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讲一个在二战中并不算声名显赫,却足够悲剧的人物。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样一个小插曲:据说列昂尼德·尼基季奇·赫鲁晓夫在坠机后并没有牺牲,他的飞机摔在了德军占领区中,求生欲让他向德军投降了。另有说法称,列昂尼德在德军战俘营中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总而言之,按照最高统帅部定的规矩,他应当被算作“叛徒”了。为防止德国人榨取交换价值,斯大林特意派人把列昂尼德抢了回来。随后,后者被推上了军事法庭并被判处极刑。
处刑前,赫鲁晓夫曾单独找到斯大林替自己儿子求情,当最高领导人办公室的门关上后,赫鲁晓夫扑通一下就双膝跪倒在地,几乎是爬行着挪到了斯大林腿边。眼看对方不松口,赫鲁晓夫哭了起来,甚至不顾尊严地抱住了斯大林的腿。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任何结果,这让人们不禁赞叹斯大林的大公无私——别说列昂尼德了,当德军试图用雅科夫换回一名德国元帅时,斯大林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要知道,那可是他的亲儿子。
这段历史佳话看得人由衷地佩服,尤其是斯、赫二人的儿子一比较,更是让人感叹钢铁同志果然更胜一筹。但令人玩味的是,学者们在探查这段历史时,发现它背后怕是藏着惊人的转折。
列昂尼德究竟会当叛徒吗?首先,列昂尼德·赫鲁晓夫是个颇具性格的历史角色,主流观点认为,青年时期的他离经叛道,非常抵触父亲替他做的人生规划,总是做一些荒唐的事。在当时的苏联,赫鲁晓夫家的大公子可是出了名的狠人,《赫鲁晓夫全传》里记载了这一段故事。
1942年,列昂尼德在后方养伤期间,曾跟别人吵了一架。对方是一名苏联海军军官,当时双方都喝了酒,喝过酒的战斗民族是啥样大伙儿估计也清楚,那军官竟然把一个酒瓶子放到了自己脑门上,怂恿列昂尼德当靶子打它。眼看对方的语气充满挑衅,列昂尼德也不怂,当即举枪就射并正中酒瓶,四周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军官觉得很没面子,耍赖称酒瓶没有完全被打碎,不算数,要列昂尼德再射。结果这一次,不知道后者是不是故意想给对方一点教训,枪响过后,军官脑袋上多了个窟窿。
这事儿在当时的苏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按理说,列昂尼德小命基本交代了。然而,身为高级官员的赫鲁晓夫却利用职权之便把儿子又推上了战场,希望他“戴罪立功”。斯大林也没做声,卖了个顺水人情。要知道,卫国战争爆发伊始,列昂尼德便自告奋勇奔赴前线,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里,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执行了至少27次行动。勇敢的作战为他赢得了苏联空军中尉军衔,也让他早早地因伤暂离了战场。
毋庸置疑,列昂尼德是一位优秀的战士,赫鲁晓夫很聪明,把儿子推回战场是眼下最好的选择。要知道,他为儿子的成长糟透了心,本来想以严厉的要求磨炼儿子的品格和意志,让他年少成名,一早就踏入政坛,好接自己的班。然而,列昂尼德的表现让赫鲁晓夫大呼“烂泥扶不上墙”,前者非但软硬不吃,反而经常做一些令父亲蒙羞的事。例如,有人曾曝出列昂尼德经常欠交团费,骑摩托车在莫斯科的大街上飙车,写一些“小布尔乔亚”的诗词,甚至找的女朋友的父亲,都是一名“托派分子”。
“一无是处”的列昂尼德唯有在战场上能给父亲脸上添点光,赫鲁晓夫整部回忆录里只有寥寥几处提到了自己的大儿子,其中就有一处说,当列昂尼德驾驶着战机在战场上大杀四方时,老父亲很是欣慰地给儿子拍了封电报:儿子,干得漂亮,继续努力!
