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邓颖超等人主张杀蒋,毛主席:不能动他一根毫毛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5-15 01:56:51

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入我国东北,可蒋介石却无动于衷,始终在认死理的坚持着“攘外先安内”的政策。

1935年,日寇又把魔爪伸向了我国华北,可此时的老蒋,面对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却依然没有出兵抵抗外地的意思,反而派军队前去陕北围剿红军。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两位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再也忍无可忍,为了逼蒋抗日,无奈发动兵谏,软禁了蒋介石。

此消息一出,想起蒋介石对我共产党人的残酷迫害,邓颖超等人主张趁机把老蒋杀掉,但毛主席却不让动他一根汗毛。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不同意杀蒋介石呢?

面对日寇入侵 蒋介石仍然坚持无力统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东北轻松落入日寇之手,随后日军又对华北地区展开了蚕食计划,1935年,发生华北事变,面对外敌的不断入侵,蒋介石也想过联苏抗日,曾派人去与共产党取得联系,想通过与中共和谈的方式,来达到联苏抗日的目的。

但是在老蒋的内心深处,他又实在无法容忍共产党的存在,因此仍然不肯放下,彻底消灭红军共产党的执着想法,继续把主要兵力用到了武力统一上。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红军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与红十五军团的多兵力,加起来也就一万多人。

蒋介石看到红军没有被消灭在长征途中,此时又在陕北落下了脚,他心中感到极度不安,很是害怕红军会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不灭红军不罢休,蒋介石决定不惜余力,将红军彻底消灭在陕北这个狭小的角落。

此时,日本侵华的脚步正在加剧,国家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可蒋介石却仍然抱着“此时不剿灭红军,更待何时”的想法,令驻扎在陕陕甘一带的东北军、十七路军等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围剿。

当时红军刚来到陕北,人地生疏,生活困难,面对国民党重兵力的围攻,明显是寡不敌众,形势危急。

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党中央的领导人们并未慌乱,毛主席亲笔给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各方人士,都写了一封信,希望大家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

与此同时,面对国民党军队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动的军事围剿,红军也没有丝毫的胆怯畏惧,奋力抵抗着。

红军与张学良、杨虎城达成停战协定

在陕北劳山之战中,东北军一个师的兵力,几乎被红军全部歼灭,师长和参谋长被击毙。

11月21日,在红军发动的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109师被悉数全歼,师长牛元峰无路可逃,举枪自杀。

东北军与红军经过一番交手,均以失败而告终,这倒是把张学良给打醒了,因为被红军歼灭的这两位师长,都是张学良手下很能打、很有能力的高级将领。

通过东北军的几次战败,张学良不敢再轻视红军的战斗力。

而红军,也不愿意把力量放到与东北军的打内战上,而更希望大家联合起来把枪口一致对外,去抗击入侵者,于是,毛主席便给张学良写了一封统战信函,让一位被俘遣返东北军高级军官,转交给张学良。

张学良看信后,彻底下决心不再与红军为敌,并开始与共产党秘密接触。

不久后,周总理与张学良进行了一场正式会谈,最终,我党与东北军达成一致,双方互不侵犯,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外敌。

在与东北军张学良进行秘密会谈的同时,毛主席也在做西北军的工作,他给西北军统帅杨虎城将军写信,表达了我党在民族危机关头,愿意抛弃前嫌,联合起来抗击外敌的想法。

杨虎城和张学良差不多,起初因为不了解共产党,以为共产党真的如蒋介石所说,是“到处放火作乱,奸淫掳掠,不顾礼义廉耻,不讲忠孝仁爱”的匪徒。

因此,觉得蒋介石说的“如今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共产党不断制造混乱,要想真正做到国家统一,必须先把共产党彻底消灭”,很有道理,于是便非常积极的执行着追剿共产党的命令。

后来,杨虎城认识了一些共产党人,慢慢改变了对共产党的看法,他对蒋介石“攘内先安外”的政策越来越不认可。

另外,杨虎城也深深的感觉到,在两广事件之后,蒋介石排除异己的下一个目标,应该轮到自己了,他预感到自己已经处在了危机之中。

就在此时,杨虎城获悉张学良与共产党的关系很是密切,一番思索后,他决定也像张学良那样,与中共合作抗日,这样既是救国,同时也是自己带领西北军走出窘境的最好途径,也正因此,杨虎城在接到毛主席的信后不久,便与红军达成了停战抗日的协定。

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 发动兵谏

在西安事变发生前,毛主席抱着说服蒋介石,联合起来把枪口一致对外的想法,曾两次写信给他,希望他能停止对红军的进攻,结束内战,率领全国的武装力量去抗击外敌。

然而,蒋介石对毛主席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却根本不往心里去,反而加紧了对红军的围剿行动。

