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的“年轻化”后的真实现状:老员工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人却扛不住压力,企业自然一年不如一年!

哆啦的梦 2024-11-04 15:01:3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化变成了某些层级体现工作成果的一种方式,听在国企上班的朋友说,现在单位越来越年轻化,老员工越来越不受单位待见。

但年轻人其实根本扛不住工作压力,有些活根本完不成,这种状态如果一直持续,企业只会越来越差。

年轻化的人事安排,没有干实事的,要不有人,要不就是善于巴结领导,会送礼的,真正为企业工作的,一个也当不了官。

所谓的年轻化让工作漏洞百出!而年轻干部只图虚名不敢暴露真实问题!年轻人就喜欢搞形式主义。

没啥事儿就拉个群,开个会,PPT和报表,不下现场基层解决问题,也拿不出什么实质性有建设性的意见。

所谓干部年轻化只是个说辞罢了,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好安排他们的亲属关系,从而获得相当的好处,都是有潜规则的事,傻子都知道的一波骚操作。

形式主义,比以前更严重,严重脱离实际,一个企业,不搞生产,大把时间精力消耗在一些表面形式工作上。

用他们职场上的一句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大领导看到他们天天加班,也会觉得他们有冲劲,会站队会看形势。

越来越多的人浮于事,越来越多的复杂化流程,内卷严重,效率低下,无效率的工作太多。

绝对的年轻化只会发生两个极端,没经验的年轻人累死,能干活的老员工全都躺平。

本来的上升通道是凭经验,资历稳步上升,现在是关系网,小圈子上升。现在的领导有业务能力的凤毛麟角。

有朋友说我们国企的中年小员工也只是敢怒不敢言,本来以为兢兢业业干好本职,以后能够有个更宽广的平台发展。结果一个干部年轻化,直接把一群什么都没干过的小年轻提拔上去了。

其实被边缘化的所谓的老员工,就这个时间段之前,一般都是曾经的业务经营,靠实干提拔的管理人才.

到了50多岁,人脉也有了,经验也有了,却被所谓的改革,年轻化打败了。

年轻有为会为能为是好事,可是普遍年轻化能力经验都欠缺,未经多岗位历练,未应对过复杂局面,当上领导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有实质上的改变。

大量突击提拔一批刚出校门的学生到重要的领导岗位,执掌国企。能行吗,人45岁以后才是年富力强的年龄。

现在很多的国企年龄35岁就很难进入中层管理岗位了,干部过度年轻化就是为了方便提拔在职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

我们当年大学毕业进央国企,都必须要在车间基层实践工作两到三年才可以被提到机关做管理工作。

现在的年轻人一来没多久就可以提拔到重要岗位,背后又有背景,对老员工也是目中无人,官腔十足。

前任年轻领导的原话:我们宁可并会、套会也要把这件事儿在会上说了。实为无关经营的屁事儿,现已提拔走了。

一个年轻女干部,没有基层经验,没有经营经验,只有办公室的行政经验,且工作成果乱七八糟,一年内提拔两级……这不是干工作的地方,这里是个开眼的地方。

简单说:一边延迟退休,一边年轻化!这是企业准备变相“鸡娃养老”(鸡娃养老:是指压迫年轻人拼命干,养退居二线的老同志)的节奏啊!

科学的团队结构应该是3:5:2(老58—65岁:中45—57岁:青45岁以下)!年轻化,不是一刀切!

老同志的实践经验一旦“被”退居二线,年轻人就得重头摸索。至于老同志退居二线。

对其本人来说:钱不少拿,心不多操,事不多干,落得清闲自在。亏得还是企业,被一帮年轻人折腾得奄奄一息……

用岗位匹配度选人才是科学的,用年龄选人必然有太多的弊病。真正人才任用就要做到不拘一格,而不是套上年龄、学历、性别这些标签。

年轻干部上台后业务不懂还不自知,不为企业发展过度追求自身发展,一将功成万骨枯。

关键功还是假功、需功!企业发展应该一切以结果和能力为导向,不需要搞虚头巴脑的东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