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春风斗古城》说的是哪座古城作品主角原型曾当过八路军团长

南莲看过去 2024-04-21 09:08:38

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初,曲波以自己率队剿匪的经历,创作出了著名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刘知侠以自己熟悉的游击队生活,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还有一位当过八路军团长的军旅作家李英儒,则根据自己在敌占区秘密工作的艰苦实践,写出了很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

这三部红色经典,先后都被搬上银幕,成为国家历史文化的宝藏。

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出版后,由评书艺术家袁阔成录制成评书连播,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由此家喻户晓,声名大震。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完成了同名电影拍摄。

读小说、看电影,使人知道,《野火春风斗古城》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杨晓东、金环、银环等党的地下工作者身居古城,不畏艰险,在敌人内部进行斗争的曲折故事。

一些观众和读者曾误以为,小说和电影里面说的“古城”,应该指的是(北平)北京,实际这都猜错了。

《野火春风斗古城》描写的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冬天,作者说的故事地点,是当时敌伪占领下的河北省城----保定市。

据知情者回忆,当年拍这部电影的拍摄时,剧组首选去保定拍外景。但由于保定城门、城墙已经拆除,只是拍了古莲花池、老医院等画面。把古城门、老街道的一些镜头,选在了北京通州拍摄。

作家李英儒也是电影编剧之一,保定市无疑就是他笔下那座春风与野火浴血搏斗的“古城”。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河北保定的历史极其悠久,的确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古城。

它自古便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誉,也是京畿重地的“帝都南大门”。

元朝后期的1275年,朝廷改顺天路为保定路,取永保安定之意,“保定”之名自此始。

朱元璋的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这位明太祖宣布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

永乐元年(1403年),杀侄上位的明成祖朱棣,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建北京城迁都,把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到保定。正德十年(1515年),明王朝设保定巡抚署。崇祯十一年,设保定总督。

清朝入关后,沿明代旧制,仍设保定府。康熙八年(1669年),把直隶巡抚府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从此成为直隶省会。雍正皇帝当朝,又把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民国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驻保定。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建立保定市,成为冀中行政公署治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把保定设为省会。期间历经几次变迁,至1968年2月,河北省会迁出保定。

现今的保定市,是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后成立的地级市。

(保定城老照片)

作家李英儒是保定清苑县人,1914年出生。他1937年高中毕业投身革命,1938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当过教员、宣传队长,主编过部队《火星报》,曾任战斗部队团长。

戎马之余,李英儒坚持文学创作,将八路军、游击队的一些战斗经历写成文章,积极宣传共产党游击区的抗日故事。曾参与了创作和编辑《冀中一日》活动,为冀中大地的抗日宣传工作贡献了才智。

从1940年开始,李英儒先后写出短篇小说《夜摸城》、《新队长》、《苏金钟》,报告文学《夜袭安平城》,散文《子弟兵打进文安城》,歌词《孩儿离不开娘》、《抗日阵营如铁似钢》等作品,分别刊登在边区地方刊物上。

1942年日寇发动冀中“五一大扫荡”后,上级决定让熟悉当地情况的李英儒,深入敌伪盘踞的保定市从事地下工作。

李英儒的任务,是分化瓦解伪军部队,组织工人、学生和市民与敌伪展开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英儒返回部队出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科长,后任中共华北局联络部处长。全国解放后,先调任天津某医院政委兼党委书记,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

继优秀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于1954年问世之后,李英儒又开始依据自身革命经历创作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并于1958年成书出版。

这部小说因生动地描写了抗战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在保定地区的战斗生活而广受欢迎,后被译成英、日、俄、保、朝等十多种文字。除了被改编为电影,还被改编为话剧和多种地方戏剧上演。

据说,毛主席在观看了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后说:“这个电影编得很好,既革命,又浪漫。”

