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冬,不管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谁能退让一步,苏联都不会解体

珊珊玩转过去 2024-10-26 20:46:37

1991年的冬天,苏联的命运悬于一线。

戈尔巴乔夫依旧坐在克里姆林宫里,努力维持着这个庞然大物的最后一点秩序。

他的改革初衷是为了让苏联走向现代化,可现实却令他进退两难。

与此同时,叶利钦在莫斯科另一头的俄罗斯白宫中步步为营,逐渐掌控着俄罗斯的命脉。

他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脱身而出,成了苏联解体的最大推动者。

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呼声此起彼伏,国际社会也在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可如果当时两人中有一位能退让一步,苏联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

戈尔巴乔夫的崛起与领导困境

1985年3月,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的逝世震动了整个苏联政坛。

契尔年科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和苏联领导人,他的去世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空白。

此时,苏联的高层领导人急需找到合适的继任者以稳定政局。

在这种关键时刻,一位年轻的政治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凭借其政治嗅觉和在党内的良好人脉,得到了多位高层的青睐。

次日,也就是契尔年科逝世后的第二天,苏共中央非常全会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葛罗米柯等一些政治局的重量级人物明确表示了对戈尔巴乔夫的支持。

这些高层领导的推举极大地增强了戈尔巴乔夫的领导地位,最终他被推举为新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及苏联国防会议主席。

接下来的几个月,戈尔巴乔夫的领导力得到了迅速的加强和巩固。

1985年4月,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详细阐述了他的政策方向和改革愿景。

他强调,苏联需要实施“加速战略”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概念,意在全方位更新苏联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1986年初,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的地位和改革路线得到了党内更广泛的确认和支持。

他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苏联需要从简单的工业化国家转变为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初期的盟友与裂痕

随着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上台后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渐落实,苏联政治与经济景观开始经历深刻的变动。

这些改革包括提高企业的自主权、减少国家对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以及引入市场机制的初步尝试。

然而,改革的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改革措施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在改革的初期阶段,戈尔巴乔夫能够得到包括叶利钦在内的多位党内高层的支持。

叶利钦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持积极态度,尤其是在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政治透明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利钦开始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步伐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满。

特别是在改革影响下,经济短期内的困境逐渐显现,如生产下滑、物资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得叶利钦及其他一些官员对改革的方向和力度提出了质疑。

叶利钦认为,戈尔巴乔夫在推动改革时过于谨慎,没有在关键时刻采取足够激进的措施来彻底改革经济体制。

这种观点的分歧逐渐在两人之间形成明显的裂痕。

尤其是在1989年苏联经济继续下滑,民众生活困苦加剧的背景下,叶利钦开始公开批评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并推动更为激进的改革议程。

到了1990年6月,叶利钦的政治影响力达到了新高点。

他在俄罗斯联邦苏维埃主席选举中获胜,叶利钦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出更加独立和强硬的改革姿态,开始推动一系列更具突破性的国内政策。

此后不久,叶利钦的势力继续扩大,至1991年他成功当选为俄罗斯总统。

政变风波与权力的博弈

1991年8月19日,苏联政坛骤然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事件,被称为“八一九”政变。

这场政变由苏联政府内部的保守派势力发动,他们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路线深感不满,认为他的政策正在导致苏联的解体。

为了阻止这一局面的发生,包括副总统亚纳耶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人在内的一群高级官员组成了所谓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他们宣布苏联进入紧急状态,并声称戈尔巴乔夫因健康问题辞职,由他们接管政权,恢复国家秩序。

在政变的关键时刻,戈尔巴乔夫正在克里米亚的度假别墅中,政变者试图隔离他,使其无法与外界联系。他们希望通过控制首都莫斯科,迅速掌握局势。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叶利钦迅速采取了果断行动,成为政变的主要反对者和领导者。

他当时担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利用这一职位,站在坦克上公开谴责政变,呼吁民众和军队抵制“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

