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授衔仪式是我军军史的一件大事情,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这涉及到超过一千人的荣誉问题,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肩上一颗星,硬要争一争,闹一闹。”确实就是如此,军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荣誉。于是,这项艰巨的工作,交给了彭总主持,由我军政工第一把交椅罗荣桓具体负责,罗帅善于做政治工作,大体上确保了军衔评选的公正。
1955年全军大授衔,考虑了资历、军功、平衡等因素,一共授予了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2名少将,合计1052名开国将帅,基本上每个人的军衔都经得起推敲。
比如:粟裕没有评上元帅,是有军功缺资历;八路军三位副师长之一的肖克是上将,主要是有资历缺军功;四野的副兵团级干部莫文骅只是中将,按资历和军功应该是上将,但主要在于考虑红七军的平衡(红七军的李天佑、韦国清已经是上将了,不好再评一个上将)。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总之,军衔是多方面评选而定的。
但还是有三位将军无论是资历、军功、平衡方面,理应再更上一层军衔,但确实各位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授衔过低了,甚至没有授衔,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一、唯一的副兵团级少将:贺晋年贺晋年是陕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四野兵团副司令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毛主席亲自写“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奖状送给了贺晋年,这种荣誉,上将都不一定能得到。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可以授予中将,甚至上将,但最终因为某个人的影响,贺晋年只评了一个少将,比他的搭档和下属们低了1-2级。
可以说,贺晋年确实比较冤,有的人军衔降低一级,可能是因为自身原因,比如钟伟的青树坪之战,导致钟伟只能做个少将,但贺晋年自始至终都是对党和人民非常忠诚,各方面没有出现大的纰漏。
二、唯一一位正兵团级中将:徐立清徐立清是一野的第一兵团政治委员,正兵团级干部,根据授衔的标准,他妥妥地能被授予上将。
但授衔时,因为徐立清自己是总干部部副部长,当时的干部部部长是罗荣桓,总干部部就是负责军衔设定的主要部门,副部长徐立清就是评衔委员会,具体做授衔这方面工作的人之一。
当时的授衔工作非常难做,不少将士四处打探自己到底授什么军衔,甚至出现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的情况。于是,为了顺利推进工作,也为了避嫌,徐立清发扬高风亮节,主动要求降低军衔,他说:“授衔工作不好做,大家都有不少意见,我是参与这项工作的,如果我的军衔授低了,会更有利于做大家的工作,我要求降低军衔,是为了整体授衔工作顺利推进而考虑的。”
对于徐立清这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中央“不合规矩”地破例同意了,最终,徐立清只是授予中将军衔。
三、唯一一位被称为“将军”,但没有军衔的人:冯白驹没有冯白驹,韩先楚也就解放不了海南岛,对于海南岛战役来说,冯白驹的贡献是堪比韩先楚的。
但冯白驹最后不仅仅是授衔过低,而是未能授衔,这有他离开了军队系统的原因,但他作为琼崖纵队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原因不完全在这个。琼崖纵队长期以来在海南岛艰苦奋斗,相对独立,红军时期不属于任何一个方面军,抗战时期也不隶属于八路军或新四军。解放战争时,他指挥部队的规模较小,但贡献很大,如果要授予军衔,如何确定合适的级别成为一个难题。因此,干脆放置不授予军衔。
今天,位于海南的冯白驹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雕像有邓政委的亲笔题字:“冯白驹将军”。尽管冯白驹将军没有获得军衔,但在人民心中,冯白驹仍是一位无冕的将军。
冯白驹功劳真不好说,不评军衔是最佳选择。如同周保中至少应该评大将,不好评,还是不评比较好。贺晋年是评低了!徐立青自清降阶,风格值得表扬,可评上将保底中将,评上评不上上将都不意外。
徐立清评上将有点勉强。贺晋年确实低了,冯白驹独自坚持下来,确实牛,但兵少没办法。
那詹才芳怎么算???
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军卞衔不不低吗?
胡说八道扯卵谈。
李云龙少将军衔
这个评高了,那个评低了,对于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你们又了解多少?有评论的资格吗?难道中央的决定不如你们正确吗?
还是自请降衔才知道这个徐立清,要不还真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吗?郭化若、莫文骅不也是中将吗?他比这两位都不如
李云龙,你他娘的咋就不跟旅长吵一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