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江西农妇来到北京,见到妇联主席后失声痛哭:我是陈毅老婆
引言:
1988年的一个秋日,一位身着朴素的江西农妇出现在北京机关大院。当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蔡畅匆匆赶来,刚一见面,这位74岁的老妇人便失声痛哭。令人震惊的是,她自称是已故元帅陈毅的第二任妻子赖月明。众所周知,陈毅元帅的第二任妻子早在1937年就已跳崖牺牲,陈毅元帅还写下《兴国旅舍》一诗来悼念亡妻。那么,这位自称赖月明的老妇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她为何在陈毅元帅去世16年后才现身北京?更令人不解的是,当年那个"跳崖"的故事,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红色姻缘
1931年冬,瑞金列宁团校迎来了一批新学员。在这批学员中,有一位来自兴国县的农村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赖月明,年仅18岁的她,虽然出身贫寒,却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
当时的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蔡畅,在一次视察列宁团校时注意到了这位朴实又勤奋的姑娘。正巧,她的丈夫、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也在为一位老战友的终身大事发愁。这位老战友就是陈毅,时年31岁的他刚刚痛失爱妻肖菊英。
蔡畅、李富春夫妇商议后,决定为陈毅和赖月明牵线。他们先是安排两人在一次群众动员大会上相识。会后,陈毅主动找赖月明谈话,询问她对革命工作的看法。赖月明虽然文化不高,却对苏区建设充满热情,说起开展妇女工作的想法头头是道。
这次谈话后不久,蔡畅找到赖月明,试探她对陈毅的看法。赖月明坦言admire陈首长的为人,但从未想过两人会有婚姻之缘。蔡畅笑着告诉她,陈毅也对她印象极好。就这样,在组织的牵线下,两人开始了短暂的相处。
1932年初,陈毅和赖月明在瑞金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礼当天,赖月明穿着借来的蓝布衣裳,陈毅则是一身旧军装。婚宴很简朴,赖月明悄悄借了15块钱公债,置办了几个菜。陈毅知道后,还责怪她乱花钱。
婚后的生活并不轻松。赖月明除了要照顾陈毅的起居,还要抽空学习文化。陈毅给她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要求她每天必须认十个新字。晚上没有电,两人就点着松油灯,陈毅一边批阅文件,一边教赖月明认字写字。
1933年春,组织上考虑到赖月明的进步表现,任命她为石城县妇女部部长。这意味着夫妻俩要分居两地。临行前,陈毅叮嘱她:"革命工作要紧,家里的事不用挂念。"
在石城县期间,赖月明积极开展妇女工作。她走村串户,动员妇女参加识字班,组织妇女缝制军鞋。她还成立了妇女纺织组,为前线将士织布做衣。这些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也让陈毅感到欣慰。
每当陈毅路过石城县,都会抽空看望赖月明。有一次,他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礼物——一本《新文字课本》。这是他托人从上海买来的,专门用于教赖月明识字。赖月明将这本书视若珍宝,经常翻阅学习。
就这样,这对革命伉俪虽然聚少离多,却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下相濡以沫。然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将改变这一切。一场突如其来的分离,让他们从此天各一方。
二、生死诀别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陈毅作为红一方面军的重要将领,必须随大部队转移。当时,赖月明正在石城县开展工作。由于行军紧急,陈毅没能亲自去见她最后一面,只托战友带去一封信和一些盘缠。
信中交代了两个选择:一是跟随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二是暂时隐蔽身份,在白区生活。考虑到赖月明的实际情况,陈毅建议她选择后者。这封信后来成了夫妻俩最后的联系。
11月初,国民党军队进入石城县。为了避免暴露身份,赖月明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回到兴国县老家。当地的地主得知她曾是共产党干部,多次向国民党告发。为了保命,赖月明不得不化名"赖桂英",躲进深山的小村落。
1935年春,国民党在兴国县展开"清剿"行动。一天晚上,赖月明得到线报,说国民党军队准备搜查她藏身的村子。情急之下,她爬上后山的悬崖,用绳子吊下山崖躲避。当国民党军队赶到时,只在崖边发现了她留下的一条围巾。
