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一大流派,但若仔细分辨,山水诗和田园诗仍旧有一些不同。
山水诗以山水为主体,人只是山水的陪衬。
田园诗以乡村活动的场景为主体,人是其中的参与者,山水只是其中的点缀。
由此可以看出,山水诗诗人恐怕和农民毫无关联,田园诗诗人比山水诗诗人更贴近农民的身份,但也未必就是农民诗人。
那么,陶渊明、孟浩然和王维三人中,哪一位是真正的农民诗人呢?
王维王维出身于太原王氏,当时著名的大姓世家,起点算是很高了。
开元初,王维就进士及第,步入了仕途。安禄山反叛,王维没能逃出长安,被迫从贼,这是王维一生的污点。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怜惜王维的才华,重新任用。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据《新唐书》的以上记载,王维有辋川别墅坐落于山水之间,这也为王维成为杰出的山水诗人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这也佐证了王维的一生在金钱上都不曾有所亏欠,他的出身和经历都注定了他和农民身份毫无关联。
孟浩然关于孟浩然,《新唐书》中有如下记载: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孟浩然在四十岁后,游长安,广交友,结识的都是有身份的人。虽然因“不才明主弃”导致无法入仕,但后来也有入张九龄幕府做幕僚的经历,这种经历使得孟浩然本身也成为了地方名流,可以说,四十岁之后的孟浩然早已远离了农民这个群体。
那么,早年隐居的孟浩然是不是农民呢?
孟浩然出身于襄阳城中薄有恒产的一个书香之家。
23岁时,孟浩然与好友张子容同在鹿门山隐居读书。
25到35岁间,孟浩然离开家乡,漫游吴越,广交好友,干谒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看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孟浩然的路线仍旧是卢藏用“终南捷径”那一套“以隐求仕”的思路。这个思路,李白也曾经实践过,想一想李白是农民吗?大概也就知道孟浩然并不是真正的农民,而只是一个偶尔体验农民生活的熟知田园的诗人。
陶渊明关于陶渊明,《文选》中有如下记载: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从中可知,陶渊明是陶侃的后人,算得上是名门之后。他博学高才,堪为当时之英杰。这种人怎么能和农民挂上钩呢?不妨接着看。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陶家没落了,陶渊明也要自找出路。接下来就是很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坚决辞官归隐,从此不再入仕。那么,陶渊明的生活来源是什么呢?躬耕自资!其实就是自己种田养活自己,也就是说,从此之后,陶渊明沦落为了一个真正的农民,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陶渊明后来生了病,可见他从事农耕也真的是生活所迫。他也许真的喜欢田园生活,但到底能否真的适应农民靠天吃饭的苦日子可就两说了。
结语通过了解王维、孟浩然和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确定只有陶渊明有身为农民的经历,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农民诗人;孟浩然也许偶尔有农耕的经历,但却算不上真正的农民;王维则自始自终都和农民这个身份没有任何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