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你不能一边歧视我们,一边享受我们对你的好

杯弓蛇影论古今 2024-11-09 00:53:07

赴叙旅行博主反击当地歧视性称呼,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一位中国博主在叙利亚旅行时,因遭受当地人频频以“秦腔穷”和“法克鱿”等侮辱性称呼,最终选择直接反击。这些称呼含有明显的歧视性,不少叙利亚年轻人乃至儿童对中国游客甚至视之为“问候语”。事件曝光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有叙利亚网红试图为此现象辩解,但也引来更多人质疑:为何在中国多年对叙利亚的无私援助下,依旧存在如此对中国人的敌对情绪?事件带来的震撼和反思在各大网络平台持续发酵。

近年来,中国对叙利亚提供了大量援助物资,包括粮食、药品、医疗设施等。这种不断伸出的援助之手在一些叙利亚人眼中似乎没有换来应有的尊重。部分叙利亚年轻人对中国人使用侮辱性称呼的现象逐渐增加,不仅成为一种日常现象,还被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对待方式。这种敌视不仅让很多到访叙利亚的中国游客心寒,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众多网民的愤怒与不解。

有叙利亚人在华经商的网红试图通过社交平台解释,称这些词语仅仅是部分人口中的“玩笑”,但这一解释显然无法让中国人接受。“玩笑”背后的敌意,在这些网红无力辩解的表象下展露无遗。而更多中国博主在社交平台上直言,这些词语本质上带有歧视意味,绝非友好表达。从事件的起因到中国网民的反应,种种细节展现出该事件的严肃性和紧迫感,让人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中国与叙利亚的关系在近年来确实有了较大发展。中国政府多次向叙利亚伸出援助之手,不管是战争期间的人道主义援助,还是后期的灾后重建支持,几乎都不计回报。一边受助一边歧视,这种现象让许多中国人心生不满。毕竟,我们不希望援助成了一些人眼中“理所当然的占便宜”,更不希望这些援助最终被解读为一种可以轻视甚至嘲笑的理由。

有人会说,援助本是两国友好的桥梁,为的是构建国际和谐。现实是无数实例证明,“援助不是一厢情愿的赠与”,尊重应是彼此的底线。每当中国无条件伸出援助之手,获得的却是冷漠乃至不屑一顾的态度,这难免让人质疑:是否该继续无条件对外援助?如今,当中国游客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如此明显的敌意时,这种感触愈加深刻。

历史上,中外关系一直在友善与自我捍卫之间不断平衡。中国历来讲究礼尚往来,但绝不接受一厢情愿的被施予。我们对友好态度一直保持开放,愿意与他国共渡难关,可这种友好不应沦为被轻视的理由。我们与叙利亚的友谊源远流长,但这份情谊显然需要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之上,而不是一方单方面的妥协和容忍。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谋求的是互利共赢,而不是被视为理所应当的资助来源。

援助应当在尊重和友好基础上展开,否则长此以往,这样的友好关系将无法长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