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昌:冯统领,怎么回事,军队还没有开拔?
冯统领:大将军,往哪儿开拔?
荫昌:再说一遍,向汉阳开拔。
冯统领:大将军,您都已经看见了,将士们皆不从命。
荫昌:银子,银子不都是给了吗?
冯统领:大将军,这不是银子的事,士不用命,请大将军罢免卑职,请大将军罢免卑职。
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并迅速引发了燎原之势,从武昌到汉阳,从汉阳到汉口,起义武装迅速席卷了整个湖北。随后,朝廷不断接来奏报,铁路大臣被杀,广州将军遇刺,革命党人甚至公开对外宣布将“清国”改称“中华民国”,大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
情况危急,摄政王载沣赶紧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但王爷们虽然大权在握,但真要遇到了正事,反倒是庆王奕劻最有主意:
奕劻:要立即出兵湖北。
载沣:那是自然。
奕劻:请摄政王宣示,立即立宪。
载沣:刚刚宣布五年立宪,怎么好出尔反尔。
奕劻:摄政王,现在只是一省之乱,等那孙文回来,振臂一呼,各省响应,举国崩溃,到那时候,想立宪也来不及了,如今,必须刚柔并进,以收民心。
载沣:那好吧。
要出兵湖北,这是当务之急;要马上立宪,这是缓兵之计;不管如何,必须要先行遏制住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更要稳住其余各省蠢蠢欲动的想法,一切以稳定为主,必须保证大清王朝的固执延续。
只是,关于“立宪”,宣布一道圣旨就行,但进军湖北却需要一位强有力的统领,载沣就问了:
载沣:谁带兵去湖北?
奕劻:起用袁世凯。
载沣:不行,我大清不光只有他的北洋军吧。
载沣和袁世凯之间的矛盾,并不仅仅因为光绪皇帝的缘故,荣升摄政王以后,袁世凯对于载沣的威胁之大,不得不让载沣采取必要的措施。能杀就杀,不能杀就遣回原籍,反正不能让袁世凯掌权。
现如今,袁世凯已经被闲置了三年,三年中间,载沣的势力蓬勃发展,庆王奕劻再提如此奏请,载沣当然不会同意。
更何况,当初的朝廷只有北洋六镇,而现如今的朝廷却拥有十四镇,多达二十四万的新军。
较之从前,载沣的底气更足,自然不会再给袁世凯复出的机会!
只是,朝廷的新军又是何种状态呢?
奕劻:袁世凯下野后,朝廷编练陆军十四镇,是为二十四万新军,可袁世凯以往的北洋六镇八万人,其他八镇,人数虽多,但是军官多出自北洋,摄政王,只有袁世凯。
载沣:庆王爷,本王说不行,就是不行。
尽管如此,尽管整个朝廷的武装力量只听袁世凯的指挥,但载沣还是不同意,主打一个对人不对事,主打一个因私怨而废公务。
袁世凯不能回来,朝廷就没有可用之人了?
载沣看向了荫昌,看向了这个仅在德国留学一年不到的贵胄子弟:
载沣:荫昌,你在德国留学,学的是军事学吧?
荫昌:是。
载沣: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然后,就发生了视频开头的一幕,荫昌甚至连军队都调不动,更别提奔赴前线,大显身手了!
有鉴于此,载沣到底给出了妥协,只能命荫昌亲自带着圣旨,赶到了袁世凯的老家:
荫昌:圣旨下,袁世凯接旨。
袁世凯:贱民袁世凯。
荫昌:宫保,您这是怎么了?
袁世凯:真是对不住啊,失礼了,我这条腿,快快快,快请,快请。
三年前,朝廷以“腿疾”为由,强制袁世凯返回原籍,罢官为民;三年后,荫昌带着圣旨前来,所为何事,袁世凯再清楚不过,“腿疾”自然不能放弃,这是铺垫,这是后面对话的基础,这是袁世凯“摆架子”、“要条件”的最好借口。
你们不是让我腿疾吗?
好了,我现在都没好,甚至还越来越严重!
就问你们如何应对?承认?
那好,请回吧,身体有恙,恕难从命!
不承认?
那就是你们自己打脸,打了摄政王的脸,甚至打了整个朝廷的脸!
不管如何,荫昌的圣旨还是宣布,虽然袁世凯早就猜到了圣旨的内容:
宣旨,着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湖广总督,迅赴前敌报效,朝廷不为遥制,钦此。
三年前,袁世凯是“北洋大臣”兼“军机大臣”;有了三年的委屈,有了三年的不公平待遇,关键朝廷还用到了袁世凯,但却只舍得给出一个“湖广总督”的官职,袁世凯哪能答应?
再看袁世凯,因为“腿疾”,甚至连跪都没跪;宣旨完毕,袁世凯甚至连谢恩都没有!