数以万计的民众涌上莫斯科街头,聚集在俄罗斯白宫前,表达对政变的不满。

与此同时,军队内部也出现了分裂,许多军人拒绝执行政变者的命令,选择站在叶利钦一边。

政变的领导者原本希望通过武力迅速控制局势,但面对叶利钦的强烈抵抗以及民众的广泛支持,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

8月21日,仅仅三天后,政变就以失败告终。

那些曾经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的官员相继被逮捕,而戈尔巴乔夫在政变失败后被允许返回莫斯科。

然而,这次政变的影响是深远的,尽管戈尔巴乔夫恢复了职务,但他个人的政治威信已大大受损。

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决裂

8月23日,戈尔巴乔夫受邀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发表演讲,试图再次向公众表明他的领导权威。

然而,演讲的场景却变得非常具有戏剧性。戈尔巴乔夫一如既往地准备了一份长篇演讲稿,走上讲台,开始阐述他对政变后的苏联未来的展望,以及他对国家稳定的重要计划。

刚开始几句话,场内气氛还相对平静,众人关注着戈尔巴乔夫的发言内容。

但演讲进行到一半时,叶利钦突然站起身来,打断了戈尔巴乔夫的讲话。

叶利钦直截了当地要求戈尔巴乔夫解释,他提拔的那些官员,特别是亚纳耶夫和其他政变参与者,为什么会背叛他,参与政变。

过去在苏联政坛上,从来没有人敢于如此公然打断最高领导人的讲话,更不要说直接质疑他在任内的用人决策。

戈尔巴乔夫被迫暂停了他的演讲,面对叶利钦的质问,场面显得格外尴尬。

两人之间的裂痕在此刻暴露无遗,而在座的其他苏联高级官员也感受到了这种紧张气氛。

叶利钦的质问使得戈尔巴乔夫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因为政变参与者确实是戈尔巴乔夫亲手提拔的官员,很多人也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担任要职。

在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虽然仍旧继续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但他的实际权力已经被大大削弱。

叶利钦则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俄罗斯联邦境内,叶利钦已经完全掌握了局面。

苏联的解体与历史的转折

在戈尔巴乔夫政治生涯的最后阶段,局势变得愈发复杂。

尽管他所处的位置越来越岌岌可危,但他逐渐对整个局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叶利钦的声势在此时已经如日中天,他在国内外的支持者越来越多,掌控着俄罗斯联邦的实权。

然而,戈尔巴乔夫看得更远,他知道叶利钦的阵营并非铁板一块。

虽然叶利钦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强势,但他的手下和支持者之间的分歧也在逐渐显现出来。

苏联解体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俄罗斯内部也并非完全稳定,这让戈尔巴乔夫意识到,叶利钦的强势背后潜藏着危机。

戈尔巴乔夫依旧坚守在克里姆林宫,尽管他的权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但他拒绝辞职。

每天的延迟,都意味着叶利钦的计划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形势也更加不可控。

时间一天天过去,戈尔巴乔夫仿佛在等待一个契机,而叶利钦则明白,继续拖下去对他而言十分不利。

最终,叶利钦决定不再等待。

他意识到,要彻底解决这个局面,不能再通过传统的权力斗争,而是必须采取更激进的手段。

在12月的白俄罗斯比亚沃维耶扎会议上,叶利钦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达成了协议,宣布苏联不复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CIS)。

尽管戈尔巴乔夫一直反对解体,试图通过谈判和改革来维持苏联的统一,但在叶利钦等人推动下,苏联的瓦解已经成为定局。

戈尔巴乔夫没有任何选择,只能接受这一结果。

12月25日,他正式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回顾整个过程,苏联的解体并非不可避免,但在那个时刻,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的权力斗争成为了苏联分崩离析的关键因素。

戈尔巴乔夫希望通过维持苏联的统一来继续实施他的改革,而叶利钦则通过抓住权力斗争中的机会,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如果两人中的任何一方愿意在关键时刻做出妥协,或许苏联可以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历史的走向也将完全不同。

参考资料:

[1]王鹏,罗嗣炬.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与苏联政治的终结[J].俄罗斯研究,2002(1):29-3453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