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要枪毙一名逃兵,毛主席心软阻止,没想到救下个未来司令

司空知山海 2024-10-10 05:10:4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55年授衔,战功赫赫的长征英雄杨上堃被授予了上校一衔。

若看他的履历和贡献,这或许并不相配。

然而一个错误,不仅影响了他的前程,还险些让他丢了性命。

率部出逃,深刻检讨

在军中,职级变动都是由组织决策安排的,而军人的天职便是服从。

但一次正常的职务调动,却引起了杨上堃的不满。

他虽严守纪律接受了这一安排,但内心深处难免淤积了诸多情绪与不解。

恰在这一天,侦察科科长袁彪来杨上堃这里喝闷酒。

两人都因为职务变动心生不满,凑到一起聊天,谈话间难免有些牢骚和怨言。

酒过三巡,情绪渐浓,两人本就是一肚子的不满,此刻都一股脑地吐露了心声。

袁彪借着酒劲,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说出了“脱离队伍,出去单干”的话来。

他极力鼓动,想邀请杨上堃同行,带部下逃去保定,到那里另谋出路。

听闻此言,杨上堃心中有些犹豫。

他出生在江西一个贫寒农家,自幼历经风霜。

幼时丧父,家境困窘,母亲为了一点口粮,无奈之下将姐姐送到地主家里。

哥哥也不得不外出打零工,为生计奔波。

这些经历,让杨上堃对不公与压迫的社会充满恨意,也让他立志要改变命运、改变社会。

1930年10月,杨上堃怀揣满腔热血,毅然加入了兴国赤卫大队的行列。

1932年,他光荣入党,参与了土地革命,誓要解放那些与他一样饱受苦难煎熬的百姓。

在红军队伍里,他冲锋陷阵毫不畏惧,将个人的安危置之脑后,心中只有坚定的革命理想。

多年的奋斗,不仅让他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与提拔。

现在要走,不仅辜负了党的信任与栽培,也对不起自己十几年的革命生涯。

可是,面对袁彪的激情劝说,杨上堃心中的天平也开始摇摆。

最终,两人借着酒劲和一时冲动,趁着夜色,私自带领二十余名部下出逃。

杨上堃与袁彪,因为一时的不得志,心生不满与不甘。

这才萌生了带着部下出逃,自立门户的念头。

实质上是想要表达对降职的不满,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而不是背叛革命、背叛党,也不是真的想要当逃兵。

出逃过了几天,杨上堃内心愈发感到不安。

冷静下来思考了一番,他才意识到,自己一时冲动之举,酿成大错。

在部队中,未有任何交代就擅自率队离队,这是严重违反纪律的,是当逃兵!

意识到错误后,杨上堃没有丝毫犹豫,即刻带领部下返回军区。

他对组织坦白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愿意接受一切处罚。

彭德怀闻讯,怒不可遏,即刻向毛主席紧急汇报了此事。

当逃兵,这可不是小事,必须严肃处理。

所以起初,朱德与彭德怀均持严惩立场,主张枪毙杨上堃,以儆效尤。

然而,毛主席在全面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陷入了沉思。

这些战士都是长征一路浴血奋战走过来的,特别是杨上堃,他是立下过不少战功的功臣。

如今是一时失足,在别人的鼓动下误入歧途,且归队后认错态度诚恳。

毛主席心有不忍,于是提出,可以给杨上堃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经过讨论,毛主席决定对杨上堃实施行政撤职处分,以此作为警示。

消息传到杨上堃那里,他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悔恨。

他深知自己如今能保住一条命,是因为党组织与上级领导的宽容,所以庆幸之余更感自责。

杨上堃主动反省,撰写检讨书,向上级坦陈心迹,表达改过自新的决心。

数月之后,党组织鉴于杨上堃的转变与深刻反省,认定其已充分认识到错误。

随后又将杨上堃派往抗大学习,希望他能在政治思想与军事能力上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

