识自己,而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当然同时也表现人们忙于自顾,不会去想到别人的处境。所以,他只是独自久久地站在市桥上,专注于一颗如月般的明星,而陷入了沉思遐想。于是大星出现是凶象的俗传闪过脑际,便与‘忧患’句完全联系了起来。写心境预感的诗,往往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妙处,此诗即是。”
四、“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之人生凄凉唐朝诗人卢仝是卢照邻之孙,少有才名,但他不求仕途,不到二十岁就隐居在嵩山茶仙泉,世称“茶仙”。他的《七碗茶诗》世人皆知。
公元835年(太和九年),这一年的除夕夜,诗人诗人独自在长安街头,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除夜》。
除夜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这首诗都是在写除夕之夜,诗人独在长安街头的情景和感受。
除夕之夜,寒冬还未过去,冰冷的街头,寒风四起。离开家乡几千里之外的长安街头,放佛只有孤独的诗人一人。徘徊了一整夜,听到长安街头的晨钟声,才知道除夕之夜已经过去,夜已经迎来了新的一年,回忆起当年除夜的情景,不知道明年谁还能拿起酒杯为这个节日欢饮?
这首诗凄凉孤寂,画面感描写极强,飞雪和爆竹声中,孤独的夜晚,诗人独行街头,回忆往年除夕夜,对比之下,现实而又真挚,回忆和期待中,让人深感其哀。
五、“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之市井之乐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多反应乡村生活和习俗。这一年的除夕,他照例写下了市井之乐。
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宋时吴中(今江苏省)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痴卖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当然,后来这一习俗也并非恶意,只为市井之间逗乐逗趣而已。
擅长写乡村市井习俗的诗人抓住这一风俗,风趣的描绘下来,作为除夕之夜一大乐趣。
六、“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之战乱飘摇袁凯是明初诗人。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正是除夕之夜,漂泊在外的袁凯写下了这首《客中除夕》。
客中除夕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
这首诗简洁明了,诗文寓意非常明确,非常强烈。
饱受战乱的岁月,诗人独自漂泊在外,战争无休止,回家的希望也遥遥无期,每年都是看着别人的儿女逐渐长大,自家的儿女却不得相见,遥遥饮下年夜的椒叶酒,早已泪流满面。
关山相隔,战乱不休,最喜庆的节日反而成了最悲伤的触媒。
七、“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之人生怅然民族英雄于谦戎马半生,明英宗年间朝堂黑暗,内忧外患,于谦饱受奸臣陷害,这一年的除夕,他独自客居外地,写下了这首《除夕》。
除夕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
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
前两句“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看似平淡,其实一开篇就深深的表达了诗人的叹息之意。今年过去,明年又来,时光飞逝,胸中的大业还未成。
三、四句是写独自一人,除夕之夜的场景。
最后四句是写冬去春来又一年,物是人非,年复一年,大业难成,不由得心中无限怅然。
这是一篇睹景思情诗作,除夕之夜,尚在忧国思民。
八、“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之人生豪迈公元1821年(道光九年),三十岁的龚自珍任国史馆校对等官职,多读典籍史书,对历代得失多有见地,深知当时朝政弊端,言论颇多侠气。
这一年除夕夜与彭姓好友同宿道观,看到了好友生平诗作,有感写下这首诗。
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彭出平生诗读之竟夜,遂书卷尾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龚自珍自比辛弃疾和陆游,以侠气自居。
除夕之夜与好友道观同宿,通宵读后,侠气满腹,三十多年对世俗偏见和朝廷的不满,尽数宣泄出来。
字里行间豪情溢于言表,颇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之境界。也满见年轻时期的龚自珍的人生理想。
九、“更阑人静鸡声起,却对梅花一灿然”之得失灿然“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画、书、诗成就斐然,但一生仕途不顺,多少年来,每年的除夕之夜,他都会写下一首诗来感怀身世。
除夕
白发婆娑夜不眠,孙曾绕膝更翩跹。已知明旦非今日,不觉残龄又一年。
旧事悲欢灯影里,春风消息酒杯前。更阑人静鸡声起,却对梅花一灿然。
已是白发老翁,孙儿绕膝。过了今晚又是一年。虽然仕途不顺,但是照样满怀希望。
以前之事无论悲欢,都已成过去,明天就是新年,春风吹过,希望的种子又已经发芽。
新年一大早起来,看着窗外傲雪怒放的梅花,不由得灿然一笑,觉得梅花就是自己的影子。自己必然也会像梅花一样,虽然寒冬冰雪,仍然充满希望,傲骨独立。
十、“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之浩气长存公元1278年(祥兴元年)十二月,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五里坡(今广东省海丰县)被捕,次年囚于燕京(今北京市),誓死不屈。
公元1282年(至元十九年)除夕之夜,也就是文天祥生命中最后一个除夕夜,他在狱中写下这首《除夜》。
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是文天祥生命中最后一个除夕夜,他已经深知生命不久,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毫不畏惧,慷慨激昂。这首诗写完之后九天后,也就是公元1983年(至元二十年)一月九日,文天祥在燕京英勇就义。
前两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讲的是大雪后的燕京,天地一片茫茫,岁月无情流逝。自己在这铁窗内已经四年之久,江山易主,壮志难酬。
颔联“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讲的是自己的处境。自己目前已经是“陌路”和“穷边”,此生风雨飘摇,饱经风霜。
