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东吴北伐,为何非要死盯着合肥不放?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5-18 05:38:12

提到三国时期的北伐,人们总是提蜀汉的诸葛亮、姜维北伐。

至于东吴,则总是被认为是一副自守的形象。

实际上,东吴北伐的次数,并不少于蜀汉,而且,东吴北伐的规模,远在蜀军之上。

我们知道,魏国与吴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

然而,东吴的这些北伐,却基本上都是盯着合肥一地不放。

这是为什么呢?

死盯着合肥一地的东吴北伐

东吴北伐,大大小小,一共搞了34次!咱就不一一赘述了。

不过,不主攻合肥的北伐,是屈指可数的。

一般来说,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东吴才不以合肥为主要攻击目标。

1、诱敌深入,内线歼敌。

最典型的就是石亭之战。

东吴的策略是主动通过诈降,诱使魏军孤军深入,然后内线歼敌。

2、魏国内乱,趁乱出兵。

比如淮南三叛时,吴军就借机配合淮南叛军,直接冲到淮南核心城市寿春。

毕竟,这样的好机会,是值得冲一冲的。

3、小规模出击。

比如以掠夺人口为目标的小规模出击。

除以上三种情况外,东吴不以合肥为主要攻击目标的北伐只有一次:226年。当时,曹丕去世,东吴趁机三道伐魏,但三道皆在荆州方向:诸葛瑾攻襄阳,孙权攻石阳,别将攻寻阳,结果三道皆迅速失利!

除此之外,东吴几乎所有的进攻,皆以合肥为主攻目标!

为何如此呢?

必争之地

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钪,而俯其背矣。···盖终吴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为魏守也。——《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合肥,必争之地。

下面,咱们会结合具体情况聊合肥这个“必争之地”,咱们这里不赘述了。

不过,只一句“必争之地”是不够的。

难道襄樊就不是必争之地吗?

为何不去争襄樊,而要全力争合肥呢?

显然,对东吴来说,合肥不只是“必争之地”,还是排序第一的“必争之地”!

这是由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

成本低、风险小

东吴以江东大族为基础立国。

大举北伐,就会损害江东大族的经济利益,所以,包括陆逊在内的江东大族都不赞成大举北伐。

所以,东吴要北伐,首先要确保两点:1、成本不能太高了,像蜀汉北伐那样搞得劳民伤财是不行的;2、风险要小,就算打不过,起码不能损失太大。

而攻合肥,是最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

东吴要伐合肥,直接从其最富庶的江东出发,走濡须水、施水、肥水航线,交通十分便利。

物资、兵员,从江东的经济中心直接出发,很快就能抵达合肥,沿途没有什么损耗。

所以,比起西边苦哈哈翻越秦岭的蜀汉来,东吴屡屡以十万之军北伐,并没有给国内带来太大的负担!

同样,即便作战不利,要退军,走水路,只要上了船,魏军也无可奈何,吴军总能安全回军。

成本低、风险小!

相比之下,攻襄樊就没有这么从容了。

一来,东吴的精华地区在江东,江东要在荆州大举用兵,需要的成本相对较高;

二来,东吴攻襄樊,自然可依汉水,但是,汉水东部多为曹魏占领区,因此,其后路很容易受到威胁。

所以,226年,东吴对襄樊的作战失利,损兵折将,损失较大。

234年,东吴三道北伐。在孙权淮南方向攻势收兵后,对襄樊用兵的陆逊、诸葛瑾很快陷入危局之中。也就是陆逊从容多谋,吴军才得以全身而退!

所以,从成本、风险的角度看,东吴以合肥为主要攻击目标,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而且,合肥,也是东吴唯一真的可能打得下的地方!

有机会:曹魏的薄弱环节

合肥,虽是重镇,但却是曹魏防线的薄弱环节。

当年,曹操将淮南地区的人口迁走(实际上这些人口大部分跑去了江东),因此,当时合肥周边大片是无人区,难以从附近获取足够的物资,不适合驻扎大军,兵力一直不足。而最近的重兵集结地寿春距离合肥尚有一定距离。

孙权攻合肥时,合肥只有张辽、乐进等7000人。

后来,诸葛恪攻合肥新城时,新城只有张特所率的3000人···

由此可见:东吴攻合肥,往往能迅速形成巨大的兵力优势。

而且,东吴攻合肥,在阻援上也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

233年,满宠上书天子,就点出了这个问题:合肥南临巢湖、长江,北距寿春较远,吴军围攻合肥,能够依托水路形成有利态势。魏军增援时,必须击破东吴大军,然后才能解围。

所以,吴军前往合肥围攻比较容易,而魏军前往解围则很困难。

后来,魏军重新建新城,迁到原城西30里,但其实只是稍微改善了合肥的抵抗力,外援难至和吴军容易形成局部优势的情况并没有太大改善。

可以说,无论是孙权攻合肥,诸葛恪攻新城,都有破城的机会,只是他们没有把握住机会罢了···

相比之下,襄樊等地,则没有那么好打了。

曹操时期,其在荆州的主要对手是刘备,而刘备在很长时间内主要精力用于对益州的攻略,对襄樊威胁长期不大,因此曹军在襄樊尚兵力不强,但经关羽攻襄樊之战的心理阴影后,曹魏在此驻军逐渐增多,长期保持了较多的兵力。

因此,除了曹丕上位之初短暂地主动放弃过襄樊外,东吴在荆州的几次用兵,连襄樊的门都没摸到就狼狈而归了。

也就是说:魏吴边境虽长,但魏强吴弱,东吴有机会形成局部优势的重要据点,也就只有合肥了!