这次围剿红军的行动,驻扎在陕、甘的东北军和西北军,是攻打红军的主要力量。

老蒋早就听说张学良和杨虎城,不愿意与共产党交战,希望联共抗日,后来又听西安的特务密报,说张学良、杨虎城二人都与共产党走的很近,还曾与共产党的大人物会过面,但却不知具体谈的什么内容。

蒋介石越想越不踏实,于是他决定前往西安,亲自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向红军发动进攻,他自认为,张、杨二人还没有到敢不服从他命令道地步。

但此时的西安,在张、杨二位将军的领导下,团结抗日的火焰越燃越高,岂能是蒋介石的一趟西安之行就可以扑灭的?

蒋介石在西安期间,又是老生常谈,总之还是坚持“攘外先安内”那套歪理。

张学良、杨虎城多次试图说服蒋介石转变想法,联共抗日,蒋介石大怒,诬蔑说,中共是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汉奸,因此大骂主张联共抗日的都是汉奸。

蒋介石离开西安,继续筹谋武力消灭红军的计划,在他看来,完成统一大业,比什么都重要。

张学良、杨虎城一直在关注着中央军的调动情况,当他们了解到老蒋从湘、赣调兵遣将,向北集结,他们预感到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即将爆发。

在无法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的情况下,张学良请求蒋介石,批准他率部前往绥远抗击日寇,不参与内战。

但蒋介石却拒绝了张学良的请求,并表示,现在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剿共,不许去抗战,否则就撤他的职。

张学良在蒋介石那里碰壁后,便去与杨虎城商量。杨虎城表示必须阻止这场内战。张学良道:“老蒋是铁了心要打红军,我劝说多次都不听,我请求去绥远抗日,他竟然说如果我不去剿共,就把我拿下。”

杨虎城听了张学良的话,沉思了片刻道:“如果软的说不动他,那实在不行只得硬干了。”张学良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1936年12月3日,张学良前往洛阳,请正在洛阳制定剿共部署的蒋介石,到西安去给东北军鼓舞士气,而蒋介石也正想到西安坐镇部署剿共计划,决心一举将红军歼灭。

蒋介石来到西安,多次召开军事会议制定围剿红军的计划,张、杨二位将军,多次劝说蒋介石放弃内战,进行抗日,但每次都是不欢而散。

12月11日,蒋介石下令威逼张、杨去剿共,二人自知无路可退,12日清晨4点,张、杨二人下令,扣押了掌握着杀生予夺大权的蒋介石,这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邓颖超等人主张杀蒋 毛主席阻止

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国内外各界人士听闻这个消息后,顿时震惊不已,各大媒体报刊也是一片哗然,将会怎样对待已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是杀还是放,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事变发生后,张、杨二位将军,联名给延安发了封电报,请毛主席派人前往西安,共同商议怎么处理蒋介石被扣这件事。

陕甘苏区的军民听闻西安事变的消息后,喜出望外,纷纷要求将蒋介石杀掉,为那些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烈士报仇。

当时在中央机关任职的邓颖超,听说蒋介石被扣押了,她放下手头的工作,高兴的跑到院子里,汇入载歌载舞欢庆队伍。

随后,她和一些同志们找到毛主席,主张把蒋介石杀掉,替那些牺牲在反动派屠刀下的同志们雪恨,把这块中国革命最大的绊脚石搬掉。

就连一向沉稳的朱德朱老总,也直言先把老蒋杀了,再谈其他,我党其他领导干部们,大部分人也都是力主杀蒋,以绝后患。

不过也有人表示暂时不能杀,可以将他作为人质,逼迫南京起来抗日。

而毛主席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明智决策。

当时,大家对毛主席的这个出人意料的作法,都感到非常的不解。

其实毛主席是这么考虑的,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重兵在陕北集结,国民党政府各派趁机大做文章,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内部意见也不统一,纷争很大,张、杨都快把控不住局面了。

而我们红军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刚在陕北立住脚,在如此险恶的态势下,如果把老蒋杀敌,天下肯定会大乱,内战将无法避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动蒋介石一根毫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才是当前最佳的选择。

大家听完毛主席的解释后,无不佩服他的高瞻远瞩。

结语:

不得不说,毛主席阻止杀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个决策,确实非常的英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完美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同时对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为全民族抗战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事变之后,国共携手抗日,基本上结束了内战,初步实现了国内和平,而更重要的是,经过两党谈判,我党终于获得了合法生存、喘息休整及发展壮大的机会。

0 阅读: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