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选定两支团队研制低成本空间站货运飞船,引入新企业

天机调茶局 2024-11-01 16:50:37

据美国知名航天科技媒体《太空新闻》报道,随着中国空间站天宫的建设完成与全面运行,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EO;下文统一采用缩写形式)公布了两项低成本货运补给航天器的中标方案,这是继美国NASA的商业货运服务计划之后,中国在空间站补给方面首次向非传统航天企业开放的大胆尝试。

这一举动,不仅标志着中国太空探索领域的进一步多样化,更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那么,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的航天政策又为何如此转变?

天宫的低成本补给任务:两支团队脱颖而出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消息,自去年发布低成本货运补给航天器的征集公告以来,共有四项方案从十个申报中进入详细设计阶段。

而在刚刚结束的10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CMSEO宣布,最终来自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轻舟货运飞船"与隶属于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两个方案成功中标。

这意味着这两支团队将为天宫空间站提供低成本的货运补给服务。

其中,轻舟货运飞船将使用CAS Space开发的力箭二号火箭进行发射,这款火箭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进行首飞。

值得注意的是,CAS Space作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公司,虽然与中科院关系密切,但其本质上是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这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公司首次参与到国家空间站的重大项目中。

另一方面,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则由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发,而航空工业此前并不属于中国航天领域的传统参与者。

"通过这次选拔,吸引了更多科学研究机构和商业航天公司参与到包括载人航天工程飞行器和火箭在内的航天产品研发当中,这对于建立健康、良性、富有活力的人类航天竞争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空间站的运营成本,促进商业航天的快速、有序和健康发展。"

CMSEO副主任兼发言人林西强在发布会上如是说。

"太空站新血液":低成本货运系统的技术挑战与突破

根据CMSEO的标准要求,低成本货运补给系统需具备至少向低地球轨道运送不低于1800公斤货物的能力,且每千公斤的发射价格不得超过1.2亿元人民币(约合1720万美元)。

此外,这些航天器还需具备可控再入的能力,能在再入过程中处理超过2000公斤的废弃物。

目前,中国的天舟货运飞船主要承担天宫的补给任务,并在任务完成后进行再入焚毁。而神舟飞船虽然具备一定的物资回收能力,但其主要用于人员运输,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

因此,CMSEO此次选择新型货运飞船方案,旨在降低天宫的补给成本,并引入更具回收与重用能力的航天器,这将为未来中国空间站的运营带来更多的灵活性与可持续性。

在此次竞标中,作为中国航天传统力量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T)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SAST)的方案未能成功入选,这意味着中国航天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向多样化与竞争化的结构性转变。

新型航天生态的未来前景:竞争与合作并存

随着此次低成本货运补给航天器的选择,中国航天事业逐渐向多元化的竞争格局迈进。

引入商业航天企业和非传统航天单位,这不仅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还能为新型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探索创造机会。

与以往由传统大型国有企业主导的航天项目相比,如今的竞争者中出现了更多有活力的新兴力量。

这次的选择无疑激励了众多商业航天公司参与到未来空间探索的竞争中。随着未来更多商业公司如CAS Space进入到国家航天项目,中国航天的市场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

CAS Space此次将作为中标方之一,其与中科院的合作也许会成为未来更多商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范本。商业航天的崛起为整个航天产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将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与成本控制。

同时,航空工业集团作为航空领域的老牌劲旅,虽然是首次参与如此大规模的空间项目,但其在高端制造与航空设计方面的丰富经验,或将为货运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带来独特的视角与创新。

从此次的竞标结果来看,中国航天在国家力量与商业力量之间正逐步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互补关系。

中美太空竞赛的新篇章?

不少专家指出,中国此次向商业航天开放空间站补给项目的做法,明显是在借鉴美国NASA的成功经验。

自2008年美国启动商业货运服务(CRS)计划以来,SpaceX等一批商业航天公司迅速崛起,并在2012年成功完成了国际空间站的货运任务,这标志着美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国也希望通过类似的策略,促进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从而增强自身在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空间站的需求,更是为了在未来的全球太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尤其是随着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不断加码太空开发,中国若想保持甚至扩大在太空探索中的领先优势,必须不断引入新生力量,以实现技术和模式的创新。

从某种程度上看,中美两国的太空探索正逐渐演变为商业化与国家力量相结合的竞赛。

美国通过私营企业的力量,在成本和创新能力上占据了一定优势,而中国则正在逐步缩小这一差距,通过不断开放市场,激励商业企业参与进来,从而推动整体航天产业的进步。

稍作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首次开放空间站货运补给项目,吸引了非传统航天企业的参与,是中国航天事业向市场化、多样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天宫空间站的运营成本,也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随着航天项目的逐步开放,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航天产业将更加充满活力与竞争力。

无论是轻舟货运飞船的成功发射,还是昊龙航天飞机的创新突破,都是中国航天走向更高、更远的重要标志。

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欢迎更多的创新力量加入到探索太空的队伍中来,这不仅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将对全球航天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未来,中国航天能否真正做到“从垄断到竞争”,构建起一个健康、良性的太空生态系统,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2 阅读:883
评论列表
  • 2024-11-02 09:06

    [点赞]

  • Amo 1
    2024-11-02 08:27

    货运飞船,空间站火箭都应该对外开放广告业务。光靠国家建设不够的。

  • 2024-11-03 15:36

    每千公斤的发射价格不得超过1.2亿元人民币,成本还是挺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