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斤芹菜罚6万,柴油罚3万,欠140万工资只罚2千,执法尺度惊掉下巴!

依依的奇妙 2024-12-15 17:33:36

这个罚款的操作,您觉得合理吗?安徽淮南的一位村民,开着小货车去加油站买柴油准备给农机用,结果被扣了车,还罚了三万元。理由呢?“涉嫌未取得危险品道路货物运输许可。”罚款通知一下来,村民顾某某不得不卖掉田里的水稻,还四处借钱,才凑够了这笔“巨款”。

当地路政部门的回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们说,罚款已经“很人性化”了,已经按最低标准处理。人性化的三万块,真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关怀”。

表面上看,这罚款似乎没毛病。法规明确规定,未经许可运输危险品,可以罚三到十万元,顾某某的三万块算是底线。对比一下,那位因为卖了五斤不合格芹菜被罚六万的商贩,顾某某这三万罚款“好像”也没那么离谱了。

但问题是,法规中针对的是“经营用途”的运输行为,而顾某某只是自己买柴油加农机,跟什么“经营”压根不沾边。这一刀切的执法逻辑,是不是有点太过机械了?

网友纷纷表示质疑:“这柴油是农用的,又不是搞非法交易,罚成这样,合理吗?”有人调侃:“种地还得看个法规课,要不买柴油都成了违法行为。”

再看看另一边的对比。中建二局因为下属单位拖欠了140多万的农民工工资,最终只被罚了2000元!是的,你没看错,2000块。农民工为工资讨了一年,结果企业轻轻松松罚了顿饭钱。

这种“罚轻重失衡”的现象,让不少人感到愤怒。网友纷纷吐槽:“拖欠农民工工资,只罚了两千,难道是因为油没加够?”还有人讽刺:“五斤芹菜6万,柴油3万,欠工资才2000,看来农民工连芹菜都不如。”

罚款的初衷是为了惩戒违法行为,但如今却越来越像一场随意开价的买卖。小问题被夸大,罚款动辄“上万”;大问题却被轻描淡写,罚款不痛不痒。这样的执法逻辑,难免让人心生不满。

法治社会下,处罚应该是讲求公正和透明的。每一笔罚款,都该有明确的依据,并且和违法行为的性质相匹配。对于像顾某某这样的情况,应该区分清楚自用和经营用途,这样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和警告来代替罚款,而不是机械地把“最低罚款”直接套上去。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损害社会公平、侵犯弱势群体权益的行为,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理应加大处罚力度,让违法者真正感受到痛楚,而不是象征性地罚一顿饭钱了事。

罚款不是“印钞机”,是法律赋予执法部门的权力,而这份权力必须慎重使用。否则,罚款的威慑作用只会变成笑话,法律的公平正义也将失去公信力。

你觉得这种罚款标准合理吗?对于顾某某这样买柴油的行为,应该怎么处理才更合适?如果罚款可以“人性化”,是否也该分清个体农民和违法企业的轻重缓急?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