《野火春风斗古城》小说主人公,地下工作者杨晓冬的原型,被公认就是小说作者李英儒。

李英儒在《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序中曾写道:“被党派往敌占区做地下工作的同志……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准备付出自己的一切。···那里没有硝烟,那里是智慧的较量,那里是生死考验的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地下斗争。”

可见,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事,实际是李英儒自己及家人和战友们的地下工作经历。

在古城保定开展地下工作期间,李英儒任保定地下工作站站长和党总支书记。他和战友们想方设法在敌人内部搜集情报。

身居狼窝虎穴,为了站稳脚跟,李英儒先是托关系在伪省政府找了一个文员工作,低廉的薪水入不敷出,还要受科长的无耻盘剥。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一书中,伪省政府的科长李歪鼻原型,实际就是李英儒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对手。

也因为在伪政府工作,李英儒深入了解了当时伪省长吴赞周的对敌态度和立场,在《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成功刻画了伪省长吴赞东的嘴脸。

在伪政府工作地处险境,不利于长期潜伏。在安排好关系进行情报收集后,李英儒又找到了一份教师工作,进入了保定第二师范学校。

其时,中共保属特委、保定市委就设在校内,领导保定市及周围各县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只不过,这些情况李英儒当时都不知道,因为所有的地下工作都是“单线联系”,各级组织也互不往来。保密工作做得非常细微。

那个时段,李英儒身为冀中军区保定情报站站长,妻子张淑文担任交通员负责接送情报。夫妻二人没有任何组织经费,一切用度都要自筹。包括他们的宣传品、油印机以及接待护送的费用,也都由当教师的薪资里出。这些从牙缝里挤出的活动经费,虽杯水车薪,但他们为民族解放大业贡献一切的胸怀由此可见一斑。

每个月仅有的一点白面,妻子张淑文都留着给李英儒跑完重要工作时做点面汤,自己则长期吃的是敌伪时期供应市民的“三合面”。

情报站设在古城一个偏僻极不起眼的大杂院,一间被西房掩映住的小耳房里。这间小房所在地叫菊儿胡同。

当年从这里撤离前,李英儒恰巧进山汇报工作,只有妻子张淑文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留守。当一个交通员跑来通知她,出了叛徒,要马上转移的时。张淑文立即把所有的纸张(文件)集中,在门前的地上挖坑焚烧。来通知的同志急切地说:你快走,我来烧!张淑文镇定地说:不行!组织原则是我的事不能让别人经手。

直到文件都已经烧成灰烬并掩埋好了,张淑文从一口气跑过七八条街,没有停脚。

晚年回想起这件事,她说还能清楚记起那次跑得快要吐血的感觉。

张淑文13岁就当了儿童团长,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她正在争取到根据地去学习,却为了掩护李英儒,服从组织分配,进城当了地下交通员。她主要搞军事情报,并一次次随身携带情报出入有日本人站岗的城门,历经风险,因而被圈里人称为真实的“银环”。

当然,小说中的“金环”也有张淑文的影子。她是年轻的共产党员,新婚几个月就劝丈夫参军。丈夫牺牲后,她带着女儿离乡,到省城当了革命交通员。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张淑文荣幸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还有策反伪军一个团的起义事件,李英儒多次深入虎穴,最后促使这支起义部队进入了北平。直到李英儒晚年,起义的那名军官还保持着和李英儒的友好关系。

也正是通过这段经历,李英儒塑造出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伪军起义团长关敬陶的艺术形象。

李英儒在作品中塑造的主角杨晓冬,对人民充满爱,对敌人无限蔑视和仇恨,对革命的胜利充满坚定的信心,对党和党的事业忠心耿耿。

他不幸被捕后,敌人软硬兼施,他则从容对敌、正气凛然,宁死不屈。

面对银环的爱情和无私的母爱,他先公后私,以革命为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据作家创作谈《关于〈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话》一书介绍,日寇1942年的“大扫荡”之后,“晋察冀根据地的活动回旋地区同其他敌后根据地一样,相对地缩小了。为了度过艰苦阶段,为了迎接新的胜利,党号召向敌后的敌后进军;在大量组织武工队的同时,派遣一批优秀干部到平、津、保、石等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搞地下工作。”

