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
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中东乱局再添新变数,美西方的日子也不好过!
近日,伊朗总统莱希以及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在一桩直升机事故中罹难,震惊全球。多国政要及国际组织也发声哀悼慰问,美以却纷纷表态,急于撇清关系,一波不同寻常的操作,着实耐人寻味。
在得知莱希遇难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表态,称伊朗遭受了一场“巨大悲剧”。印度总理莫迪则表示对莱希遇难“深感悲伤和震惊”,并称印度将与伊朗站在一起。
另一边,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宣称,已从情报部门获悉“没有证据表明这桩事故中存在谋杀行为”。此前,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已经跳出来,强调美国在莱希所乘直升机坠毁事件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并极力否认美方与该事故存在任何关联。
此外,奥斯汀还特意淡化了美方对莱希遇难一事可能会对中东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的担心,声称他没有看到任何可能的、更广泛的地区安全影响,而以色列的反应非常言简意赅,那就是“以色列与伊朗总统遇难一事无关”。
相比较其他国家对这一突发事件的回应,美国和以色列两国政府的表态,不但“格格不入”,还让人觉得有点像“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架势。
与此同时,从一些细节来看,莱希的突然遇难的确很令人惊讶。
比如说堂堂一国总统,莱希遇难前乘坐的竟然是一辆“老掉牙”的美制贝尔212直升机。而且出事当天,莱希一行人分别搭乘3架直升机,唯独莱希所乘坐的飞机出了事,另外两架直升机均安全抵达目的地。
还有一个细节可能很多小伙伴并未注意到,那就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曾亲口承认,伊朗政府曾向美国寻求协助寻找载有莱希的直升机。当时美国先是答应向伊朗提供这方面的援助,但是到最后美国却“出尔反尔”了,拒绝向伊朗提供援助。
当然,这些小细节都可能是“纯属巧合”,但它们的存在的确也让事故原因更加扑朔迷离,并逐渐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
然而探究莱希及其随行人员飞机坠毁的实情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正身处乱局之中的伊朗政府而言,更为紧迫的任务是尽快选定莱希和阿卜杜拉希扬的“接班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伊朗来说,“群龙无首”绝非好事。毕竟总统与外交部长同时丧生,势必会对伊朗国内局势,甚至是国际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防止局势恶化,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日前宣布,根据该国宪法,第一副总统穆赫贝尔出任代总统职务。另经伊朗内阁批准,伊朗外交部副部长巴盖里-卡尼已被任命为伊朗代外长。
一时间,全世界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穆赫贝尔和卡尼的身上。然而这两位临危受命的伊朗高级官员能稳住政局吗?
据资料记载,穆赫贝尔今年69岁曾是一名妥妥的学霸,博士毕业,从商多年后步入政坛。2021年8月,穆赫贝尔被莱希任命为第一副总统。他和莱希以及哈梅内伊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值得一提的是穆赫贝尔和卡尼都是伊朗政府内部的“反美派”,尤其是穆赫贝尔,4年前被欧盟纳入制裁名单,仅仅一年后,他又被美国纳入制裁名单。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穆赫贝尔对俄罗斯的态度很友好,曾亲自出访莫斯科,并建议俄罗斯与伊朗在应对西方制裁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合作。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虽然穆赫贝尔在伊朗政坛也有很高的威望,但他的威望并没有高到可以掌控伊朗局势。正因为如此,与其说他“代为管理”伊朗,还不说是“看守”伊朗更为恰当,莱希遇难后,穆赫贝尔曾主持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会后声明显示伊朗内阁将继续遵循莱希的路线。
我们都知道,当前伊朗对内对外都处于较为关键的敏感时期:一方面其深度介入巴以局势,在国际上与以色列、美国对抗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伊朗国内经济和民生难题未解。
在此情况下,伊朗即将到来的总统选举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在此敏感时刻,美沙“暗中接触”,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出访沙特,与沙特王储举行会面,同时美沙广泛安全协议已经“接近完成”。
据美联社报道,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近日在沙特东部宰赫兰市与沙利文会面,双方讨论了美沙广泛安全协议的“半定稿”。这项协议,被认为是拜登政府努力推动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主要步骤之一。
一段时间以来,拜登政府一直在挖空心思想要与沙特达成协议,为了让沙特“点头”,拜登政府绞尽脑汁,不但同意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甚至还允许沙特获得美国此前禁售的先进武器。
当然,拜登政府之所以愿意做这些那是有条件的,就是沙特必须正式承认以色列国地位。
去年5月,沙特和美国都曾经透露过,接近达成这项协议。但是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打乱了两国的这一计划。如今美国重提旧事。而且美沙加快了谈判速度,并且多次“放风”称,美沙广泛安全协议已经“接近完成”,但是放风归放风,协议要想最终达成,恐怕还有一段路要走。
正如我们在前文提到的,美国为了让沙特“点头”,竟以先进武器和安全保障为“诱饵”;而沙特提出的要求是,以色列必须停止加沙战争,并对建立巴勒斯坦国作出承诺,单就这两点,无论是哪一点,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目前而言,“杀红了眼”的以色列“大概率不能也不愿”掺和进来,而美沙之间“接近达成”的广泛安全协议,可能也会停留在“无限接近达成但就是无法最终达成”的状态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巴以冲突已导致超过3.5万名巴勒斯坦人被杀,一直在火上浇油的拜登政府声望每况愈下。如今,莱希之死又将该政府直接推入质疑旋涡。
即便是在美国国内,也是随处可见的烂摊子,举个例子,虽然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官司缠身,但并不妨碍他获得美国选民的青睐。从目前的支持率来看,特朗普明显有可能会重新入主白宫。
早前,特朗普曾多次表示,自己对北约的不满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就此外界普遍猜测,特朗普若在大选中胜出,那么美国可能会正式退出北约,或者选择“背弃”这个唯美国马首是瞻的西方军事联盟。
毫无疑问,如果失去了美国,北约可能会很快就会沦为“一盘散沙”,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将难以维系。
届时,美国口中的西方“自由世界”可能会受到更大冲击。然而,对于全世界来说,失去北约这个“冷战遗孽”,又何尝不是一件大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