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6岁才学画,画蔬果叱咤民国画坛

绘有集斋人 2024-08-08 21:30:39

并非自小学画,也不是少年成名,但这位46岁开始学画的“后起之秀”却是民国时期画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就是丁辅之。

丁辅之(1879年8月14日~1949年7月12日),近代篆刻家、书画家。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从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海内。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名印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印作为多。并擅画花卉瓜果,极其璀璨芳菲。幼承家学。一度同王禔供职于沪杭铁路局。公余之暇,探讨金石书画。

|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创方形聚珍仿宋版字模

丁辅之才华横溢,诗、书、画、印无所不涉、无所不精,并在民国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1904年与王禔、吴隐、厉良玉、叶舟等发起创办西泠印社于杭州孤山。该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对当时及以后的篆刻、书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寓居上海后,1916年前后与其弟共创方形聚珍仿宋版字模,提供上海中华书局用于排印诗文集,经常与吴昌硕、王一亭、童大年、黄葆戉等相聚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切磋探讨金石书画。

|书法擅长,尤精甲骨篆文

丁辅之擅长楷书、行书、篆书,尤精于甲骨篆文,结字停匀,虽瘦而有劲力,变恣意天然的古朴卜文书风为整齐工丽且带有装饰效果,颇具整体感。尤需指出的是,他的绘画作品常常配上甲骨文题跋,别具一格,并成为丁氏特有的标志和符号。

在篆刻领域,丁辅之的贡献也是不可替代、不可磨灭,他一生嗜印成癖。有专家认为其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宗法秦汉,兼取众长,深得浙派妙谛。在印作中仿玉印、战国官玺、私玺,各具神态,其刀法精细,印风苍郁朴茂。

|46岁才学画的“后起之秀”

丁辅之学画很晚,约46岁开始学画,无师自通,悟性极高,自学成才,尽管从学画到70岁去世只有26年的时间,但绘画成就很高,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学画2年后即颁布润例,开始以鬻画、鬻书为生。

他擅长松树、梅花、果品,旁及花卉、人物。作品笔意工致,韵味清雅,有书卷气息,吴昌硕、张大千等都曾在丁辅之画上题跋赞誉过。果品题材古往今来罕有人与之匹敌,其作品有四大特点:

一是题材广泛,种类之多,令人惊奇。

二是注重写生,丁辅之的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平时十分注意观察四季果品的结构、形状、色彩,有的果品甚至画得很透明,因而他笔下的蔬果能够如此生动鲜活。

三是技法娴熟,创作多重技法并用,常以没骨法绘就,以渲染为主,辅以点、勾、写。在丁氏笔下的夏季时令鲜果,既无烟火气,亦无脂粉气,从中可窥见艺术家高洁之品性。

四是用色优美,作品画面色彩浓丽、明亮,视觉效果相当好。所以,丁辅之的果类作品显示出匠心独具和超凡功力,并往往让海内外藏家难以抗拒,圈内行家则谓“极璀灿芳菲之妙”。

1928年作《夏果图》尺幅约4平尺,描绘有莲蓬、西瓜、莲藕、菱角等南方夏季时节常见的果实,创作采用长条形三段式构图,上部绘有密密匝匝的一桶莲蓬,中部绘画西瓜数枚,下部绘有莲藕与菱角;用色有别于丁辅之常见的浓丽用色,以清新淡雅取胜。

1944年作《果品12开册》,此册是丁辅之晚年精心之作,12开分别为:樱桃、梨子、香蕉、杨梅、枇杷、丹荔、西瓜、葡萄、水菱、生梨、石榴、柿桔。第一至五,七开,画幅上有甲骨文书题诗,楷书释文,余以甲骨文,楷书、篆书写标题,每开均有款印,他以传统没骨技法,运用红、黄、绿紫,赭等色彩,浓淡交错,描绘了不同果品的鲜润姿容,达到了“其香欲泛,其汁欲流”的艺术效果。

声明:本文由集雅斋字画网发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致 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