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老物件——纺线车

经纬说文 2024-09-27 01:38:14

老家留下来的老物件不多了,有的在翻盖新房子给废弃了。唯一留下的只有这架纺线车,舍不得扔掉,它满载着岁月的痕迹,这是泰州和三母亲使用过的心爱之物,不仅是母亲手中的工具,更是她情感的寄托。每当见到纺线车时,感觉很温暖!

纺线车由木头制成,结构由轮子、摇柄、锭杆儿、支架、底座等构成。纺车底座呈“工”字形。用竹杆撑起来的、用结实的线绳绷紧的大纺车轮子,由木头架子支撑着,一头安装着一个木摇把,另一头,拴着固定锭子用的小轮子,图片中构件也不全,且有些坏了,但本质没变,要是好几十年前,那时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常见。

回想起,在煤油灯下,母亲轻轻摇动那把手柄,纺线车便发出“嗡嗡”的声响,那是我童年中最熟悉、最温馨的场面!有句泰州话是这样讲的:“儿啊z,拿个爬爬凳格子,坐额妈妈旁边来……”那时的我,虽然不懂纺线的艰辛,却能感受到母亲眼中的那份专注,双手的辛勤劳作。以及农忙时节,母亲有时一纺一大晚上,也不影响第二天下地干农活。

记忆中,老家门前,还有屋后头都种有麻,成熟收割后,放在水里泡一段时间,然后剥麻杆,再刮掉麻衣,晒干成麻,分头,再用纺车绕纺成线,然后送外加工,经过手工织布,做成衣服,蚊帐等,泰州和三结婚时的陪嫁蚊帐就是用这个布做出来的,土话叫“夏布蚊帐”;

听老人们讲,纺车初时,只是将处理好的麻和蚕丝纺成线,后来,纺线用的原材料才以棉为主了。泰州地区不怎么种棉花 ,主要是购买的,纺线前必须先将棉花拿到弹匠那里将棉花弹蓬松,那个时候,每个庄都会有弹匠,我家邻居有个人就是弹匠,而且是在很远的地方新疆学习归来的年轻人,手上有劲,手艺确实不错!

其实在农村男孩是不学纺线的,平时看看也算知道一些,在纺线前把弹好棉花,做成条状,左手拿棉条,纺线时,左手持棉捻儿,先捻出一段细线绕在锭杆上,右手摇动摇柄,操作的人一边放捻一边向后移动,纺好的线达到最长时将手抬高,然后退回到锭杆上,当然锭杆上要穿上空心杆,像芦柴杆也可以做的,线就绕在上面,高度平杆尖,目的是好给线“上振”,土话,也就是说线绕圈后好成双股;接下来再纺下一段线。反反复复操作后,绕差不多,成两头细,中间粗型,把线穗儿取下,再套上新的柴杆去纺下一个穗子。

纺出来的线织成老粗布匹,柔软而结实,穿在身上既温暖又舒适,那时候人们穿的,盖的,都离不开纺车。话说穿的,过年了,泰州和三只能穿带补丁的衣服,人们常说:“新老大,旧老二,补补刮刮把老三;”按现代人来说,老粗布的衣服属于高端款,与那个年代,不能比;也想不明白,总之,那时还是穷啊,真的不敢想,记得有一回父亲上泰州城为我‘查‘了件中山装,所谓“查”就是买的旧衣服,或者说有些是过世人穿过的。当然回来后,要清洗的,旧的很的话,要到高桥口印染厂,买小袋染料回来翻新的,要说:衣服确实不丑,穿在身上“帅”,感觉当然是美滋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纺织机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摇纺线车,慢慢地纺线车在农村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也就是说:从今往后咱们都穿上了“的确良”的衣服……

这架纺线车,是泰州和三家的老物件,作为一种传统的劳动工具,留着传承吧!它让泰州和三懂得了勤劳与耐心的价值,要是有一天拆迁无处可去,翻看此文,没丢。也算是关于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份亲情的回忆。在未来的日子里,带着这份记忆与情感,继续前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