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伊份这一“零食巨头”状况堪忧。
其三季报显示净利润暴跌1038.26%,营收也呈下降态势。
不仅业绩大幅下滑,还多次被曝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反映曾吃出毛发、遇到食品发霉变质。
甚至买到过期食品,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也曾因售卖过期食品对其罚款。
其经营策略也备受争议,坚持不打价格战,加盟店管理存难,新尝试未成爆款。
从营收数据来看,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5.96%,第三季度单季营收更是下跌了18.12%。
回望过去五年的业绩,来伊份的营收增速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
2017年,其营收增速尚能保持在12.35%的较高水平,但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缩水至0.59%。
与竞争对手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相比,来伊份的业绩差距愈发明显,昔日的零食巨头如今却显得步履维艰。
业绩的暴跌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其中,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制约来伊份发展的沉重枷锁。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来伊份的投诉屡见不鲜,问题涉及零食中吃出毛发、月饼里含有塑料、购买到发霉变质及过期食品等。
这些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严重影响了来伊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就曾因来伊份售卖过期食品而对其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这并非来伊份首次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栽跟头。
回顾其历史,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
2012年,来伊份就曾陷入毒蜜饯风波。
其销售的蜜饯被检出含有超标的添加剂;此后,牛轧糖大肠菌群超标、手撕肉条菌落超标等问题也相继曝光。
这些问题让消费者对来伊份的食品安全产生了严重的质疑,更导致其不得不召回7万多公斤的不合格产品。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是对来伊份经营策略的严峻考验。
面对竞争对手纷纷采取价格战的策略,来伊份却坚持不降价,其老板更是强调要比拼质量和价值。
这种坚持并未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在消费者心中,性价比仍然是选择零食的重要因素之一。
来伊份在价格上的坚守,导致其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消费者纷纷转向其他更具性价比的品牌。
来伊份在经营策略上的另一个问题是加盟店的管理难度。
目前,来伊份的加盟店占比近一半,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市场份额,但也带来了诸多管理上的难题。
加盟店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加盟店卖过期食品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对来伊份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摆脱困境,来伊份也尝试进行多种新业务的探索。
这些新尝试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
例如,来伊份曾尝试卖咖啡、推气泡水等饮品业务,但这些产品并未能在市场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来伊份还跨界卖白酒、开零食仓储会员店等,但这些新业务同样未能给其带来显著的业绩增长。
相反,由于新业务涉及领域广泛,来伊份在商品种类和品质上并未能形成明显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山姆等竞争对手。
除了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来伊份在内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研发投入的不足尤为突出。
今年第一季度,来伊份的研发费用仅为227.57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7.9%。
这种研发投入的匮乏,导致其在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上缺乏足够的实力。
在零食行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创新的产品往往难以立足。
因此,来伊份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市场份额也被其他更具创新力的品牌所蚕食。
面对诸多挑战和困境,来伊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来伊份需要抓紧质量管控这一生命线。
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的立身之本。
来伊份必须加强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在产品上进行创新。
在零食行业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只有具备独特卖点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才能脱颖而出。
可以借鉴其他成功品牌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出具有独特口感和营养价值的新产品。
还可以通过与知名IP、明星等合作推出联名款或限定款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来伊份作为曾经的“零食第一股”,如今却面临着业绩暴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经营策略不当等诸多困境。
困境并不意味着绝望。
只要来伊份能够抓紧质量管控、在产品上创新、调整渠道策略并做好运营工作,相信其一定能够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
在零食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中,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声明】本文所描述的内容、图片均源自网络,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绝无低俗或不良引导之意。我们尊重并保护每一位创作者的版权及个人隐私,如有任何版权或人物侵权疑虑,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核实并处理。对于文中可能存在的存疑部分,一经反馈,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