这条围巾成了关键证据。国民党军队认定赖月明已经跳崖自尽,随即结案。消息传到陈毅耳中时,他正在长征途中。根据当时的情报,赖月明确实已经牺牲。陈毅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兴国旅舍》:"山头一片烟云白,遥忆当年别泪多。"
然而,真相却是:赖月明借助绳子安全下到山崖下的山洞中。她在洞中躲了三天三夜,直到国民党军队撤离。这个山洞后来被当地人称为"月明洞"。
为了彻底摆脱追捕,赖月明不得不远离家乡。她辗转来到赣南山区的一个偏僻村庄,在当地一户姓黄的农家当长工。这户人家善待她,还给她介绍了一门亲事。
1936年,赖月明被迫改嫁给当地农民黄庆余。黄庆余为人厚道,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后并未声张,反而处处维护。赖月明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她始终不敢对外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就这样,一个"死而复生"的革命女性,在偏僻的山村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她每天干农活、纺棉花,和普通农妇无异。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她也因为种种顾虑,一直没有表明身份。
直到1972年陈毅去世的消息传来,赖月明才第一次向养女黄菊花透露了自己的往事。但她仍然选择沉默,继续过着平凡的农村生活。这一沉默,又是整整十六年。
三、身份之困
1988年春节过后,赖月明的养女黄菊花找到了当地县志办公室的同志,讲述了母亲的往事。这个消息很快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县里派出工作组,对赖月明的身份开展了详细调查。
调查组首先走访了兴国县的老党员和赖月明的同乡。通过走访,确认了1931年至1934年间,确实有一位名叫赖月明的同志在石城县任职,并且与陈毅有婚姻关系。老同志们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细节:赖月明左手小指有一道明显的疤痕,这是她在列宁团校学习时不小心被开水烫伤留下的。
工作组随即对赖月明进行了体貌特征核实。果然在她的左手小指上发现了那道陈年旧疤。此外,赖月明还能准确说出列宁团校的建筑布局、当年的教员名单,以及与陈毅共同生活时的诸多细节。比如,她还保存着那本陈毅送给她的《新文字课本》,书的扉页上有陈毅的题字。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1937年的"跳崖"事件已经被写进了多部党史资料,陈毅的诗作《兴国旅舍》更是广为流传。如果承认赖月明还活着,就等于否定了这段历史记载。这使得身份确认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1988年夏,省里派出专门工作组,对这个案件进行复核。工作组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发现当年"跳崖"的说法完全是基于国民党军队的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赖月明真的牺牲了。
工作组还找到了几位关键证人。其中包括1935年帮助赖月明躲藏的地下党员张老太。张老太证实,当年正是她给赖月明通风报信,并帮她准备了逃生用的绳子。另一位证人是黄庆余的堂弟,他亲眼目睹了1936年赖月明改嫁的全过程,并作证说他哥哥生前一直替赖月明保守着这个秘密。
这些证词,加上赖月明提供的实物证据,以及她本人对历史细节的准确描述,使得工作组逐渐确信她的身份。但考虑到事关已故元帅陈毅的历史记载,工作组决定请示上级部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蔡畅得知了这个消息。作为当年牵线促成陈毅与赖月明婚事的见证人,蔡畅立即表示要亲自见见这位老人。于是,在省工作组的安排下,74岁的赖月明第一次来到北京。
见面的地点选在一处机关大院的会客室。当蔡畅走进房间时,赖月明立即认出了这位昔日的组织部长。五十多年过去,当年那个热心牵线的领导已是满头白发,而那个来自兴国县的农村姑娘也已是垂暮老人。
四、尘封往事
蔡畅与赖月明的会面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在这次长谈中,赖月明详细讲述了1934年后的经历。她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样珍藏多年的物件:一本已经发黄的《新文字课本》、一张1932年与陈毅在瑞金的合影、还有陈毅最后留给她的那封信。
这封信的内容首次被公开。信中,陈毅详细交代了当时的形势,建议赖月明暂时隐蔽。信的末尾写道:"若有生还日,必当相见;若无相见期,望你安好。"这些文物的真实性很快得到了专家的确认。
随后,组织上调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在瑞金一位老党员的日记中,发现了关于陈毅与赖月明婚礼的记载。日记写道:"今日陈同志完婚,因军务紧张,仅办小酌。新娘是团校学员,朴实可靠。"这个记载与赖月明此前的叙述完全吻合。
