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世,英联邦成员国们集体致以哀悼,民间也有自发的悼念游行或集会。
在中国的香港特区,居然也有很多人聚集在英国领事馆外,点燃蜡烛悼念女王。
比较反常的是,在这个悼念群体里,年轻人较多,不过他们大都对英据时代没什么感受,只是在社交媒体的感染下来凑热闹。
而真正上年纪的,经历过殖民时代的人,则很少来怀念这位“前女王”,毕竟在漫长的英据时代,香港的华人地位不高,大部分华人生活贫困,殖民地的繁荣被英国人和买办们独霸。
香港的英剧时代究竟如何?影视剧其实已经透露过。
在香港反映旧时代的影视剧里,满眼皆是司法黑暗、警界贪污、黑帮横行,底层的华人们艰难求生,几乎毫无上升通道。
在这个极少部分无知港青还在怀念的英据时代,70年代初仍有半数以上华人连小学没毕业,十几万工人超时工作,薪水微薄,毫无福利。
当时,童工问题屡禁不绝,基础医疗水平低下,新闻媒体也被官方限制,严格审查。
在英国的殖民时代,香港其实跟大部分殖民地并无不同,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来自英国,而且只能是英王指派。
当时,香港本地虽有象征性的议会,但俨然就是洋人和买办分蛋糕的场所,在港英国人将其当做俱乐部,华人毫无话语权。华人血汗撑起的香港繁荣,大多被殖民者掠夺回国。
那么在长达150年的殖民时期,港英政府有什么变化?香港华人当时的生活有多惨?英国都从香港地区掠走多少财富?
【一】19世纪的香港:英国吸血的窗口从1842年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开始,英国还依次蚕食九龙、新界,在香港地区作威作福156年。
香港的殖民历史非常漫长,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殖民地之一。而在二战之前,港英政府并不重视香港,只是将其当做东亚的中转站和军港。
在殖民初期,当地的华人在港英政府眼中是“累赘”,政府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限制华人的自由活动,光“宵禁”就实行了半个世纪。
这时的香港,也是个鱼龙混杂的地区,本地人口全靠移民,大量流民从广东入境,在海边混一口饭吃。
当然,英国人对此不在乎,因为英国人当时在香港做的就是倒卖鸦片、人口的生意,香港本地的生态与他们无关。
在19世纪后期,英属印度是世界最大的鸦片产地,而最大的消费市场在中国。
那时的香港岛周围停满了鸦片船,内陆的鸦片贩子也跑到香港买第一手货,运回本土销售。
卖完鸦片,英国人从广东的帮派分子手里买来人口,大多是年轻的劳力,转而运往东南亚、美洲。这些人被称为“猪仔”,在海外种植园和矿场、工地劳动。
“猪仔”们被售往南洋之前,香港就是他们必经的中转站之一。
在香港沦为殖民地的头30年,经香港卖往国外的“猪仔”超过30万人,大部分人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同时,据英国派来的港督戴维斯的著作记载,当时在香港,除了英国军职和公职人员,几乎所有英国移民都在贩卖鸦片,谋取暴利。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香港就是英国人吸取中国财富的窗口,白银和人口从这里外流,直到清朝最后几年才被遏制。
彼时,香港混乱而充满机遇,所以帮派分子活跃,当地“三合会”控制着基层秩序,一边压榨百姓,一边抢夺地盘。
华人的组织很快就让英国人忌惮,港英政府下令禁止华人集会,连婚丧嫁娶都要报备。华人不许在夜间无故上街,如果上街,则必须打灯笼提醒英国人,否则会被监禁。
更甚的是,香港华人相比英国人甚至印度人,简直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华人无权参与香港的任何公共事务,但却要负担劳役和税收。
由于待遇区别甚大,华人中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奔走呼号,要求港英政府允许华人当公务员,甚至参与立法局,即殖民地议会。
这一诉求代表整个香港十几万华人的呼声,英国人无法回避。
19世纪80年代,有西方背景的伍廷芳成为第一个香港华人议员,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因为港英政府几乎从不立法,一切政治、财税、军事命令都出于港督本人。
20世纪初,英国本土开始实行普选,但殖民地全无民主痕迹,种族隔离之下,华人居住在狭窄偏僻的山地,极少数华人有资格作为巡捕“吃公粮”。
当然,华人巡捕们不能配备武器,还要受到印度警察的监视。
【二】华人的崛起,是香港繁荣的根本如今的香港享誉世界,是因为其在20世纪后期崛起,变成了世界瞩目的金融中心。
可鲜为人知的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香港都是东亚一个贫穷的小城市,西方游客甚至用“穷酸”这样的字眼形容香港。
这个“穷酸”的小城后来之所以脱胎换骨,是因为华人和华人资本在香港立足了。
香港局势的转变,要源于二战之后。
原来,在二战时,香港被日本占领,英资、美资、法资被日本人没收,港督被赶走,日据政府虽然也在打压爱国华人,但却无形中给华人打开了“英国镣铐”。
特别是解放战争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变成中国和西方唯一的交流窗口。
因为商机巨大,西方国家的大公司都在这里设立代办处,彼时内地虽然长期被西方封锁,但借港澳走私到内地的货物数额都极为惊人。
这时候的香港秩序,已经不在英国的完全控制下。
