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年出生人口对比:21年1062万人,22年955万人,23年呢?

可爱萌喵宝宝 2024-11-28 11:08:2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 科普10克

编辑|科普10克

前言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支撑,可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形势却不容乐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出生人口为1062万,2022年骤减至955万。

这一连续两年的“断崖式”下跌,不禁让人好奇2023年的出生人口到底有多少呢?

2021年生育现状

2021年,中国迎来了人口出生的小高峰,这一年的新出生人口达到1062万,时隔五年后首次重回千万级别。

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也升至7.52‰,较前一年提高了0.38个千分点,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好消息。

可当我们深入分析这一数字背后的人口结构时,欣喜之情却难以持续。

2021年的新生儿中,男婴高达595万、女婴仅有467万,出生人口性别比升至111.3,即每百名女婴就对应着111.3个男婴,较2020年的失衡比例进一步加剧。

这一现象在出生人口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国整体人口性别失衡的一个缩影,2021年,中国大陆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3362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总人口性别比的统计口径,与出生人口性别比(111.1)并不相同。

人口性别比的持续失衡,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日益增多的“剩男”现象可能加剧婚姻市场的竞争,导致彩礼等婚嫁成本的上升,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且男女比例失调也将影响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除性别失衡外,2021年的人口出生形势还隐藏着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当年出生人口总量突破千万,但与2016年的1786万新生儿相比降幅高达40%。

这意味着尽管2021年的出生率有所回升,但总体上仍处于快速下降的通道之中,2022年的人口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

2022年生育现状

2022年的人口出生形势无疑让“少子化”的阴霾笼罩得更加厚重,这一年,新出生人口骤降至955万,较上一年锐减107万,降幅超过10%。

人口出生率也随之下探至6.77‰,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0.75个千分点。

在出生人口总量快速萎缩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微妙变化,2022年二孩占比降至38.9%,而三孩及以上的比例则升至15.0%。

这一变化反映出此前鼓励生育政策的效果正在显现,多孩家庭的比重有所提升。

但整体而言,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育龄夫妻的生育意愿仍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家庭“一孩齐全”,对再生育持谨慎甚至抵触态度。

这使得推动二孩、三孩占比提升的难度不断加大。

值得警惕的是2022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111.1,虽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愿或难以承担二孩、三孩时,生育中的性别选择倾向可能更加凸显,进而加剧性别失衡风险。

事实上,低出生率与高性别比已成为中国人口发展的两大“死结”,前者意味着人口压力骤减,劳动力短缺加剧,后者则预示着婚姻挤压常态化,社会问题多发频发。

如何在“量”与“质”的维度上实现平衡,将是一道急需破解的难题。

不过,2022年人口出生的“塌方式”下跌显然与新冠疫情密切相关,始料未及的疫情冲击不仅直接导致婚姻数量、怀孕人数骤减,也令很多家庭的生育计划被迫中断或推迟。

疫情的广泛影响无疑加速了少子化的进程,但我们也要看到,疫情因素只是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一面。

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社会趋势,高房价、高教育等沉重负担,以及与之不相匹配的托育政策才是影响生育水平的深层次原因,唯有标本兼治,方能从根本上扭转颓势。

那么相较于2021年和2022年,2023年的出生人口又是多少呢?

2023年生育现状

在连续两年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后,2023年的人口出生形势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一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为902万,再创历史新低。

这一数字不仅大幅低于此前900万的悲观预期,同时也意味着人口出生率跌破6‰,进一步逼近“危险线”。

出生人口的持续低迷正在成为影响中国人口总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2023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降至140967万,较上年末减少208万,这是自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以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连续两年负增长。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复杂而深远,既有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外部冲击,也有生育观念变化、养育成本上升等内在因素。

随着婚育年龄不断推迟,适龄妇女基数逐步萎缩,少子化趋势进一步强化,这些因素交织叠加使得人口出生水平全面低于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负增长不仅仅意味着总人口的下降,同时也预示着人口结构的快速老化。

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升至20.1%,而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至16.8%,“未富先老”的局面日益凸显,养老压力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萎缩,由峰值期的10.1亿下降至9.6亿左右。

可以看出,在人口总量、结构、素质等多重压力下,如何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将是一道关乎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那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困境,国家该如何调整政策?

近三年生育率下降原因

近三年的人口数据无疑给中国的人口发展敲响了警钟,从2021年的1062万,到2022年的955万,再到2023年预计不足900万。

短短三年间,中国的新生儿数量骤减15%以上,与之相应,人口出生率也从7.52‰降至6‰以下,降幅超过1.5个千分点。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既有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也有观念更迭引发的变革。

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人口流动不断加剧,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核心化,部分青年人追求个人发展,推迟婚育年龄。

与此同时,高昂的教育、住房等养育成本也使得很多家庭“望育却步”,这些变化反映在人口统计数字上,便是生育意愿不断走低,多孩家庭比例下降。

2022年,二孩占比降至38.9%,三孩及以上占比虽有所提升但仍不足16%,面对持续走低的生育率,政府也在做出努力。

从普惠性生育保险到产假延长、生育津贴提高,再到住房、教育、税收等领域的优惠措施,无不彰显着对新生命的呵护之情。

但从效果来看,政策利好尚未充分转化为生育动力,事实上,要扭转人口颓势,单靠一两项政策的调整远远不够。

从青年的婚恋观、就业观到老百姓的教育观、消费观,再到整个社会的人口观、发展观,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重塑。

唯有如此,才能为提高生育水平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低生育率是一个普遍趋势,发达国家无不经历了这一过程。

关键在于,要在人口总量下降的同时不断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本”潜力,这需要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综合发力。

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追求人口规模的扩张已不再适应时代要求。

关键是要在存量中提质增效,在增量上优化结构,不断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增强发展后劲。

总而言之呢,2021-2023年的人口数据折射出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缩影,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负增长局面显现,无不彰显着人口形势的严峻性。

但危机同样意味着转机,只要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科学务实的举措,积极应对人口新形势就一定能开创人口发展的新局面。

结语

历史一再证明,每一次危机都蕴藏着改革的动力,每一个挑战都孕育着进步的希望。

只要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科学务实的举措和积极应对人口新形势,中国的人口发展就一定能走向新的繁荣,开创新的辉煌。

同时,让我们期待今年的出生人口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呢?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2023年出生人口

光明网:国家卫健委: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

中国新闻网:国家统计局: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

人民日报:|解读:新措施如何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0 阅读:27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