1988年10月,中组部派员到赣南实地走访。调查组在石城县档案馆找到了1933年的一份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妇女部长赖月明同志深入基层,发动妇女参军参战,成效显著。"这份报告的落款时间是1933年8月,证实了赖月明确实担任过石城县妇女部长。
更重要的发现来自兴国县。当地一位90岁的老医生提供了一个关键证据:1935年春天,他曾经给一位从山崖上摔下来的年轻妇女治伤。那位妇女腿部受伤,经过治疗后康复。这与赖月明所说的用绳子下崖时扭伤腿的经历相符。
调查组还找到了黄庆余的族谱。族谱记载,1936年黄庆余娶妻赖桂英(赖月明的化名)。族谱后面还特别注明:"此女原为外县人,因战乱投靠。"这个记载印证了赖月明改嫁的时间和经过。
在走访中,调查组意外发现了一个重要证人。这位证人是当年国民党"清剿"队的一名士兵。他证实,1935年在兴国县搜查时,确实在崖边发现了一条围巾,但现场并未发现尸体。当时部队仅凭这条围巾就认定目标已死,实属草率。
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组织上还调取了陈毅的相关档案。在陈毅1955年填写的一份履历表上,婚姻状况一栏中写着:"第二任妻子赖月明,1937年在兴国牺牲。"这表明陈毅直到去世都不知道赖月明还活着。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段被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位被认为已经牺牲的革命女性,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生命,默默地生活了五十多年。她的出现,不仅改写了一段党史记载,也为革命历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五、重返光明
1989年1月,中组部正式确认了赖月明的身份。随后,江西省委为赖月明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欢迎仪式。这位默默无闻了半个世纪的革命老人,终于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组织上决定落实赖月明的待遇问题。根据她1931年入党的时间和曾担任县级干部的职务,为其核定了相应的离休待遇。同时,安排她入住省干部休养所,配备了专门的护理人员。
重获身份后的赖月明开始整理往事。她将保存多年的文物资料捐赠给了江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其中包括陈毅的最后一封信、《新文字课本》、几张珍贵的老照片,以及一些会议记录和工作笔记。这些实物后来成为了一个专题展览的重要展品。
1990年春,赖月明应邀回到兴国县。当年那个被称为"月明洞"的山洞仍在,只是洞口已经被杂草遮掩。县里派人清理了洞口,在洞外竖立了一块石碑,记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当地群众得知赖月明还健在的消息后,纷纷前来探望这位老人。
同年夏天,赖月明再次来到北京。这次,她专程去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看望陈毅的墓地。在陈毅的墓前,她放下了一束白菊花,静静伫立良久。这是她与陈毅的最后一次"见面"。
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专门成立课题组,对赖月明的经历进行全面研究。研究人员走访了数十位知情人,收集了大量史料。这些材料最终汇编成专题文献,收入江西革命史料丛书。
1991年,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修改了相关历史记载。在新版的党史资料中,删除了"赖月明1937年在兴国牺牲"的说法,增加了她隐蔽50年后重获身份的内容。这是对历史的一次重要订正。
赖月明的故事也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1992年,江西省话剧团创作演出了话剧《月明洞》,再现了这段特殊的革命历史。剧中既有血与火的革命年代,也有隐姓埋名的漫长岁月,真实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普通革命者的命运。
养女黄菊花后来回忆说,重获身份后的赖月明比从前话多了。她经常给前来采访的人讲述革命故事,也经常去学校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在一次报告会上,她说:"革命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活下来,把这段历史带给后人。"
晚年的赖月明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她仍然住在普通的房间里,穿着普通的布衣。每天早晨,她都要亲自整理床铺,打扫房间。她说,这是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改不了了。直到1995年去世,她都保持着这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