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列!小行星撞击地球,成功预警!

姗姗说脑洞科普 2024-10-24 16:40:43

收集大家好奇的脑洞知识,整理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供一直奔波在学习路上的友友们参考借鉴

地球平均每年会遇到几十次小行星撞击事件,人类一直只能被动等待,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然而就在近日,一颗直径约 1.2 米的小行星以 20 千米 / 秒左右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后,在菲律宾东北侧约 25 公里高度处解体爆炸。这一事件意义非凡,因为我国监测网首次对预警小行星开展了接力追踪观测,成功预警了此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

此次事件的源头要追溯到北京时间 2024 年 9 月 4 日。这颗小行星由卡特琳娜巡天计划(CSS)的 1.5 米望远镜率先发现,随后该目标以临时名称 CAQTDL2 提交至国际小行星中心近地小行星待确认页,并测算其撞击地球的概率超过 30%。

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国际天文学界的关注,随后美国、智利、澳大利亚的多个天文台进行了后随观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也积极参与其中,不仅使用海外站点的望远镜对其进行了跟踪观测,当日 20:00,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具备观测条件时,近地天体望远镜立即启动跟踪观测,密切监测该小行星的运动轨迹。同时,位于西藏阿里站的望远镜也开展接力观测,并为国内相关单位提供了雷达观测的星历引导。

通过这些努力,当晚 21:55 国际小行星中心给这颗小行星编号 2024 RW1,并预测它将于北京时间 2024 年 9 月 5 日 00:39 撞击菲律宾北部。这一成功预警,是人类第 9 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也是我国在小行星监测预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我国在小行星监测预警方面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早在 2018 年 2 月,我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这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口径 1.04 米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是目前我国贡献共享数据的主干设备,它一直在持续开展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发现 41 颗近地小行星。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不断探索。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小行星监测预警方面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发现小行星。该天文台长期致力于近地小行星的监测预警方法研究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提升。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他们在监测预警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在此次预警事件中,盱眙观测站和阿里站能够接力追踪观测,为准确预警提供了关键支持。同时,紫金山天文台还积极论证下一代近地天体监测预警网建设,开展威胁预警、进入过程监测以及陨落物分析等全链研究。这些研究和建设工作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能力,使我国在应对小行星撞击威胁方面更加从容和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我国首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它证明了我国在小行星监测预警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我国能够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观测设备和技术,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显示了我国在该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2、为全球小行星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国在接力追踪观测、数据共享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实践,都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3、这次事件也提醒我们,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应对小行星撞击的技术水平。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小行星监测预警领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安全。希望6500万年前,小行星直接带走恐龙这样的灭绝事件,不会发生到人类的身上来。

▲我是姗姗,目标40岁退休的江南女子。关注我,就是在增长自己的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愿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遇见纯粹的你,坚持梦想的你,持续充电的你,共观这大千世界里的无限美景!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