强渡乌江

杨上堃确实是我党优秀的军事人才,也立下过不少战功。

杨上堃的成名之战,是乌江突围。

1934年末,红四团抵达乌江南岸。

此时,蒋介石主力薛岳兵团的两个纵队,兵强马壮,装备精良,距我军只有三十余里。

在乌江北岸,有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严防死守,布下了严密的防线。

同时,上游云南军阀龙云正向江界河增援,而下游湖南军阀何键也逐步靠近江界口。

中央红军已在乌江南岸集结完毕,形势紧迫,必须立刻渡过乌江,否则将面临背水一战的考验。

为此,中央领导层焦虑万分。

乌江天险,平时舟渡尚且艰难,更何况要在敌人炮火下强行过江。

红军战士们在滔滔乌江上一边寻找过江机会,一边躲避敌人的密集射击。

敌人在高处肆意扫射,不少红军战士纷纷中弹倒下。

后方与敌交战愈发激烈,每拖延片刻,便有更多战友牺牲。

紧急关头,红四团决定挑选敢死队员进行突击。

此刻,一位连长挺身而出,他便是杨上堃。

1935年1月2日,在工兵与炮火的紧密配合下,二连长杨上堃率领16名勇士强渡乌江。

他们迅速占领敌前沿阵地,为后续大部队的登陆铺平了道路。

随后,二连全体官兵一鼓作气,横跨乌江,直冲敌阵,接连攻克数个山头。

杨上堃更是身先士卒,率领二连紧咬敌军不放,不给敌人丝毫喘息之机。

这场追击战,杨上堃的一个连队竟将敌人的三个团逼得分寸大乱,仓皇逃窜。

占领了离江边四十里的猪场后,二连未敢有丝毫懈怠,不顾疲惫,持续追击。

敌军狼狈不堪,士气低落,不敢停下来休整,也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沿途一路上,敌军装备和个人物品散落一地,尽数弃于山林之间。

最终,敌军江防司令林秀生在慌乱中连作战文件都顾不上带走,匆忙带领着残兵败将逃往遵义。

事后,刘亚楼与杨成武在复盘强渡乌江的战役时,都对杨上堃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是此次行动中的功臣。

血战娄山关

红四团抵达遵义城后不久,局势紧迫。

耿飙与杨成武即刻召开紧急会议。

刘伯承总参谋长从随身携带的挎包中抽出地图,指向娄山关与桐梓,下达明确指令:

“即刻启程,务必以最快速度抢占娄山关与桐梓!”

娄山山脉绵延不绝,主峰大娄山上的娄山关,位于遵义南部50多公里处,地势险要。

关隘两侧,群峰如削,隘口逼仄,山间小路陡峭难行。

自古以来,娄山关便是军事争夺的焦点。

作为遵义通往桐梓的咽喉要道,娄山关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而桐梓则是军阀王家烈的老巢。

娄山关中间仅有一线通道,南北则蜿蜒着曲折的盘山小径。

一旦从川南方向攻克娄山关,遵义城便如同不设防之地,唾手可得。

根据侦察报告与电话监听获取的敌情信息,山后至桐梓的必经之路上部署了敌军多个团的兵力。

鉴于正面强攻娄山关难度极大,团领导果断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实施前后夹击。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杨上堃率领二连出发。

先沿公路疾行,随后转入白日已探明的崎岖小径,向娄山关逼近。

途中乱石遍布、荆棘密布,路况艰难。

战士们只能凭着顽强的意志,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历经一夜的艰苦跋涉,终于按时抵达了指定位置。

天际渐明,团部的进攻号角在娄山关的山谷间响起,战斗拉开了序幕。

二连迅速就位,占据了有利地形,以夹击之势将敌人的必经之路封死。

顷刻间,前后方部队的冲锋号、激烈的枪声与战士们的怒吼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整个娄山山谷。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敌人终于有败退的迹象。

