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作为思想家,首次提出“社会公正”的政治哲学

萧家的老大 2024-07-31 17:48:47

箕子作为思想家,首次提出“社会公正”的政治哲学

箕子作为儒家前驱,其思想上承大禹,下开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其经历正如柳宗元《箕子碑》所说:“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

正蒙难:思想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见微知著。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衰象初显的时候,外表上轰轰烈烈,其实内囊却上来了,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唏”,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商朝的灭亡,决不单单是纣王一个人的过失,而是整个国家民族,沉迷在令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堕落习俗里面去了,如历代王朝末世一样。

当有人劝箕子离开殷商另谋高就,他说,我如果这样去做,是在“彰君之恶”和“自说于民”。于是,箕子佯狂,独自一人隐居在箕山。闲暇时候,借乐曲《箕子操》,以抒发自已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当纣王闻知箕子近况,遂将其囚禁在今天一个名叫“箕子台”的地方。箕子台在今河南西华县。箕子在那个地方构思出洪范九畴的伟大思想。

法授圣:当周武王以“小邦周”打败“大邑商”后,曾经恭恭敬敬诚惶诚恐地不耻下教于箕子。箕子就把洪范九畴治国大道,传授给周武王。

这个洪范九畴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实在不得了。它阐述了行政方式、行政准则及行政决策方式,是一部中国历代专制王朝的行政大法,对于中国专制社会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奠定了阴阳五行说的基础,提供了中国人传统思维的框架。

从洪范九畴的内容看,它涵盖了对自然世界、人身、行为、治国安民、政纲、天文、历数、根本大则、做人德性、气候征象、祸福种类等等,人生实践内容的全部。但是,它决不是西方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完全出于实用目的的一种经验积累。

洪范九畴其实是就社会政治秩序对君王说话行为的经验总结。陈来在《儒家思想的起源》一文中说,“中国上古的天启文献竟然全部集中于社会事务,这不能不说,华夏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态度和文化精神。”

社会秩序的得治是“洪范九畴”提出的真正目的,这与亚里斯多德提出范畴理论的本体论目的可谓是天壤之别。就目的的思维特征言,亚里斯多德范畴理论的提出,是出于一种“纯知识”的兴趣和好奇。而“洪范九畴”的提出,则是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用性需要。

从方法的角度看,亚里斯多德对范畴的获得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自觉的反思,在思维上,具有思辩色彩,一种远离人生感觉经验的纯理性态度。这反映在范畴篇前四章内容。相反,洪范九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实关怀而求得的经验知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西方思维方式是本体、语言、逻辑三位一体的,而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实用、经验的三位一体的。所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实就是这种思维下的“杰作”。

箕子作为思想家,最伟大的地方在于,首次提出“社会公正”的政治哲学,并且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制”。“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见《史记.宋微子世家》)

在这里,箕子阐述了“王道正直”的精神史观。“皇建其有极”就是要国君建立治国的典范,这个典范就是“王道”。后人释“皇”为大,释“极”为中,又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

化及民:在那次两人高峰会面后不久,周武王把朝鲜作为箕子的封地赏赐给他。箕子来到自己的封地后,除了颁布实施具有宪法性质的“八条之教”外,教民耕作建立“箕田”、教民礼仪。今天朝鲜穿衣喜欢白色,就是“殷人尚白”这一习俗的延续。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见《汉书.地理志》)

“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见《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本篇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