可守之地

而东吴一旦打下合肥,是有条件坚守的。

合肥西边是大别山脉东端的龙骑隆起地带——皖西山地,主峰天柱山、白马尖等海拔都千米以上。

合肥以东的张八岭一带地势较高,散布着老嘉山、琅琊山、龙王山等岭峰。

江淮丘陵的蜂腰地段就在合肥西面的将军岭附近,水陆皆由此而过。

所以,合肥两侧受地形、水文的影响,不适合做大规模的兵力运动。

合肥所在之地,恰是这样的咽喉之地。

因此,如果东吴拿下合肥,守住合肥的条件是十分有利的。

后方,自江东核心地区调集后援十分便利;侧翼,有地形屏障,相对安全;东吴只需在正面凭水网阻击魏军即可!

相比之下,西边的襄樊和东边的广陵,皆是即便拿下也不容易坚守。

广陵自不必说。当年吕蒙早就说过,即便拿下徐州,也难以抵抗魏军骑兵!何况只拿下一个广陵呢?

襄樊方向,有汉水可为屏障。

但是,一来,汉水较长;且东、西、北皆为曹占区,吴军防不胜防;二来,襄樊距离曹魏的宛城、许昌皆很近,却距离东吴的精华地区较远,在此大兵对峙对东吴十分不利!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曹丕上位之初,曾短暂地放弃过襄樊,吴军因此曾得以入据,但当曹魏决心收回襄樊时,吴军不敢大打,麻溜撤走。

因此,在东吴可能争夺的重镇中,合肥是打下来相对有把握守得住的!

一旦取胜,后续发展空间大

而东吴一旦夺取合肥,则后续发展空间很大。

东吴所仰仗的,是水军。

因此,后续有没有发展机会,关键还要看有没有水军施展的空间。

荆州方向,东吴沿汉水抵达襄樊后,汉水折而西去。

因此,在这个方向,即便东吴夺取了襄樊,要进一步发展,也只能弃船陆行,完全无法放弃水军。

合肥方向则不同。

合肥是当时南北水路最重要的干线。

自黄河、涡水至淮河,如淮南后到长江,只有合肥附近的施水、肥水互不连通,而在曹操开凿了巢湖运河后,水路已经完全打通。

因此,东吴如得合肥,水路向北可取寿春,直入黄河;向东可由淮入泗,图取徐州;向西可经汝水、颍水直往汝南等地···

显然,东吴如果夺取合肥,后续的发展空间也是比较大的。

吴蜀相互配合,吴以攻合肥为最佳

最后,即便打不下合肥,攻合肥,也是最能疲惫魏国的。

当时,吴蜀联盟,北伐此起彼伏。

而当时,无论是关陇还是淮南,曹魏都难以以地方驻军独当,都需调集中军应对。

而合肥,距离曹魏西线的距离是足够远的。

因此,曹魏中军,时而往雍凉抵抗诸葛亮、姜维,时而往淮南应对,所谓“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对曹魏的消耗是比较大的。

当然,说到这里,还得说一下东吴的“格局”问题。

东西奔赴,疲敌之策固然不错,但“同时大举”,约定时间一起发兵不会威胁更大吗?

说到底,还是东吴始终不愿为他人作嫁衣裳:吴蜀同时大举,则曹魏优先应对的是东吴。

234年,吴蜀“同时大举”,曹魏就是先以主要精力对付东吴的。

显然,东吴只希望蜀军帮他吸引魏军主力而趁虚,不愿意自己去啃骨头···

东吴北伐始终没有突破,不独是实力问题,与其格局不足也是分不开的。

攻合肥,风险小、成本低,又有机会,拿下来后又可能守得住,又更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因此,东吴北伐,长期盯着合肥,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只是,即便如此,东吴只盯着合肥,其实并非上策!

隔壁的蜀汉,诸葛亮初期认为“平取陇右,十全必克”,后来也知道要走一走斜道直奔关中···

相比之下,东吴几十年如一日,就围绕着合肥搞来搞去,不免单调、重复。

尤其是,当曹魏在合肥重建新城,加强防御后,东吴依然只盯着这里,就有点“杠上”了。

东吴北伐的套路完全被曹魏看穿,实际上越打越没有威胁了。

曹操时期,曹军守合肥,尚需张辽、乐进、李典的神勇发挥。

到后来,东吴即便发大军攻合肥,曹魏都能够应对从容。曹魏甚至在随时能救的情况下也不急着来,从容等到吴军疲惫而后退之了!

将合肥作为攻略重点,是明智之举。

但是,几十年都只盯着合肥,就显得呆板、麻木了。

2 阅读:481
评论列表
  • 2024-08-22 20:52

    哪里是盯着合肥,是盯着寿春,寿春拿不下就没继续进一步的办法。

  • 2024-11-15 17:22

    孙十万一生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