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黄河这次真的要变样了!千百年来被称作“地上悬河”的黄河,经过23年的治理,输沙量锐减,河床下切3.1米,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黄河是不是要告别它那骄傲的“地上河”称号了?
黄河的泥沙困境
提起黄河,大家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那种浑浊咆哮、滚滚流淌的河水?
的确,这条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大江,几千年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命,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麻烦。
最头疼的麻烦是什么?泥沙!是的,泥沙。
这条全长5464公里的大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来,经过九个省区。
尤其是经过黄土高原的时候,简直就像拿了“泥巴Buff”一样,泥沙一路裹挟着,年均输沙量曾经高达16亿吨。
你没看错,是16亿吨,这些泥沙不仅不安分地漂浮在水中,还很喜欢停下来,沉积在下游。
沉积得久了,下游的河床不断升高,堤坝也跟着“加高”。
黄河下游的河床,像是抬起来的一条巨龙,远远高于两岸的农田和村庄,人们管它叫“地上悬河”。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气势,带来的隐患也同样巨大。
每到汛期,黄河水量增加,河水的压力就会增大,对两岸的堤坝形成巨大的冲击。
一旦堤坝溃破,洪水便会滔天而来,涌向两岸低洼的村庄,造成巨大的灾害。
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口灾害并不罕见。
每当人们提起黄河,心中既有敬畏,又有一种深深的忧虑。
古人甚至有“黄河百年一改道”的说法,这个说法背后的意义是,黄河的流向总是在不断变化,一旦决堤,它就会冲开新的河道,抛弃旧的河床,给下游人民带来巨大损失。
这样的历史记载数不胜数,每一次的决堤,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泥沙的问题,让黄河下游的防洪压力一直居高不下。
河水里含有大量泥沙,而这些泥沙经过长途奔流,最终到了下游沉积下来,年复一年,河床越垫越高,整个河道像是架在地面上的“水龙头”。
下游的河床高,洪水就更加难以宣泄,而要想防止洪水泛滥,人们只能不断加高堤坝。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持续了数百年,直到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出现,人们才开始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调水调沙的科学实践
面对如此严峻的泥沙困境,国家决定,对黄河进行大规模的治理。
从2002年开始,国家启动了“调水调沙”工程,这个听上去非常专业的名词,其实背后就是一场“清理河床”的大作战。
调水调沙,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控制水量,把河床里的泥沙尽量冲走,让它们远离下游,尽可能地把这些不安分的家伙带入大海。
调水调沙要依靠上游的水库来完成。
黄河上游和中游修建了许多水库,比如龙羊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等。
这些水库在汛期到来之前,先把水存起来,等到合适的时候,再集中释放。
这些集中释放的水量,就像一支“冲锋队”一样,奔涌而下,把河床里的泥沙一口气冲刷入海。
通过这种方法,黄河下游的泥沙逐渐减少,河床的高度也开始下降。
调水调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水量调控和时间选择。
要想成功地把泥沙冲走,就得让水量达到一个特定的标准,否则水量太小,根本冲不动那些沉积多年的泥沙。
每年调水调沙的时间,都要根据黄河的水量、天气情况等因素来仔细计算,再加上上游水库的协同操作,才能达到更佳效果。
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数据,从2002年到现在,调水调沙已经实施了22年。
通过这22年的努力,黄河累计向大海输送了32.5亿吨泥沙,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这些泥沙,如果全部堆积在下游的河床上,整个黄河下游的状况,会变得多么危险。
而现在,通过调水调沙,这些泥沙,终于被带离了危险的区域,让黄河的下游变得更加安全。
调水调沙的效果是显著的。
据统计,经过调水调沙的治理,黄河下游的河床平均下切了3.1米,有些河段甚至更多。
这意味着黄河的河道,在慢慢恢复正常,洪水行洪的压力减小了,泄洪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过去那种“地上悬河”的危险状况,正在一点点得到改善。
调水调沙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科学治理的力量。
人们一直觉得,黄河的泥沙问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通过科学的手段,黄河下游的险情得到了控制,沿岸的居民也能稍微松口气了。
调水调沙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和水利工作者的心血,让黄河慢慢告别“地上河”的历史,向更加安全的未来迈进。
最新数据与未来展望
2023年,黄河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根据发布的《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显示,黄河干流的年总输沙量,只剩下0.95亿吨,这个数字让人瞠目结舌。
要知道,在几十年前,黄河的输沙量,可是达到了惊人的14.5亿吨。
如今,输沙量下降了这么多,泥沙的问题,是不是终于要解决了呢?
0.95亿吨的输沙量,相比于过去那个“泥沙大户”的黄河来说,确实有了质的飞跃。
黄河的泥沙少了,河床下切了3.1米,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成果,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很多人开始问:黄河是不是要告别“地上河”的称号了?
是不是下游地区再也不用担心洪水泛滥了?
事实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河床下切,但专家们也指出,目前黄河下游的“二级悬河”现象,依然存在。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就是河道的主槽比滩地低,滩地又比堤坝外的地面高。
也就是说,虽然河道的水位降低了,但依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悬着”的。
滩地和堤外地面的高差,仍然意味着,在汛期时存在溢出滩地的风险。
泥沙减少的背后,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
除了调水调沙的成功,近年来,国家对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过去那里几乎“寸草不生”,每次大雨,黄土就会被冲刷到黄河中。
现在通过大规模的生态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减少了水土流失,也减少了流入黄河的泥沙量。
近年来的降雨量也有所变化。
降雨量减少,意味着河水带不走那么多的泥沙。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黄河的输沙量显著下降,河床得以下切。
黄河的这种变化,让人们对“地上悬河”问题的,彻底解决充满了希望。
正如专家们所言,要告别“地上河”的称号,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泥沙减少,黄河的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重新陷入泥沙淤积的困境。
黄河下游的洪水风险依然存在,一旦遇到极端天气,依然会有洪水泛滥的可能。
黄河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提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科学治理黄河,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如今,它正在慢慢回归平静,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黄河,将是一条真正造福人民的安澜之河。
持续治理的必要性
调水调沙的成功,只是科学治河中的一环。
黄河的治理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从源头到下游,全方位进行。
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必须继续加强。
要让黄土不再“飞扬”,就必须让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
还需要继续完善水利工程设施,提高黄河的防洪抗灾能力,调水调沙的实施,离不开上游水库的调度,而这些水库不仅用于防洪,还承担着供水、发电等多重任务。
如何在不同的任务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水资源的利用尽大化,是摆在黄河治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黄河沿岸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对水质、水量的需求很大,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确保黄河的水质和水生态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现了人与河流的和谐共生,黄河才能成为真正的“安澜黄河”。
黄河治理的路还很长,前景却是光明的。
黄河的输沙量减少,河床下切,意味着“地上悬河”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控制,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告别“地上河”,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要让这条母亲河彻底回归平静,仍需我们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治理。
黄河,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的河流,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化。她的未来如何,更取决于人类的智慧和努力。
让黄河不再悬于地上,而是安然流淌,这是科学的挑战,更是对历史和未来的承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