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7月中旬获得连任,而她刚连任就搞了个“大的”——提出对华投资审查计划,招数比美国更狠。
但该计划遭到了欧盟的企业和成员国政府的抵制,26:1,欧盟27国中,26国坚决反对,仅立陶宛一国表态完全支持。
冯德莱恩提出的“中欧脱钩”计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立陶宛会表示支持?
冯德莱恩这次“招式变了”布林肯在2022年访问欧盟时,第一次对外公开要求欧盟委员会要“摆脱对中国依赖”,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可谓是做的非常出色。
所谓“摆脱对中国依赖”,换种说法或者叫“多元化供应链”,目的都是一样的:欧盟减少和中国合作,减少从中国进口一切产品,改为从其他国家进口。
布林肯的名单中有且只有中国这一个国家,所以该命令就是冲着摧毁中欧贸易来的。
毕竟中欧贸易体量高达7.83万亿美元(2023年数据),美国如果一下子要求欧盟和中国脱钩,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欧洲各大企业都能闹翻天。
所以这种“降低依赖”的说法实际上就相当于“钝刀子割肉”,让中欧贸易一点点去皮抽骨直到萎缩,不至于大起大落刺激到欧洲国家的企业。
因为美国和欧盟定的所谓“去依赖”的标准根本没有,降低三分之一也算,降低一半也算。
从2022年到2024年这两年时间,冯德莱恩使用的就是最原始的“笨方法”:
利用在欧委会掌管贸易进出口的权力,将中欧贸易的商品种类分别列入管制名单,或是经过反倾销调查后添加高额的税款,让中国的商品失去竞争力。
比如最近非常火的电动汽车反倾销案就是其中之一。
但不为人知的是欧委会还对中国特意出台了燃料、赤藓糖醇等几十项其他的反倾销调查,而且基本上都能获得通过。
可以说在冯德莱恩的“努力”之下,去年1至9月,欧盟中国货物贸易额同比已经下滑了13.4%,尤其是欧盟对中国的逆差这块,跌落高达26.3%。
能反映他们是减少了向中国买很多东西。
今年1月到3月,欧盟和中国对中国进出口同比再下滑12%左右,且对华贸易的逆差又跌了17.7%。
不过一直对中国的货物加审查名单有两个缺点,第一是周期太长,每项调查快的话也需要半年左右,慢的话差不多要一年才能成型。
如果在最后的投票中受到干扰或者是反对,这一周期还要更久,所以效率在美国看起来低下。
第二就是“治标不治本”,加税太多了欧盟企业索性就直接搬去中国建厂,或者让中国将原料厂址搬进来,省去了中间的流程。
再者来说,就算欧盟施加了对中国的关税,很多欧洲企业还能从第三国买到中国商品,只是换了个进口来源或者贴牌而已。
比如欧盟准备向中国进口的赤藓糖醇面包被加税了200%,但越南企业生产的赤藓糖醇面包还是原价。
这家公司就是从中国买的所有材料且由中国控股,那么欧盟企业向越南进口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冯德莱恩在第二任期开启之后,就立刻转换手段,这次要从源头上封锁欧盟投资中国企业,并建立所谓的审查机制。
欧盟的投资审查,之前欧盟也对中国用过,用的理由是通讯、基建和国家敏感企业必须审查外企投资才能保证安全,这些还能说服部分企业执行下去。
但这次冯德莱恩要建立的是无差别的审查机制。
冯德莱恩的“激进手段”折戟7月29日,冯德莱恩正式推动布鲁塞尔的对华投资审查提案。
这份提案目前公布的部分大致有五个,其中重要的三条之一是要求成员国审查私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第二项是对所有成员国的判断为军民两用的技术进行统一出口管制,只要被划分此类都必须要管制。
第三项是全面加强欧盟和国家层面的科研“安全”问题,未来的AI、云计算等各个领域都必须参与审查,否则未经允许不能出口。
概括来说,第一项内容就是如果某个国家对外投资了,那么投资需要先给政府过目,如果政府判定为“有风险”,就可以直接驳回投资或者扩大资产。
美国很早就用到了这一套。
比如之前英特尔成都工厂要扩建,但在中国扩建场址的决定却被万里之外的华盛顿直接驳回了,他们认为这“具有安全挑战”,最后没有批准英特尔的要求。
另外如果欧盟国家对外出口一些可以用到军队也可以民用的设备,那么将会被审查管制,不得出口。
比较出名的就是德国对华出口的MTU公司396系列、MTUll63等型号的高速柴油机,被中国用到了军舰上,此举导致美国议员们极度不满。
虽然中国已经逐渐淘汰了从西方国家进口军舰零部件,但这一举动就是为了反制未来任何“有可能军用”的产品出口到中国。
第三项也就是美国现在流行的“高科技管制”,要求所有的高科技项目不准给中国分享,这也是西方技术管制中的一环。
之前欧洲学者在人工智能这些领域很热衷于找中国合作,还建立有联合的科研室。
预计一旦协议出台之后这些都会被进入管控范围,类似的投资和合作自然也称为“违禁品”了。
比如中国和欧洲之前合作过的航空项目,都被美国会出台的“沃尔夫法案”阻断了。
冯德莱恩推动出台全面的技术管制,目的就是将欧洲企业和中国“隔离”起来,打造一个投资环境壁垒。
