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表示不顾一切时会说不管三七二十一,而不是四七二十八呢

夜半读诗 2024-12-09 11:22:30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说一句口头禅:“不管三七二十一,我都要……”,意思是不分青红皂白,蛮干、不考虑后果,不顾一切。

你有没有产生过一个疑问:乘法口诀那么多,为何非要说三七二十一?不能说“不管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吗?

而且,“三七二十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就不管了?可能有人会以为这只是现代人因为顺口随便说的,其实可没那么简单,这句话从古时候就流传下来的,而且蕴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01

我们都知道,“三七二十一”来自九九乘法口诀,那么先问一个问题:九九乘法口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咱们中国人发明的吗?

很多人总有个印象,古代中国人擅长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的东西,其实咱们老祖宗在科学、数学等方面也遥遥领先。

现在每个小学生都要背诵的九九乘法表,确实是中国人发明的。

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当时称为九因歌,成书于春秋战国间的《管子》提到“安戏作九九之数以应天道。”而更早的起源可能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伏羲氏,三国时代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提到:“昔在包牺氏作九九之术”,“包牺氏”指的就是伏羲。

和今天不一样的是,那个时候的九九歌谣是一直反着来的,也就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背,可以说是真正的“倒背如流”,所以这个口诀以“九九”来命名。到了宋元时期,九九乘法表才逐渐变成了今天从小到大的顺序。这项发明后来向东传入高丽、日本,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印度、波斯,最终流行于全世界,直到今天,还有人向中国讨教“九九乘法表”。

那过去国外的人没有九九乘法表,怎么算数?西方的一些文明古国,也发明了乘法表,只是比起九九表繁复得多,比如古巴比伦发明的希腊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项,而且不够完全。十三世纪之前,算个乘除法太难了,所以那时候能除个大数的人,都被当成了数学家。

而古埃及没有乘法表,古埃及人是通过累次迭加法来计算乘积的。唉,想想那些国家的古人,算个乘除法还真是头疼。

02

九九乘法表在中国出现得很早,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话也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不过关于这句话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源于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

据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连横失败后,主张合纵,就是联合六国以抗强秦,先后游说燕、赵、韩、魏等国均获得成功。等到游说齐国时,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城有七万户,每户至少有三个男子服役,这样就有二十一万兵力,足以对抗秦国。”

苏秦口才很好,可他的计算方式却不切实际,因为每户不可能都有三名以上的男子,就算有三个男子也可能有老人有小孩,不可能家家都出三个壮丁。所以,这种说法后来被用来形容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地去做某事‌。另一种说法是,古时候一些谶纬家、阴阳家们,把三七相乘的积看作不祥的数。《汉书·路温舒传》中记载,路温舒的祖父曾预言汉朝的“厄运”将在“三七之间”来临,即认为汉朝的厄运会在三七二百一十年时到来。好巧不巧的,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到公元8年王莽篡位,恰好延续了210年!

三国时代的陈琳也在《神女赋》中提到:“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意味着东汉建立210年后,到建安时期会有厄运。总之,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三七相乘的积二十一代表着不详的预兆。那“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思就是说,就算是厄运我也不管了,总之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到了宋元明时期,受到杂剧和白话小说的影响,“不管三七二十一”流行于民间,成了人们的常用语。

比如《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一顿拳头打得你满地爬”。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