接下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讲的是自己的未来。自己已经预感到马上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随着新年的一开始。此生此时,自己也已经归于平淡,也几乎没有留恋。当然,他忘记的是自己的生命,而并非南宋的江山社稷。
尾联“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讲的是自己的悲愤之情。此时是万家团圆,喜迎新年的时刻,自己独处牢笼,想象着阖家欢乐聚饮屠苏酒。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自己独自默默的挑着灯花,一切的难言之意,都在此中。
这首诗看似平淡,也流露出一丝的悲凉和绝望,但是字里行间浩气长存,也正是王朝已经灭亡的情况下,一切都想明白,想清楚还能英勇就义,这才是大节所在。
十一、“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之萧散简远公元1191年(绍熙二年)十二月,姜夔到苏州遏见范成大,两人踏雪寻梅,诗酒唱和,范成大把自己的歌女小红赠于姜夔。
同年除夕之夜,姜夔大雪中乘舟从石湖(今苏州市吴中区)返回苕溪(浙江省湖州市)老家,途中作七绝《除夜》十首。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这首诗平易浅显,韵味华美。诗人用极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写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时,沿途所见的幽雅景致。
首句“细草穿沙雪半消”,点明时在除夕,是冬去春来,雪半消、草发芽的季节。这写是途中所见的近景。
第二句“吴宫烟冷水迢迢”是写远景。小舟疾驶,那高大华丽的吴宫,被茫茫雾气笼罩,渐渐隐没在远处。
第三句转写眼前,“梅花竹里无人见”。轻疾的小舟,路过高洁、清雅、傲气的梅花和竹林,自有一种乐趣。
最后一句以“一夜吹香过石桥”作结,“一夜香”既与上句“梅花”衔接,又启句中“过石桥”。至此,把诗人的得意之情,巧妙地暗喻出来。
姜夔的《除夜》组诗,“细草”、“沙地”、“吴宫”、“烟水”、“梅花”、“竹丛”、“石桥”,江南水乡景色细腻,建构出一个幽冷、萧索、缥缈的世界,诗人的灵魂似乎随着迢迢的流水、飘浮的暗香徜徉。
落拓游子漂无定所,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姜夔心中始终怀着深深的落寞和孤寂,表面的热闹消隐后这种心境更无处遁形。
归途中,夜色苍茫,四野幽?,寒气袭人,诗人不禁心绪如潮,写下了这十首七绝。看似轻快简明,其实映射出诗人深深的忧思。
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评价道:“石湖范致能尤爱其诗,杨诚斋亦爱赏之,赏其《岁除舟行十绝 》,以为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
图3 石湖
十二、“思子台边何限泪,一儿死别一生离”之生离死别公元1187年(乾隆五十二年),赵翼归隐。
某年的一个除夕夜,赵翼家中思儿,作诗《除夕》。
除夕
年年除夕醉深卮,今岁屠酥但酒悲。
思子台边何限泪,一儿死别一生离(时彦儿以考馆入都)。
这首诗非常的简明,中年丧子之痛,老年儿女都不在身边,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十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之羁旅凄然公元750年(天宝九年)冬,任封丘县尉(今河南省新乡市)的高适,送兵到蓟北(今天津市蓟州区北部),这一年的除夕之夜,独自住在蓟北的旅馆中,心有所感,写下了这篇《除夕作》。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前两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是写诗人的场景和状态。除夕之夜,只身一人客居旅馆,而且是在蓟北的苦寒之地。天寒地冻,窗外万家灯火,自己难以入眠。那么为什么自己的心态会如此凄然呢?
后两句应该要给出答案,“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角度一变,说的是千里之外的家乡的亲人,一定也在家乡思念着自己。
除此之外,明天就是新的一年,自己又要虚长一岁。已经四十六岁的高适还只是一介区区县尉,距离自己的宏伟大业还遥遥无期。
一年又一年,时光飞逝,年近知天命之年的自己未来在何处?“霜鬓明朝又一年”说出了千万人的心声。
赵蕃、韩淲选、谢枋得在《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评价道:“‘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客中除夕闻此两句,谁不凄然?”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评价道:“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
马时芳在《挑灯诗话》评价道:“只眼前景,口边语,一倒转来说,便曲折有余味。”
十四、“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之守岁梦归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时任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长史,四十八岁的孟浩然为幕府。
同年除夕之夜,孟浩然独坐大帐守岁,有感,写下这首《除夜有怀》。
除夜有怀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前四句“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是场景,已经到了五更时分,守岁马上就要结束了,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来了。大帐里的灯火已灭,炉中香已经烧成了灰烬,一片凄冷的景象。
第五、六句“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是诗人的感受,新年一到,已经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正在逼近,寒夜慢慢消失在杯中。
最后两句“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是诗人的愿望。这个时刻,家家户户应该都在守岁,都还没有入睡。所以,即使是想梦里相见也是不可求的愿望。
这首诗情真意切,“钟漏声”、“残灯”、“炉灰”,让人身临其境,深感其凄冷。所以最后的梦里相见而不可求,就让人更觉得真挚而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