李英儒正是在这一紧急任务中,被派往保定地区工作的。

他经历过内线工作的惊心动魄、紧张离奇和生死考验。《野火春风斗古城》,或许就是他对那段令人念念不忘的生活和斗争经历的深情回望。

(李英儒与家乡保定有着不解之缘)

2019年9月,李英儒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有行家评论李英儒:自己的经历真实还原、家乡人写家乡事儿···,这一切都使作品如邻人小叙,更加真实可信,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这部小说作品被搬上荧幕后,上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古城保定的一些街景,被真实地记录下来,让后人有幸看到保定古城当时的一些风貌。

小说当中,还有很多生活气息浓重的保定方言。如 “整天价叫唤,没个准头”、“别个哨兵怎说怎应”、“你三天不吃饭试巴试巴”一类,腔调板眼十分“正宗”。

书中杨晓东的母亲杨大娘面对敌人的威胁,严辞怒斥:“别要三分钟,我一分钟也不等了!你的油锅在哪儿?”

这种语言风格的表达方式,一听就是保定人特有的。

1947年10月,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按照党中央部署,派出华北野战军部队围攻徐水城的国民党军,并将由石家庄北进增援的国民党第三军歼灭于保南之清风店。

李英儒在这场激烈的打援战战役中,主要负责情报工作。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开始后,时任中共华北局组织部副部长、城工部部长刘仁,急调李英儒到京郊十渡,研究配合策动傅作义部起义事宜。随后,李英儒曾奉命潜入北平城,组织和安排了若干次与傅作义将军等人接触的地下联络工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红旗谱》《林海雪原》等陆续被改编拍成电影后,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成为了电影厂瞩目的题材。

于是,李英儒亲自动手,与总后政治部宣传部的李天合作,于1959年5月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北京电影制片厂获悉后,迅速把这个文学剧本刊发在该厂所办《电影创作》上,并准备拍成影片。

与此同时,《野火春风斗古城》小说,也被专事军事题材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相中。

后来成为这部电影编剧之一和导演的严寄洲回忆:“这部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的畅销书,出书前还曾在《北京晚报》连载。王府井拉人力车的师傅,有时生意也不做了,就守着报摊等着报纸来,为先睹为快。小饭馆里,街头上,走到哪儿都听见人们在议论这部小说。虽然家里订着《北京晚报》,为了先睹为快,我进城办事仍要买一张,边走边看。一张报纸四版,两分钱,连载的每个字我都不放过。”

严寄洲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情节惊险曲折,语言是河北地方语言,真是太好看了!出书后我马上买一本,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决定把它拍成电影。”

促成八一厂正式决定改编小说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是1961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文艺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周总理强调,要尊重文艺创作规律,鼓励创作出更受广大人民欢迎的作品,激发了电影创作探索创新热潮。

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协调,部队作家写部队作品自己拍摄更合适,北影厂也同意此片由八一厂拍摄。

一年后,拍完影片《哥俩好》的严寄洲,开始着手筹拍《野火春风斗古城》。

他偕李英儒、李天专程来到当时还是河北省会的保定,走访故事发生的各个地点,如地下工作人员曾藏身的医院、经常出入的街道、接头吃包子的小铺等,增加感性认识和再创作激情,进而完善电影剧本。

当初接受编导任务时,曾有同行建议严寄洲:“完全可以拍成一部超越《英雄虎胆》的惊险样式影片,那样卖座率一定很高”。

严导认真考虑后,感到不妥。他认为这部电影不是以惊险离奇见长,不是以惊心动魄取胜,而是主要写“人”人,写人的遭遇和命运。应该是“一部冲突激烈的、爱憎分明的、情节紧张的、具有惊险倾向的正剧”。

因而,在后来的摄制中,编导没有渲染离奇,没有夸大惊险,而是用真实和朴素的叙事手法,以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画细描等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地下斗争的一幕幕。

