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须一饮三百杯?古人为什么那么能喝?

有趣冷知识哑 2024-10-26 17:11:05

纵观历史,从古人们留下的痕迹中不难发现,他们在酒量上跟我们似乎并不是一个等级的,什么“千杯不醉”、“五斗解醒”等等,都在向我们吹嘘着古人惊人的酒量。

杜甫曾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现存诗上千首,其中有百余首都跟酒有关。即是诗仙也是酒仙的李白喜欢喝完酒写诗,著名的三首《清平调》都是在酒后写成。

那么,古代人酒量为什么就那么好呢?让我们先看看酒仙李白的1斗酒是现在的多少。

唐朝时,1升约为如今的0.6升,而1斗为10升,因此1斗约为如今的6升,换算成重量就不到12斤。

12斤的酒量放到现在,就算是低度的白酒也能算海量了。只是需要注意一点,唐朝时的酒并不是现在的蒸馏酒,而是类似于葡萄酒一样的粮食发酵酒,度数比较低。

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资料显示,早在9000多年前的贾湖遗址就曾发掘出了疑似盛酒的容器,证明当时的祖先们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技术。

而历史记载中酒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夏朝时的仪狄。仪狄是夏禹时代的酿酒官,《吕氏春秋》及《战国策》等古籍中都有“仪狄造酒”的记载。

但很多人更愿意相信“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仪狄造酒是改进了酒而不是发明。而且这个酒也只是米酒或黄酒,而不是白酒,度数也只有几度。

之后,杜康又发明了以高粱酿成的秫酒。《说文解字·巾部》记载:“古者少康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不过关于杜康还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他是黄帝时期的人物,也有人认为他是夏朝国君,甚至还有人认为他是汉代人。

不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造酒是不争的事实,但此时的高粱酒仍为发酵酒,度数不到10度。

商代《书经•说命篇》:“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人们发现,谷物若保存不当会发霉发芽,于是酒曲诞生了。

人们掌握了使用酒曲酿酒的方法,酒的度数就再次提高,可以酿出十多度的酒。

从此时到宋朝,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酵母在酒精浓度超过18%便会降低活性,在酒精浓度超过20%的情况下甚至死亡,所以古人们通过发酵法酿造的酒度数难以超过20度。

直到元朝,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将西方的蒸馏技术带了回来,把西方人蒸葡萄的设备用来蒸制谷物,于是诞生了能达到50度的蒸馏酒,也就是烧酒,如今的白酒。

蒙古人天性豪放,喜欢度数高的烈性蒸馏酒,于是统治中原后,蒸馏酒的地位凌驾于所有酒之上。但对于此时的汉人而言,度数太高的酒一度被认定为毒药,或称之为“臭酒”。

明朝时,因《水浒传》等描绘宋朝的文学著作的传播,神州大地又兴起了发酵酒。

不过在满清入关后,因蒸馏酒的御寒性能强大,高度酒再一次代替发酵酒,成为主流一直至今。

所以,古人们之所以能喝酒,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酒精含量实在太低,很难喝醉呀。

能喝“斗”酒的李白,12斤10度左右的发酵酒,大概也就相当于十多瓶啤酒的酒量吧!

这一点实际上从不同时期的喝酒容器就能看出,比如元朝之前普通人喝酒多用碗,之后才逐渐变为酒杯。

正是因为度数低,所以武松在“三碗不过岗”的景阳冈才喝了18碗之多,要是换成现在的白酒,18碗喝下怕是老虎和猫都分不清了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