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见文殊站在门外就叫他进来,文殊说:“没有门,如何进来?”

青云塾点墨人 2024-11-04 03:37:28

世尊一日见文殊在门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

——《五灯会元》第一卷 释迦牟尼佛

白话直译:

一天,佛陀见文殊站在门外不肯进来,就向文殊招手并喊道:“文殊,文殊,你怎么不进门里面来呢?”

文殊说:“我从外面看来什么都没有,当然也看不见你所说的那个门,叫我如何进门来呢?”

鉴赏评说:

佛法不二,讲究“性相如一,无有区别”。在佛陀的眼中,有“门”存在,而在文殊的视角中却什么也没有,是不是文殊的境界比佛陀还要高呢?

实际上,“无”并非意味着“无知”,而是“无知之知”。所谓“无知”,乃是空无一物,然而“无知之知”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懵懂,而是历经千帆后的返璞归真,恰似“吹尽黄沙始到金”。

也可以这么说,“无知”是听别人说空无一物,“无知之知”则是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体悟到原来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获取。

“无知”乃是小孩子的懵然未觉,“无知之知”则是饱经风霜后的大智若愚。尽管最终呈现的结果近乎相似,然而其间却有“一辈子”的漫长岁月横亘其中,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差异。

那么,究竟如何呢?佛陀所提及的那扇“门”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纯属子虚乌有呢?

这个“门”就好比智慧。智慧不是确定的知识,从这个层面来说,智慧“不存在”。智慧虽然不是知识,却包含了整个人生的沉淀,从这个层面来说,智慧“不空”。

佛陀经过漫长的修行已然悟道,虽然他悟到了“清静无为”、“无有一物可得”、“本来就不欠缺”,但这也是门内风光,也无法向门外人述说。

既然是“过来人”,当然是从“门”外而来了,俨然是要跨过那道“门”的。可当跨过那道“门”,回头看来,原来门内门外的风光并无分别。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仅仅是佛道,其实各行各业都有那扇“门”横亘在那里!这扇“门”是双刃剑,也就是禅师们常说的“一边是杀人刀,一边则是活人剑”。

如果跨过了这扇门,那就成了行家里手;如果跨不过这扇门,它就成了行业壁垒。成就你的是它,让你撞得头破血流而不能入的也是它。

然而,另一方面。从过来人看来,行业之间又没有什么秘诀可言,成功有秘诀吗?如果有,也是“事在人为”。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实践,不懈的探索与耕耘。

可“门外汉”总觉得有个可以抓挠的地方获得,有秘籍可以速成,得到之后就一劳永逸了。只有门外汉的眼中才有“门”,而真正的大师没有了门户之见,“门”恰恰是禁锢,截断思维,扼杀活力。

所以,论及这个“门”啊,言其存在,欠妥;言其不存在,亦不当。然而,倘若为阅历丰富之人,无论怎样言说皆无差池;倘若为懵懂无知的门外汉,无论怎样表述皆有谬误。

那一侧的景致唯有自身亲身经历过后,方能体悟,有门无门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有“门”则不是,无“门”哪里入?参禅就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境地。无门慧开禅师写了一本书就叫《禅宗无门关》,开篇就述说了这两难境地:

“说道无门,尽大地人得入。说道有门,无阿师分。”

如果说求佛悟道无路可循,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地无一不在大道中。可如果说佛道有门可入,为何唯独没有您的份儿呢?

这个话意味深长,与上面的这则公案有着一样的风光。

需知晓,禅门公案皆为“无中生有”之故事,乃段子、是有意为之,其宗旨便是勾起读者之兴趣,引发疑惑,于释疑之进程中或许便能亲睹明月了。所以,公案故事中通常都有明显的痕迹。

而于禅门公案的传扬历程里,皆离不开历代禅师们的助力推动,譬如如下的这些评唱,由此亦能够得见这些禅师于这一故事当中的某些体悟:

报慈遂征云:“为复是门外语门内语?”

什么是门外、门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门,门内唯自己,门外是众生。

沩山喆代世尊出语云:“吾不如汝。”

就像耽源应真在马祖面前作圆相一样,马祖也说“吾不如汝。”是虎不食子?还是真是如此?

黄龙新云:“文殊恁么道,入得门入不得门?若人辨得,冰消瓦解。”

文殊这么说,是开悟了还是没开悟?如果说他开悟了,怎么却站在门外?如果说他没有开悟,怎么又说一法不可得?

万峰藏云:“”总隔一片板。”

大家都在听故事,故事中都是别人的风景,只有自己的才最亲切。

实际上,无需去在意佛陀如此言说的用意,也莫要去揣测文殊是得以入门还是未能入门,他入不入门与你有何干系?关键在于你怀有何种意,去反观自心,不论有何所得都是好的。

佛陀的意图,断不可能知晓,除却他自身,任谁皆不知晓。文殊所言究竟是真是假,亦无人能够揣测。说真话之人,或许能够对其用意加以推论,然而也仅仅只是推论。倘若他言不由衷呢?那推论便相去甚远了。

虚云和尚对这个公案评唱道:“启予者多举。”

好师父都是优秀的“段子手”,随时随处信手拈来,都是“教材”。

公案就是段子、是一部情景剧。祖师的意图不重在剧情,也不用揣测编剧的意图或剧情的合理性,而是让这部剧成为镜子,从中看见自己,明察自心。

佛陀的话、禅门公案旨在启发他人,而不是给大家讲什么道理。所以一定不要沦陷在故事中,而要时时觉察读故事的人,看剧的你,你的那扇门在哪里?

6 阅读:391
评论列表
  • 2024-11-07 21:51

    文章有深度,看来门内人。内外不可得,理解不是道。我还门外汉,无灵不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