参加该片摄制的演员阵容颇为强大。男主角杨晓冬由偶像级演员王心刚饰演。当时,他已经成功扮演过《海鹰》中朝气蓬勃、智勇双全的快艇艇长张敏,《红色娘子军》中胸怀宽广、坚贞不屈的党代表洪常青;剧中,青年影星王晓棠一人分饰金环、银环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片中伪治安团团长关敬陶,按照导演关于不能弄成好像是黄埔军校出来的那种洋派头,而应该是土生土长,又要有点气质的地方实力派要求,选定刚在《林海雪原》中扮演过杨子荣的实力派演员王润身饰演;杨晓冬母亲由擅演农村大娘的陈立中饰演,她不仅外形、气质显得朴实、刚强,而且说话还带有保定地区口音,非常适合角色特征。此外,赵汝平扮演地下党员韩燕来、李壬林扮演伪治安军司令高大成、王孝忠扮演日军顾问多田、张亨利出演叛徒高自萍等。

影片于1963年11月上映,引起极大轰动。广大观众争相观看,评论界一片赞誉之声。社会上流传,这部电影“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

1964年评选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时,部队观众投出的10万张有效选票上填写的,竟全是王晓棠的名字。

电影中,王晓棠一人扮演的金环、银环姐俩,因拿捏有度,有反差、不雷同,征服了大量观众。

《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不久,随着动荡岁月的来临,影片被“旗手”全盘否定。她指责影片中“争取关团长起义,没有和当时的斗争环境联系起来,看不到争取的必要性,美化了关敬陶”,“把汉奸写的正义爱国”,“杨晓冬在关键时刻软弱,金环像泼妇,拔簪刺敌人不合理;银环是中间人物,屡犯错误,与杨晓冬一见钟情,过分写了这段爱情。杨母三次出场,两次是给儿子说媳妇,歪曲了革命母亲的形象”等等。

可想而知其后的命运,这部电影自然被打成了“毒草”影片遭禁。

粉碎“四人帮”后,影片被强加的罪名皆被推倒。复映后不仅成为银幕热片,而且还两度被重拍为长篇电视连续剧。

这些再度创作,均以老影片为参照,显示了当年拍摄的这部影片的强大生命力。

李英儒曾说,取名《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把野火比作敌人的凶焰,春风比作党的有生力量。团政委杨晓冬,地下交通员金环、银环姐妹,聪明伶俐的小燕儿,这一股强大的“春风”为保卫国家、争取民族解放顽强战斗。他们树立起英雄的丰碑,吹响民族恨的号角,也奏起至情至爱的颂歌。

1989年2月,李英儒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李英儒与家人)

2021年4月,李英儒之女,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导演李小龙带队到保定市采风,随后不久,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将《野火春风斗古城》改编为话剧搬上舞台。

李小龙对那场父辈们亲历的战争有着自己的诠释和理解。她说:“1995年,我重新对《野火春风斗古城》进行了电视剧改编。说动因,最主要的就是父亲的战斗精神鼓舞着我,那场民族战争中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父亲的身影在杨晓冬身上闪耀,母亲与银环融在一起。虽然我的父母亲从未承认过自己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在这个圈子里,人们早就习惯于这样称呼我的父母亲了。”

李小龙说:“小说中杨母的原型,实际就是我奶奶,这一点我父亲是认可的。他生前曾回忆说,我的奶奶是在为儿子提心吊胆中成长起来的,为了儿子,为了家园,她开始掩护地下工作者,开始了地下工作,这一点与小说中的杨母是一样的。而父亲对奶奶一直有一种感激和愧疚。所以父亲以奶奶为模本,把一位有血有肉的抗日老妈妈写成功了。”

每次谈起自己的奶奶,李小龙都眼含泪花。

李英儒的女儿生长在部队大院,先是当工人,后考上大学。从中戏导演系毕业后,分配到总政话剧团工作,转业后来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从事影视创作。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