态度很明确,我不答应,甚至都不愿意搭理!
眼看袁世凯如此态度,荫昌无奈,甚至连训斥袁世凯听旨不跪,有恩不谢的罪过,只能委曲求全,赶紧劝一劝:
都三年了,宫保这脚疾好了吗?
所谓“腿疾”,就是袁世凯心里的委屈,有了“湖广总督”的补偿,你能不能消消气?
奈何,袁世凯等待了三年,终于等到了再度出山的机会,哪能如此轻易就贱卖了自己!
且听袁世凯的一语双关:
我这脚啊,痼疾太深,痼疾太深了。
痼疾太深,轻易不能消除,我的腿疾还没好,直到朝廷给我开出足够高的价码!
荫昌更为无奈,但却无话可说,毕竟是朝廷先对不起袁世凯,毕竟只有袁世凯才能平定当前的大患。
硬话不敢说,软话不管用,荫昌就只能等着袁世凯开出价码:
袁世凯:大将军这次挥师武昌,定是旗开得胜吧!
荫昌:前湖北总督瑞澄,根本就不办事儿,把军队全都窝在江北,宫保,这次是我亲自行旨,所以摄政王这才。
袁世凯:大将军的盛情,真是感激不尽哪,我岂不知圣谕煌煌啊,可我这脚,动不了啦,再说,有大将军在前线督阵,些许党羽,不足为虑。
语气中明显带有了讽刺,言辞中甚至有了威胁,你们不是挺能吗,平定叛乱啊!你们不是手握二十万新军吗,还用得着求我?
我就只强调一点,我的腿疾未愈,你们看着办吧!
撼动整个大清的起义,竟被袁世凯说的如此轻松,荫昌明显有些生气了:
宫保,这次革命,可不能小觑啊,恐怕宫保已经知道了,冯国璋将军已经到了信阳。
面对袁世凯的讽刺和威胁,荫昌甚至给出了同等回应,强调冯国璋已经到了信阳,就是为了告诉袁世凯,你的部下已经投靠朝廷,你再不抓住机会,今后可就彻底再无复出的机会!
只是,袁世凯对自己的部下太过了解,对于部下的忠诚更是信心满满,没等荫昌把话说完,袁世凯就赶紧甩出了自己的态度:
那就没问题了嘛。
既然如此,朝廷还需要我出山吗?
既然如此,你又何必低声下气?
既然如此,我还和你聊什么!
荫昌自知说错了话,赶紧恢复了刚才的央求语气,甚至开启了道德绑架的模式:
宫保,国难当头,过去的事情就算了吧,如今,士不用命,只有宫保您亲自出山,才能平定叛匪。
国难当头啊,岂能因为私怨而影响整个王朝的存亡!
只是,荫昌或许忘了,当初也是因为私怨,载沣都能置朝廷安危于不顾,袁世凯为什么就必须挺身而出?
厌弃我的时候,一脚踢开;需要我的时候,给颗甜枣;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所以,袁世凯随后给出的回应,更是满含讽刺的味道:
惭愧,惭愧,大将军神威,又有皇上的圣谕,军队怎么可能不听命令,大将军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
军队不听命令?
三年前,你们怎么就没想到有今天?
三年前,你们怎么就没想着北洋六镇只听我一人号令?
现如今,大将军指挥不动,惶惶圣旨没人肯听,你们想起来我这个被你们扔到一边长达三年的瘸子了?
晚了!
然后,袁世凯直接下达了逐客令;再然后,袁世凯的腿就好了,徒留荫昌于风中凌乱,不知如何是好!
消息传到朝廷,终究是庆王奕劻有了该有的觉悟和担当,安排徐世昌,带着尽管开的价码,再次找到了袁世凯。
当然,徐世昌从来都是袁世凯的铁杆,再见袁世凯就是两人庆祝成功的场景:
徐世昌:昨夜纸上谈兵,今朝画猫成虎啊!
袁世凯:从小站到今天,菊人兄,十六年啦!
徐世昌:这猛虎该下山了。
袁世凯:那要看山外有什么东西?
徐世昌:慰廷啊,要什么东西,说吧。
十六年,从李鸿章到荣禄,再经庆王奕劻的扶持,再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和倚重,再加上张之洞的拼命维护,袁世凯终究是熬出了头,终究是等到了一朝遇水便化龙的机会!
山外有什么东西?
有重组内阁的资格,有担任内阁总理的机会,更有控制整个朝廷的能力。
掌握了权力,控制了局面,袁世凯便彻底改换了形象,从大清的臣子变成了推翻清朝的枭雄!
如此这般的一盘棋,袁世凯整整下了十六年!
所以,哪有轻轻松松的成功,哪有平白无故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