杨上堃见状,立即下令,要部队加强火力,对敌人进行猛烈打击。

敌人察觉到背后的突袭,深知继续抵抗唯有死路一条,于是纷纷溃散。

部分敌人拼命往桐梓城方向逃去,另一部分则在我红军的猛烈攻势下惊慌失措,场面一片混乱。

杨上堃当机立断,迅速派遣两个排的兵力,对溃逃的敌人展开追击。

此时的敌人节节败退,已经毫无还手之力了。

红军战士们乘胜追击,势如破竹,一路向桐梓方向挺进。

击毙阿部规秀

杨上堃不仅是长征征途中的英雄,在抗日战争中也立过功。

作为115师独立团一营的营长,他率部参与了平型关大战,战功显赫。

随着晋察冀军区的成立,杨上堃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肯定。

他被委以重任,担任一分区一团参谋长。

在他的率领下,部队成功瓦解了大汉奸孟阁臣的“第七路军”,歼敌万余人。

于河北阜平五灵口等地屡建奇功,又在平汉线易县区域策划并执行了龙华攻坚打援战役,战绩斐然。

1939年深秋,日军派遣“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中将率重兵前来复仇。

在这场黄土岭战役中,我军共毙敌一千五百余人。

在11月7日的激烈交锋中,阿部规秀丧命于陈正湘与杨上堃所率一团将士之手。

此消息震惊日本朝野,《朝日新闻》沉痛报道:“太行山上,名将之花凋零。”

战役胜利后,一分区顺应形势,重组为两个旅,原一团正式改编为一旅。

而杨上堃则凭借其才能与功勋,被任命为一旅参谋长。

在抗大的学习结束后,杨上堃继续在战场上屡建战功。

1945年春末,他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入了南下江南的干部行列,开辟崭新的革命根据地。

行程中,苏联红军宣布对日作战,向东北挺进。

杨上堃紧急调整方向,迅速北上,抢占战略要地。

同年秋季,他亲自指挥了敦化地区的平叛行动,有效维护了地方安宁。

次年五月,东满军区委以重任,调派杨上堃前往桦甸。

他出任朝鲜族第四支队的支队长,率领部队成功平定了桦甸地区的匪患,并在随后的四平保卫战中发挥了关键领导作用。

1949年初春,他晋升为四野43军副师长,随同南下干部团,踏上了江西的解放之路。

人民的好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之前,杨上堃率领部队参与了江西的解放。

紧接着,他又投入到艰巨的剿匪斗争之中,为社会的安宁和新生政权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不久后,杨上堃又被委以重任,成为赣南军事指挥部的负责人。

他迅速制定策略,精准部署,成功肃清了赣南地区的三股匪患。

1962年,他担任赣州军分区司令员之职,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他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受当地老百姓爱戴,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司令员。

1970年,杨上堃被调往福建,到生产建设兵团担任副司令员。

他投身于国家林业建设的事业中,为国家贡献力量。

长达数千个日夜,他很少能有时间留在家里和兵团本部,足迹遍布山川湖海。

大多数时候,他都在基层进行调查和指导,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扎实有效。

巍峨的武夷山,见证了他无数次翻山越岭的坚韧身影,每一片山林都有他辛勤工作的印记。

由于其突出贡献,他多次受邀前往北京,代表兵团在全国林业成就展示中分享经验。

1981年,离休后的杨上堃开始撰写战争回忆录。

他用近十万字的笔墨,深情回顾了那烽火连天的岁月,特别是在长征途中的经历。

这些第一手资料,备受党史军史部门的重视与珍视。

然而,长期的劳累与付出,最终还是透支了他的健康。

1984年5月21日,杨上堃倒在了他最熟悉的办公桌上,身旁静静躺着那本尚未完成的回忆录。

参考文献

[1]史爱国,杨国兴.如铁雄关从头越——追忆红军长征英雄连长杨上堃[J].当代江西,2006,(11).

[2]孟昭庚.中央红军娄山关之战与遵义大捷[J].党史纵览,2024,(04):48-53.

[3]殷杰.击毙阿部规秀雁宿崖、黄土岭之战点评[J].坦克装甲车辆,2024,(06):55-6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