时间会记住一切,却让人们忘了许多事。倘若列昂尼德能坚持到战争结束,凯旋的他将是一位光芒四射的英雄,谁还敢用“杀人犯”来质疑他呢?然而,1943年3月,列昂尼德就“叛国”了。
事实上,如今没有充足而确凿的史料能够证明,列昂尼德当年究竟是壮烈牺牲,还是屈辱地做了叛徒。其中最确凿的证词来自于他的战友扎莫林。
根据扎莫林描述,当时有架德军战机从右方来袭,得益于列昂尼德的掩护,扎莫林得以以俯冲姿态向对方还击。敌机见状立马调头逃跑,在追赶的过程中,不知发生了什么,列昂尼德的飞机突然以接近直角的角度栽向地面。之后,扎莫林再也没见过列昂尼德。
战斗过后,苏军曾出动大量人力对整片地区展开了地毯式搜索,却并没有找到列昂尼德战机的残骸,妥妥的“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有关他“叛变投敌”的证词来自于克格勃,而赫鲁晓夫向斯大林求情的描述,是一位名叫克拉西科夫的克格勃军官交代的。
这事儿乍看铁证如山,但换个角度来看,它却是另一番模样。
事实上,扎莫林的证词还有另一半。1971年7月,也就是赫鲁晓夫逝世不久,扎莫林曾向苏联高层致信,忏悔自己曾在交代列昂尼德一事上作了伪证。据信中交代,当时,德军战机飞来时,列昂尼德试图保护长机,却因此被敌机击中。身负重伤的飞机在坠落时便已解体,扎莫林表示,他不认为列昂尼德在那种情况下有生还的可能。之所以当初说列昂尼德“失踪”,主要是两点:其一,苏军确实没有找到其本人遗体或是座机的残骸;其二,扎莫林担心列昂尼德的牺牲会触怒赫鲁晓夫,而“失踪”则会为他开脱。
扎莫林的证词颇具可信度,他前后的两套说辞也让此事呈现出了两套截然不同的“真相”。
要么真如“正史”所讲的那样,列昂尼德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或许因为胆小,也或许是因为怀着对父亲和祖国的不满而选择投敌。赫鲁晓夫得势后,为了扳倒前任而否定一切,同时公报私仇,销毁了几乎所有不利于自己和自己大儿子的资料。但我们没理由相信,一个能在短短一个半月里无掩护进攻27次的、关键时刻能舍身为战友挡子弹的战士,其实是这样一个贪生怕死之辈。
要么正如阴谋论者猜测的那样:列昂尼德光荣牺牲后,一小部分人害怕赫鲁晓夫迁怒,硬是把“阵亡”篡改成了“失踪”;甚至为了彻底脱罪,他们不惜将列昂尼德污蔑成了“叛徒”,顺便捧了斯大林一手,毕竟没有人敢冲撞最高领导人的权威。事实上,斯大林时代,人们对列昂尼德一事的讨论可谓是非常少,连赫鲁晓夫本人对此都没有多做太多言语,只是感叹自己的儿子连个坟头都没留下。赫鲁晓夫逝世后,它才随着扎莫林的另一套证词而重见天日。
从列昂尼德的成长轨迹来看,笔者也比较偏向于他被误解了。列昂尼德并不是离经叛道不服管教,这世上有这么一类人,他们看似吊儿郎当不学无术,却从来不在正确的道路上掉链子。他们所怀揣的勇气往往不被世人理解,但当一切过后,人们又不禁感叹他们的强大。这样的描述听起来是不是颇像切·格瓦拉?你能想象格瓦拉会向西方国家投诚吗?列昂尼德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曾两次主动参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要知道,短短几年前,这个年轻人还像纨绔子弟一般在莫斯科当街飙车呢。他并非叛逆,而是性格自由洒脱,理想而浪漫;他不喜欢父亲为他铺设的康庄大道,父亲当然也不会理解他。
列昂尼德之所以可能从“英雄”沦为“叛徒”,很可能是受父亲所累。
众所周知,赫鲁晓夫倒台后,勃列日涅夫等人试图重新摆正斯大林主义,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摧毁赫鲁晓夫所树立的一切。为了搞垮前任的威信,他们不惜把列昂尼德也拖进浑水充当炮灰。只可惜一个为祖国捐躯的热血青年,反而被当成笑料消遣到了今天。当然了,由于相关资料的损毁,真相究竟如何,笔者也不能给出确凿的答案。在推敲之余,我们不禁感叹政治的冷酷和诡谲。
并不是一个圣人 却被要求过高
但是在后方养伤时期利用门路来喝酒然后酒后杀人这个应该是没得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