虽然之前政府一直提倡企业不要到中国投资,但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都吸引了很多欧盟企业,去年中欧投资规模很高。
现在法案出台之后,欧盟各个国家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拦截,就能很大程度解决这件事。
可以这样说,即使反华已经快“失去理智”的美国,都没有建立全面的投资护栏,还是只对敏感领域的企业对中国的投资进行一系列审查。
现在欧盟这样做,将会是有史以来,也是全球唯一一个和中国实行“投资大管制”的经济实体。
如果执行下去欧盟对华投资很快也会没有新鲜血液,配合他们的“去依赖化”政策,已经将中欧贸易闭上了绝路。
所以欧盟27个成员国中,只有立陶宛一个国家表示完全支持布鲁塞尔审查对外投资的计划,其他26个国家都反对。
一般一条法案获得过半成员国支持的话,才具有讨论意义,现在可以说法案根本没有出台的可能性,其他国家也根本不想买单,只有立陶宛除外。
从外来途径了解到,这些国家不同意的理由五花八门。
有的担心如果投资都筛查一遍,会让对外贸易周期很长,也有国家不满法案“专门针对中国”,认为这种管制条例没有什么价值。
欧盟商会团体还认为欧盟委员会的计划将“对企业决策和国际投资流动构成重大干预”,这已经超出了冯德莱恩的职权范围。
唯一一个同意的国家立陶宛,也是因为和中国的“外交原因”。
立陶宛这个国家想当出头鸟,在三年前挑头要在中国台湾建立所谓的代表处,不听中国的警告。
最后代表处成立了,但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也萎靡了,很多商品根本无法再销售往中国。
而且立陶宛也属实“奇葩”,原本因为这件事和中国闹翻之后,最近两年还三番五次请求和中国“恢复贸易关系”。
立陶宛总统一直在探索能不能保留代表处,或者是改名的前提下同中国和解,也就是说既保住中国大陆的市场,也和台湾能够继续眉来眼去,结果自然是遭到了我国的拒绝。
自此之后立陶宛就一直推动各种反华的法案寻找存在感,当然也是没有人理睬他们。
这次该国又跳了出来同意对中国的审查,毕竟他们和中国也没有什么贸易联系了。
欧盟不会放弃,成员国抗议难有效那冯德莱恩推动“史无前例”的法案,欧盟国家为什么不敢接招呢?
早在今年1月就有人预测到了这个结果,就是投资审查法案“不会获得任何支持”。原因大致有三个,大部分都和经济有关。
第一个原因就是欧洲经济已经非常惨淡,再“折腾”下去企业就没有活路了。
今年欧盟各大经济体发展都几乎陷入了停滞,德国第二季度GDP原本预测增长0.1%,结果统计报告出来变成了倒退0.1%,几乎是进退两难。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干涉企业发展,恐怕到年底经济就直接要交白卷了,这也是欧盟最近加强对中国投资的原因,内部经济循环已经不行了。
第二个原因是各国都非常明白,如果对企业施压太严格,这些企业会“跑路”,他们又不是必须在欧洲扎根。
比如今年6月荷兰光刻机生产商ASML公司就被曝出想搬迁工厂,因为国内投资和生产环境太差了。
美国也在拉拢欧洲企业去生产,如果此时欧盟还要“捆绑”这些企业手脚,那么他们可以选择不在欧洲本土发展,效果是完全一样的。
投资限制的后果各方都很清楚,没有企业愿意被这样限制。
第三个原因是冯德莱恩专门针对中国的政令,早就有人已经看“不顺眼”了,只是无奈于外界的施压才同意的。
之前她对中国汽车加税的投票案,也只获得了12张支持票,如果是全面限制对中国投资,恐怕还没有哪个政府敢迈开这么大的步子。
甚至连选举冯德莱恩担任欧委会主席,都是妥协产生的结果,不是所有国家都吃她的一套手段。
所以就看这次的结果,冯德莱恩的主意已经没有办法奏效了,但欧委会肯定不会就此放弃。
外界预计她接下来就开始修改法案了——一步步改动那些国家不同意的条款,直到法案到最低限度然后获得通过。
当然期间还会有其他国家对欧盟成员国施压,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最后对中国投资封锁的计划能顺利出台。
还有立陶宛,一直试图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影响欧盟的整体决策。
但当时立陶宛发生的一个事情曾遭到国外媒体的嘲笑:在商品出口中国受限之后,他们跳脚要求欧盟利用共进退原则赶快对中国实施惩戒。
因为欧盟规定对一个国家的贸易管制会让所有国家承担风险,但最后在立陶宛申诉之后,欧盟却并没有为他们讨回公道,而是直接踢给了WTO来解决。
所以冯德莱恩虽然被认为是美国的“利益代表”,但只靠她一个人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
不可能每次欧委会推出反华法令,其他国家都必须要接受,这次就是一个例外。
参考资料:《欧盟中国商会方东葵:加征临时反补贴税,欧盟成员国立场并不统一》新京报
《“欧盟对华投资审查计划,27国仅一国表态完全支持”》观察者网
《冯德莱恩:将带着诚意访华,寻求“公平的贸易竞争环境”》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