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树立英雄人物这方面,几乎没有国家比苏联更加在行。只要你业务能力过硬,各种荣誉加身也只是时间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获得领导的青睐呢?
众所周知,二战时苏联领袖斯大林看人的眼光挑剔,在完全信任之前,他对下属的要求堪称严苛。有可能你今天还是一位集团军司令,明天就被调到后方赋闲了。例如有着“察里津炮王”之美誉的库利克元帅,就曾因在克里木半岛的作战不力,于1942年2月被剥夺一切荣誉,从元帅直接降为列兵,一撸到底,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观。
要知道,库利克可是斯大林的老部下,他在“钢铁同志”发迹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这个角度来看,身为苏联领袖的斯大林也算是公私分明——没本事就把位置让出来,这没啥好说的。
然而,二战中有这么一位苏军将领,他原本颇受苏联高层青睐,不止一次地获得更进一步的机会,却每一次都报以“灾难”级别的表现;甚至连军事才华平庸的马林科夫,都敢直接将这位将领的战场指挥称为“罪行”。然而即便如此,此人也并没有因此被打入冷宫,反而在苏军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此人便是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元帅,那么此君究竟有什么来头,可以让他如此挥霍机会呢?咱们不妨从头讲起。
索科洛夫斯基出身于苏军基层,在苏俄内战中因出色的表现崭露头角,因此获得了进入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深造的机会。从1930年开始,索科洛夫斯基进入了快速晋升阶段,短短5年时间里便由步兵师师长提拔为乌拉尔军区参谋长。1938年4月,索科洛夫斯基被调往莫斯科军区担任参谋长,卫国战争爆发前夕更是被任命为苏军副总参谋长,此时的他年仅44岁,而他的顶头上司正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
卫国战争爆发后,索科洛夫斯基更是获得了进一步晋升的重要跳板——他被派遣到西方面军担任参谋长。要知道,能否在主要方面军担任要职,这是衡量一名将领是否真正受到高层信任的一个重要标准。索科洛夫斯基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新职责,对他而言,由“卓越”晋升为“伟大”也只是时间问题。不过显然,最高统帅部对他的期待远不止如此,1943年,大本营做出了一个颇具深意的任命。
原来,早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结束后,苏军高层对西方面军司令一职的任命便进入了十分谨慎的阶段。作为最具规模与战斗力的主力部队之一,西方面军承担了来自苏联高层更多的期待。
苏德战争初期,科涅夫因一场惨败被免职;此前二番受到重用,他却以不愿以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为考虑,拒绝在“条件不成熟时反攻”,此举遭到最高统帅部嫌恶。朱可夫倒是能打胜仗,但众所周知,他的性格实在无法令人放心。眼下,在扩大胜利的关键阶段,斯大林急需要一位合适的角色,不但要拥有过硬的业务水准,更重要的是肯服从命令,让他来统辖这支主力部队才符合高层期待。几番考虑过后,最高统帅部终于在1943年2月作出决定:由西方面军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上将接任方面军司令一职。
显然,这个任命对双方而言是“双赢”的:倘若索科洛夫斯基不负期待,他不但能给领导脸上增光添色,自己更是能够在苏军权力核心中跻身新的高度。然而面对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直到1943年11月前,他的表现也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
无论是肃清勒热夫—维亚济马地区德军的战役,还是奥缪尔战役和斯摩棱斯克战役,索科罗夫斯基指挥的西方面军总能完成最高统帅部的要求,但却往往要付出惨重的损失。在这一阶段,西方面军一共发起了11次攻势,次次都显得无比笨拙,连同僚都忍不住将矛头直接指向索科洛夫斯基本人,称他“聪明有余勇气不足”。
当年11月,索科洛夫斯基碰上一位对他而言意义非常的对手——由德军防御战大师哥特哈德·海茵里希上将统帅的第4集团军。
