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活出了真我,还是活在假我之中呢?|一位大一学生的“奇遇”

包包的备忘录 2024-06-16 14:06:36

早上起床,我看到一位大一学生在昨天午夜发给我的一封信,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位学生中学期间曾经是我的来访者,他当时被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所折磨;现在是我的忘年交,我们经常彼此分享东西。现把他昨天的“奇遇”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01

包医生:

最近有段“奇遇”要分享给您,我感觉我遇到“神人”了。前天中午,系里的导师请我们大一导师组的同学吃饭,同时还邀请了三位今年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在座,给我们分享分享自己实习、考研一类的经历,以及聊聊现状和未来规划之类的。席间两位学长学姐侃侃而谈,聊自己的面试经历,自己拿了多少offer,就业形势如何,考研形式又如何,以及自己目前在做什么工作薪资待遇如何云云。话里话外颇有自豪与优越感,同时又有一副对学弟学妹谆谆教诲的热切态度,聊到就业情况时也让我们有些同学感到迷茫和压力山大。然而在座的一位学长却始终默然不语,巍然不动的样子,当导师问到他计划要做什么时,他说自己还没想好,打算用一两年时间多探索探索,多体验体验之类的。导师笑了笑,没说什么。 02

除此之外,这位学长在席间几乎没说什么话,都只是默默听着。散席时,大家各走各的路,我恰好和这位学长同道,他要回寝室收拾东西。于是在路上我们就聊了起来,我对他充满好奇,就问他是想“gap year”吗?他摇头否认,说:“也不能算是gap吧,我就是觉得不应该着急做决定,可以多花点时间探索和体验各种生活,真正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他说他觉得我们长期以来都生活在高中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高中的时候被要求必须要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不能做任何走出这一圈子之外的任何事。然而到了大学,入了社会也是这样,就好像是一种线性的、目的论的人生,别人会告诉你到了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毕业就要工作,工作后就要尽快结婚,结婚了就要快点生孩子,好像总有一个任务点在你的生活前面等着,一定要打卡才能继续通关。他认为这样是错的,他觉得人生应该有很多可能性,应该拿出时间来去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所以他说,在大家都在跟风卷考研的时候(包括席间另两个学长,也是考研失败后就业的),他压根没报名考研,他觉得没意义。大家都在着急实习就业,他也觉得不应该那么着急,毕竟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不能稀里糊涂地就去干了。于是他讲了他企图用一两年时间探索自我的想法的来源,他说:“有一次,我自行车坏掉了,我就把车子推到修车店里,我看着师傅在修车,心里就在想:我为什么不能跟着他干呢?我干嘛不跟着学跟着干一段时间修自行车吗?这样起码以后我自行车坏了的时候就会修了。或者我去喝咖啡时,我就想我能不能去咖啡店打工呢?尽管可能学不到很专业的技术,但起码以后我自己喝咖啡,我也能拉个花吧。”

于是他的思路就被打开了,去麦当劳打工,去修车,去当群演等等。他意识到有很多没做过的事情可以去尝试,而自己有着大好青春,又为何不去做呢?我听了这些话,深感震惊,我说你太酷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词能形容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会这么想过,但却很少有人真的愿意去这样实践它,因为我们要忙着工作、忙着赚钱,有很多“任务点”等着我们打卡。

03

我认为他实在是和别人太不一样了,与他相比,方才席间口若悬河的学长何等相形见绌!而他在众人熙熙的浪潮中,能不顾外界评价,毅然作出决定,对他人眼光淡然处之,真可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是现代庄子。但他也坦率承认,看到别人各有各的归处和目标,心里也难免会有落差和失落,但他觉得这也是正常的。目前他说他最大的困难就是正在说服父母支持他的决定。我和他走到了寝室楼下,但都不愿分开,想再交谈一会儿,于是我们绕着寝室园区边走边谈走了好几圈,又聊到他的哲学观、艺术观,无不令我啧啧称奇。

最后到小卖铺,我说要请他喝饮料,买什么都行,他推辞了一下,我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这就是交学费了。”我结完账,送他到寝室楼下,加了微信,并再三说道,一定要多反馈反馈自己的现状,因为我想看他究竟能活出何等精彩的人生。回寝室后,我许久不能平复心情,各种曾经被包医生提到过的人物在脑海中涌现:三个白痴的主角、和平战士的苏格拉底、刺猬的优雅中的房东、死亡诗社里的学生们……我觉得,用哲学的话来说,他就是已经超越了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打开了多维的人生向度。

说实话,今时不同往日,有许多人如果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其实是有能力去实现的。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其实连这一层都做不到,更多的人是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热爱什么,就糊里糊涂按照社会的要求干了个事情将就着。而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真的能试图解决这件事情,真的在努力探索,发现自己所爱,这我认为是尤为可贵的。因此我绝不认为他是游手好闲游戏人生的富家子弟,恰恰相反,他才是能真正为自己人生担起责任的勇士。我心想,这绝对就是包医生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吧!如今却让我在现实中碰到了,因此我一定要分享给您。

【后记】

感谢您的分享,如果他看到我在《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里那章——自由是成为自己的能力,里面描述了我中年时才开始转型,通过分析自己一年内的四个梦而发生,他或许会产生共鸣。回想博士毕业那年,我非找不到工作,实在是不想把自己的人生废了——像一个工具人一样活着。

同时,看到您学长的话,我想到每年的高考季,我的内心总会涌出莫名的难受,觉得这教育制度是对青少年“自我”和“创造力”的扼杀,看到别人在狂欢时,我却为孩子们感到深深的悲哀,这或许是我写出《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的初衷。

在我们这社会里,人们注重的是“过日子”,而不是“活出自我”,非常可悲。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珍惜自己内在的那份“原力”吧,不要过度压抑它,生命有限,不妨大胆一些,记得我在《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理解篇》中论述过“创造性的活着”和“创造性退化”这个主题,这当然也是需要付出代价,需要愿赌服输的。借此与您共享,也与您这位独特的学长分享,祝你们好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