随着华人的银行、商行、货轮蓬勃发展,小工厂也建立了起来,50年代的香港GDP超过30亿港币,已经能媲美东南亚的大城市。
二战后的前20年,西方在恢复发展,香港借助这股东风开始工业化。在这之前,香港只是纯粹的中转站,是东西方的“大码头”。
在60年代初,香港已经有各种工厂五千多家,工人近20万,工业产值首次替代中转贸易,成为香港的税收支柱。
随着工人阶级强大了起来,在新中国的影响下,左翼工人团结起来反对港英政府剥削,工人们在60年代中期掀起几次大游行,其中以1967年工人运动规模最大。
这场运动被港英政府称为“六七暴动”,当时英国军警严厉镇压了华人工人、学生的游行,英军开枪射击华人,造成流血事件。
这次游行虽然平息,但英国人心有余悸,害怕北京政府施压。
既然老一套行不通,英国人只能借坡下驴,在香港推动福利建设,并扩大华人公务员队伍。
到了70年代初,港英政府三分之一的岗位是华人担任,华人警察也成为一线维稳势力,“总华探长”替英国人管理底层,著名的“五亿探长”吕乐就是诞生在这一时期。
70年代后,港英政府决定在香港试行“不干涉政策”,即以“间接管理”代替以往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自己只管数钱,香港的经济和秩序尽量自由发展。
于是,70年代成为香港的黄金时代,世界各地的资本来到这片不受限的土地,金融业蓬勃发展,工厂膨胀到上万家,产品出口全球。
伴随着香港成为世界瞩目的大都会、连接东西方的桥梁,英国人也在这里获利颇丰,每年不仅赚走成百上千亿港币的税收,英国还将一部分财政负担丢给香港。
英国公务员们也经常来香港“过水”,晚年在这里工作享福,在香港退休后享受香港政府的退休金,给“母国”减轻负担。
然而,即便香港在70年代已经繁华至极,但绝大多数华人的生活依然困苦——近20万工人普遍超时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一周六天。
同时,基础的医疗、教育体系跟几十年前相比毫无变化,半数华人小学未毕业,十岁出头的童工和大人一起工作,拿着十几块钱的薪水。
那时,华人熟练工人的工资不过大几十块港币,而基层的英国公务员每月赚上千块,差距百倍,还享受住房和医疗的服务。
虽然内地来港的人口给香港提供了发展动力,但70年代末,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突飞猛进,香港的地位不复以往。
要不是背靠的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香港的发展可能在80年代戛然而止。
【三】一场浮华,是殖民者的残羹冷炙在1980年代,港英政府对香港的发展很满意,于是在香港开了股票联合交易所,成为当时英国体系下仅次于伦敦的金融中心。
随着国际资本在这里交融,无数投资流入珠三角地区,开了十几万家工厂,创造五百万工作岗位,每年制造数百亿美金的利润。
紧接着,华人富豪大量出现,他们赚了钱后炒股票、炒房地产,在90年代制造了醉人的香港泡沫。香港股市连年上涨,房地产也只涨不跌,全民都在投资,都在等着暴富。
同一时期,中英之间关于收回新界地区的谈判也正在进行,新界99年的租期到期,中国要将新界、九龙、香港一起收回。
当时的英国人不愿吐出这颗“王冠上的珍珠”,一直和中国政府拉扯,甚至说出“英国从未在香港赚过一分钱”的话。
英国人违背良心地说,他们在香港的税收很低,还几乎全部投入福利工程,港英政府是一心为民的。
但实际情况却很讽刺。
香港金融开放,税收较低,这不假。可英国人也不是做慈善的,他们早已深入了香港经济的根源——香港的大银行都是英美控股,发展较好的企业,也会被英国人主动参股。
90年代初,香港一千多家发展较好的企业,80%都有英国的控股,每年分走的利益高达千亿英镑。
这些钱都是直接流入英国的,被后面的大资本家赚走。至于在香港本地的英国人,他们的工资不是主要收入,贪污收入早就超过了工资。
根据外交部副部长,时任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团长周南的回忆,在中英谈判的后期,英国政客约翰.梅杰才承认英国每年从香港获利800-1000亿英镑,当时约等于1万亿人民币。
这个天文数字的收入,足以撬动英国政府背后的金主,所以才有90年代港英政府的一串改革,甚至最后搞了一次所谓的“普选”,就为了挽回香港。
不过,90年代的香港回归,已经是众望所归的事情了。
因为直到香港回归祖国前,在150年的历史中,华人从未享有和英国人一样的政治权力,可这些信息在被西方控制的媒体中却找不到任何踪迹。
英国对文化和法律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香港延续英联邦的法律体系,法官们头上那不伦不类的假发的就是最好的证明。
香港传媒背后也有英国资本,他们在97回归前后散播假消息,比如“富豪财产即将再分配”,吓得不少香港富商移民。
回归前夜,港英政府还给香港上层精英分发护照,让他们自由选择去留。这些人形成最早的“反回归”群体,一直在香港或者海外煽动闹事。
回顾香港回归后的20多年,不乏阴谋和动荡,但任何扰乱祖国统一的力量,都会被历史车轮碾得粉碎。
香港回归祖国后,民主化进程加快,经济成功转型,泡沫化的繁荣被沉淀了下来。
香港人民终于得到了真正的尊重,而不是苦食殖民者的残羹冷炙,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从历史中看到了进步。
拥戴统一,拥戴祖国,才是特区七百万人的心声。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怀柔殖民管治模式——香港的独特民主路》,刘兆佳
2.《香港知名人士如是说——是谁创造了香港的繁荣》,翟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