海茵里希是颇具名望的德军元帅龙德施泰特的表弟,虽然此君以军事理论和防御战见长,在德军中有着一定的声望,但客观而言,在将星闪耀的二战德军之中,海茵里希恐怕算不上绝对的“箭头人物”。而早在1942年夏季,刚刚由军长被提拔为集团军司令的海茵里希就狠狠地给索科洛夫斯基上了一课:后者手握优势兵力,却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以至于索科洛夫斯基在自己的日记中不得不承认:“我们陷入了被动,战线拉得过长,被敌人冲得七零八落。”
不难想象,此番再度会面,倘若索科洛夫斯基能一举击溃宿敌,他完全能够一雪前耻,让人们对其此前的种种争议“既往不咎”。然而遗憾的是,手握强大的西方面军的他,却上演了“一场罪行”。
毋庸置疑的是,索科洛夫斯基是想赢的,他打得十分卖力。
进攻初期,西方面军就摆出了典型的“朱可夫式攻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接连发动了5轮大规模袭击,不计消耗地用火炮覆盖德军阵地。随后,索科洛夫斯基动辄投入二三十个师,试图碾碎敌军的防线。尴尬的是,苏军伤亡不小却几乎没有收获,只是不痛不痒地向前推进了几公里。在猛攻了足足两个月后,西方面军的攻势终于宣告破产。
在大反扑的关键节骨眼上出现这样一场失利,它是绝对无法容忍的,战后,马林科夫以最高统帅部代表的身份奉命前去调查失利的原因。
马林科夫没什么军事才华,他却非常露骨地狠批了索科洛夫斯基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平庸,甚至不惜将其诟为“一场罪行”。他在报告中指出:
首先,苏军在此役中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索科洛夫斯基却偏执地将兵力分散在整条德军防线上,导致苏军的进攻孱弱无力。
其次,索科洛夫斯基似乎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步炮协同”:在攻势发起后,他几乎完全抛弃了强大的炮兵部队,以步兵为主对敌军阵地进行冲锋。
另外,索科洛夫斯基对装甲部队的使用更加“外行”:他竟然将坦克集中在一块宽约十几公里。纵深只有三四公里的畸形区域内,此举让坦克成了敌人炮口下的活靶子。
总而言之,纵使马林科夫称不上什么高明的军事统帅,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索科洛夫斯基的问题所在——后者所犯的错误实在太低级了。
更离谱的是,1944年4月,西方面军三度同德国第4集团军遭遇,在作战能力大打折扣的情况下,海茵里希依旧轻而易举地击退了索科洛夫斯基的攻势,战役经过如同历史重演。到了这一步,连力挺索科洛夫斯基的最高统帅部都似乎失去了信心,定论他“缺乏在狭窄地区突破敌军防线的经验”,旋即将其调到乌克兰第1方面军担任参谋长。
用“罪行”报以领导的期待,如此浪费机会,按照正常剧本,索科洛夫斯基的军旅生涯恐怕要危险了。然而有意思的是,这番“滑铁卢”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仕途。
回到参谋的职位上,索科洛夫斯基再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他跟随着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一路西进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功勋。二战结束后,索科洛夫斯基也没有被“冷藏”,他于1946年3月被任命为苏军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时被召回莫斯科担任要职,为苏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索科洛夫斯基在犯下了严重错误、辜负了高层的期待后没有失宠,仕途完好无损呢?其实,答案就藏在“错误”本身之中。
或许作为参谋,索科洛夫斯基确实不擅长亲手带兵打仗,但要说他连战场局势的好歹都看不出来,这显然也难以让人相信。事实上,他并不糊涂,相反,他将领导的心思拿捏得十分到位。
被任命为西方面军司令那会儿,苏军正处于战略反扑的关键阶段。索科洛夫斯基心里清楚:高层想要的所谓“鼓舞人心的胜利”不外乎就两点——规模够大,能赢。因此,在大多数时间里,他指挥西方面军发动的进攻,绝大多数都是完全按照最高统帅部的要求来的,而虽然损失不小,但他总能完成任务。
其中的道理可以说得更加透彻一些:同时面对“道德”与“服从”,索科洛夫斯基选择了后者,他也因此彻底赢得了高层的信任,这也是同僚说他是个“聪明人”的原因。再看选择了“道德”的科涅夫,拒绝贸然出击以避免官兵不必要的伤亡,若非阴差阳错地得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军旅生涯恐怕真的要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