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双赢?有解还是无解?

扬州小兔子 2024-08-29 21:45:20

这一周,单位退休同事群中,接连看到两个讣告。昨天去原单位看望一对老同事夫妇。他们的年龄,和我母亲差不多。认识他们时,我二十不到。如今我年过花甲,他们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家了。

虽然身体不那么好,他们的思维和脑力,依旧很好。说起一些过往的人和事,忍不住唏嘘。年轻人结婚,都在买了外面的房子。大院里的人气,日渐凋零。每年都有十来位老同事驾鹤西去。原来有人故去,大家都还去西屏山送一程。如今老同志越来越老,出去一趟不容易,到这样的地方又会引发伤感,所以,走的越晚的人,送的人越少。

聊天说到相熟的几位,其中有人老年痴呆严重,早已不认识家人儿女。真的想不出来,当年精明强干的一个人,会老年痴呆?问题是,除了脑袋不好用,其它零部件都还好得很。能吃能睡能走。家人一不当心走出去,便丢了。走失的人,既说不清自己是谁,也记不清家人住址,非常麻烦。

刻刻看牢,显然相当辛苦。我有一位同学的母亲,一直被家人看得死死的。一次全家聚会,吃好饭收拾碗筷,就那么一会儿时间人不见了。发动亲朋去找,三年过去了,杳无音信。单位同事,走出去几次,好在大院里大家都认识,没走出院子就被截住。

老年痴呆,其实不是最糟糕的病症。七老八十的人,至少有两三个儿女。现状是,当年培养孩子有多努力,如今的晚景就有多心酸。知识分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从不吝啬。学业有成的儿女们,振翅高飞,远离了父母家乡。

如今老了。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却难以归来。他们或者已经成了祖父母,有的即将升级。自己的一大家子舍弃不下,家中的老父母顾及不到啊。老夫妇尚都健在的还好,总归相互扶持过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只剩一个人的,就凄惨了。又能怎么样呢?去养老院吗?

好几对身体状况还不错的同事,结伴去了养老院。他们在养老院有了自己的圈子,倒是过得挺好。随着年龄一年年增长,曾经挺惬意的生活,也逐渐艰难起来。“老人难老人难,人到老年处处难:眼睛花了看不清、耳朵聋了听不见、胃肠不好消化难、腰酸腿疼走路难”!

这首《老人难》,唱出了人老之后的种种艰难。可是,有没有人想过,家有老人的儿女们的艰难?在痴呆症早期,病人自己和家人并不不知道生病,只觉得总是疑神疑鬼。谁照顾得多,谁被怀疑得最惨。钱找不到了、好衣服不见了、首饰呢?搞得那些儿女,贼一样。兄弟姊妹们虽相互了解,可是架不住父亲或母亲不断地唠叨。

说这些话时,那个生病的亲人,仿佛是抓住了敌人一样,满满是仇恨。斥责、怒骂、嚎哭等等,出人意料的举动,一个接着一个。待知道是患了疾病,可以理解,却在争执时难以接受被冤枉。因为TA冤枉你的时候,逻辑清晰,语言清晰,思维清晰,一点看不出生病。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老年性疾病几乎人人都有。有三高是常态,没有三高算变态。吃药比吃饭重要。老迈年高的人,往往记忆力不行。有时候刚刚吃完药,忘了吃没吃,再吃一顿。有的吃了一段时间,感觉没有症状,自我诊断病好了。大包小包的药,扔了。症状没了不等于病好了。断药一段时间,小病成了大病,活不好死不了,艰难困苦。

生病的人,通常脾气不好。伺候老人比养育小毛毛,难多了。孩子们在成长,每天都有新惊喜。老人则不然。几十年养成了很多自以为是的习惯。固执地坚持习惯,可能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底线。他们很不好沟通,准确地说,是不愿意沟通。

人越老,越有个性。成年后被压制的种种不好因子,随着年纪变大慢慢释放,“克己复礼”?太累了。有些父母和儿女,在孩子小时候时因为教育方式等,留下了很不好的记忆。在父母老年以后,儿女一方面因为距离、经济等原因不能经常回来,一方面内心深处还有抵触不愿意回来。“常回家看看”,是两代人的愿景,回家看了又能说些什么?

以前,总是看到日本等“长寿”国家的银发浪潮,以及因为老龄化导致的社会问题。没想到,不过几十年,我们也成了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之一。甚至,自己也成了银发一员。等我们不能动弹时,独生子女的孩子,正处于更加困难的境地,根本不可能像我们的父辈,有多子女的幸福。只能寄希望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让自己的晚年,不至于太过凄凉。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