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棺椁出征、即使赔款900万也要收复,伊犁河谷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科技良言 2024-10-22 09:59:13
抬棺椁出征、即使赔款900万也要收复,伊犁河谷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拥有巴尔喀什湖流域的人可以称雄亚洲

巴尔喀什湖流域广阔无垠,总面积约41.3万平方千米,其中85%的流域范围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受干旱性大陆气候影响,该流域年降水量较为稀少,普遍低于150至200毫米。

追溯历史长河,巴尔喀什湖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夷播海”,曾是西北边境的天然分界线。

巴尔喀什湖是世界第四长湖,按面积大小在全球排名中位列第13名(也有说法是面积为1.82万或1.83万平方公里,位列第四)。其东西长605公里,南北宽约6至70公里,面积达1.69万至1.83万平方公里不等。

伊犁河在中国产水量250亿每年,额尔齐斯河下游水电站下排年径流也达到了250亿。如果中国的外西北还在手,可以将额尔齐斯河改道到巴尔喀什湖。

年入湖流量达到500亿。相当于一条黄河。

巴尔喀什湖流域和北疆发展潜力超过华北平原。

将额尔齐斯河完全倒流回中国准噶尔盆地,然后再留到巴尔喀什湖,每年近300亿立方米的水量存起来。获得数个面积超2万平方公里的人工大湖。湖面积都跟沙漠面积一样多。那么哈国干旱可获得缓解。如何让额河的水倒流回来呢?如下图

调水线路大图

调水线路小图。福河工程第二部分,将现有大坝加高70到100米,水面上升到430到460米就可以完全自流到巴尔喀什湖,这个调水线路跟第一部分完全重合。该工程的设计理念借鉴了水吸收太阳能的自然规律,以满足人类的能源需求。这一计划被命名为“福河工程”。“福河工程”的目的是向准噶尔盆地内的沙漠输送水资源。这片沙漠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年蒸发量高达2-3米,即每年至少蒸发1000亿吨水。若能将这蒸发掉的水蒸汽转化为电能,其所产生的电量足以支持70万亿度,甚至超出中国2021年的发电总量8.4万亿度的十倍之多。除此之外,水蒸气的运动亦有助于增强风力发电,使电能产出增加约二十分之一。即便光伏发电技术历经数代人的发展,其发电量仍不足以达到当前预期值。福河调水工程所需投入的资金预计不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根据初始估算,1亿亩新增耕地的收益已经足够可观,包括了耕地、粮食下面对这个对福河工程第一部分详细设计进行说明:

图 1额尔齐斯河流域及高程如上图额尔齐斯河100亿吨出境处海拔最低点才415米。额尔齐斯河中游的福海海拔才485米。落差只有70米。将哈巴河,布尔津河的水通过500米等高线调水到福海。修建两段隧洞,第一段长15公里,第二段长58公里。按1公里2.8亿(引江补汉大埋深工程造价值2.8亿一公里)。本次工程造价在200亿左右。接下来,我们从福海的小海子找一个取水点,取水点海拔485米。如下图

图 2 取水点海拔485米建1个直径10米的隧洞,为有压隧洞,隧洞没有前库压力,采用贯流泵抽水,将水流速定在3米每秒,年调水量在80亿吨

图 3 第一段隧洞及出水口第一段隧洞在15公里长,出水口海拔在460米这样我们可以在福海附近得到第三个海子海面在450米,海面面积大于1亿平方米。

图 4 新的第3个福海在这个新福海边上找一个取水点,如图

图5 第二个取水点新的福海边上找一个取水点海拔450米

图 6完整调水线路第二段隧洞的长约58公里,直径同为10米,采用自流,年调水66亿吨。落差30米。同样采用高速抽水增加调水量。

图7 第二段隧洞的出水口

伊犁河

伊犁河北侧的博罗克努山和南侧的天山山脉两面夹持,形成了“两山夹一河”的格局,以及面积高达15万平方公里的伊犁河谷。伊犁河谷分为内外两部分,其中外伊犁河谷归属哈萨克斯坦,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二,内伊犁河谷属于中国,面积约5.64万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一。

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作为新疆连接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璀璨门户与交通枢纽,不仅是国家向西开放的璀璨“桥头堡”,更是新疆大地最为璀璨夺目的瑰宝。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而谈及伊犁河谷的归属与守护,我们不得不向历史长河中的一位伟大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左宗棠。在1871年的风云变幻中,沙俄趁阿古柏之乱,企图将贪婪的魔爪伸向这片肥沃的土地,侵占伊犁。面对国家领土的沦丧,左宗棠毅然决然,力排众议,以“抬棺出征”的决绝姿态,誓死捍卫国家尊严与领土完整。他率军英勇奋战,最终成功剿灭阿古柏势力,为收复伊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在清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左宗棠与沙俄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谈判,最终签订了《伊犁条约》。虽然条约中包含了中国需向沙俄支付900万卢布赔款的条款,但左宗棠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智慧与坚定立场,成功收回了伊犁河谷上游的部分领土,避免了这一战略要地完全落入敌手。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更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领土与尊严,其功绩将永载史册,功在千秋!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