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没有没有桌子,那么你学习王羲之有没有尝试过左手拿纸右手写

江水清黄山明 2025-01-02 01:58:29

大家好这里是头条号我在黄山啊。

标题这个提问很有趣,就是说我们都学习王羲之,那么在王羲之的年代没有桌子,人都是左手拿纸右手书写,整个过程处于悬空的。那么,作为学习书法的你有没有体验过这么写?

其实我是实验过的,这一点对于平常习惯悬肘悬腕书写的人来说是没有什么难度的。那么这种书写是什么感受呢?

我当时也是好奇,于是拿纸试了试。明白了这么几点:

1.为什么王羲之枯笔少?

经过实验,我发现悬着写纸笔都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环境,那么这种情况下笔尖墨水多点写起来顺滑一些。如果笔枯了,在这种动态环境下摩擦力没有那么大,枯笔皴擦力度小,所以他们那个时代普遍枯笔少。比如颜真卿在桌子上书写祭侄文稿,他的摩擦力会更大,找个镇纸压住纸张,枯笔表现就有了更多可能。

2.起笔有许多扭动姿态。

毛笔点到纸上后,手会不自觉的向前托一下,这样可以让纸变的“硬实”一些,这样纸笔二者接触会有个碰撞的力,随着行笔运动,起笔处会有扭动感觉。比如两个车相撞,两个车头都会扁,这就是起笔处有种钝钝的藏锋感觉(下图红色标记处)。当然也有类似汉简直来直去的用笔(下图绿色标记就是汉简比较常用的笔法)。

那么有桌子了,咱们想表现这种感觉怎么转化呢?那就是入笔转换方面。本质上来说就是藏锋。只不过有时候露笔尖。

3.线条弧形且圆润饱满。

比如下图,王羲之笔画不管横竖撇捺都是有种饱满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好像花生你剥开壳里面颗粒饱满的感觉,很少有瘪壳。他这种质感跟钟繇比较接近。

归根结底还是方便书写,这种情况下写字有种拖着的感觉。不管笔杆顺势还是逆势,都有这种拖着的感觉。这种笔法其实也是来源于汉简一路行笔感觉。

上面体会只是个人浅见,说这个话题是表达一种什么观点呢?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不管学习谁,我们都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研究细致一些,孙过庭也说观察贵精细,看得越细你领悟越多。学习书法或者说临帖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最重要是知道为何如此,道理是什么?这样吸收的点都是精华。

比如你学习米芾行书,那么你需要懂颜真卿行书手法,因为米芾行书也运用了许多颜真卿技法。你光靠王羲之的手法你很难体会到米芾的感觉。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吧!祝大家日日精进!

(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