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大选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
不过,大家在关注这场权力斗争的同时,也感到一丝困惑:明明美国3亿多人,并且是一人一票,但是媒体却说只要候选人获得270张票就能当选总统。
这是为啥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赢了民心却输了大选?·——»
让我们先将时间倒回到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
在选举的最终结果宣布之前,各大媒体、民调机构都预测希拉里·克林顿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毕竟,作为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妻子,她拥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曾担任纽约州参议员和国务卿,而作为对手的特朗普不过是个富商。
然而,选举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虽然希拉里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超过6500万张选票,比特朗普多出将近290万张,但根据选举人团制度,特朗普以306票对232票获得胜利。
这一结果让人不禁想起了近200年前的1824年大选。
当时的参议员安德鲁·杰克逊在一个寒冷的12月早晨得知,尽管他获得了41%的选票,远超对手约翰·昆西·亚当斯的31%,但他仍然输掉了选举。
据说杰克逊在得知结果后,独自骑马在田纳西州的乡间小路上驰骋了整整一天。
1876年的总统大选同样充满戏剧性。
民主党候选人塞缪尔·蒂尔登在大选日的深夜已经开始接受支持者的祝贺,毕竟他的选民支持率高了对手3%。
他的竞选总部设在纽约市一座古老的褐石建筑里,支持者们举着火把在外欢呼。
然而第二天早晨,当计票结果显示共和党候选人拉瑟福德·海斯在选举人团中以185票对184票险胜时,欢乐的气氛瞬间凝固。
这些历史性时刻都与美国独特的选举人团制度密切相关。
根据这一制度,总统选举的胜负并不取决于全国普选票数,而是要看候选人在各州获得的选举人票数。
每个州的选举人票数根据该州的人口数量来分配,获得该州普选票数最多的候选人将赢得该州所有的选举人票,选举人票总计538张,于是拿到270张自然是稳赢。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2016年,希拉里虽然在加利福尼亚州以压倒性优势获胜,赢得该州55张选举人票。
但在威斯康星、密歇根等摇摆州的微弱失利,最终导致了她在选举人团的整体落败。
«——·选举人团制度利弊·——»
通过前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选举人团制度的存在,确实会产生赢了民意但是却输了大选的结果。
不过,选举人制度的存在并非没有道理。
它被设计用来保护小州的利益,维护联邦制的平衡,并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可能出现的选举纠纷。
在2016年总统大选结束之后,有不少的人提出了废除这一选举制度的想法,并提出了法案。
不过,这一法案经过讨论之后,还是被搁置了。
事实上,提出废除选举人团的尝试由来已久。
自美国建国以来,已经有超过700次修正案提案试图改变或废除这一制度。
这个数字令人惊讶,显示了这个问题在美国政治中的持久性和争议性。
其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1969年的宪法修正案。
当时,众议院以338票对70票通过了废除选举人团的提案。
这个提案在参议院也获得了广泛支持,但最终被一小群参议员阻挠,未能获得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数票。
这次失败让支持者们倍感沮丧,但并未熄灭改革的火焰。
近年来,一项名为"全国普选协议运动"的倡议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个运动的目标是在不修改宪法的情况下,实现总统选举结果与全国普选结果一致。
参与的州同意将其所有选举人票授予全国普选票数最多的候选人。
截至2021年,已有15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加入了这个协议,共计195张选举人票。
一旦达到270张选举人票的门槛,这个协议就将生效。
一些州还尝试通过公投来改革他们的选举制度。
例如,2020年,科罗拉多州的选民通过公投,决定加入这项运动。
这种州级的改革为整个制度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关于选举人团制度的改革,两党态度存在明显分歧。
一般来说,民主党倾向于支持改革,认为现行制度可能导致少数人统治。
而共和党则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认为选举人团制度是宪法智慧的体现,有助于保护小州权益和防止大州独大。
«——·各州争议·——»
美国的选举制度不仅在联邦层面存在争议,各州之间的投票制度差异也为这场民主盛宴增添了复杂性。
在大多数州采用"赢者通吃"原则的同时,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却选择了独树一帜的分区制。
这种制度将选举人票按照国会选区分配,使得这两个州的选举结果往往更加细腻多变。
提前投票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差异。
有些州允许选民在选举日之前数周就开始投票,这不仅方便了选民,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选举日的压力。
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关于选票保管和计票公正性的讨论。
邮寄投票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成为热点话题。
一些州完全采用邮寄投票制度,而另一些州则对邮寄投票持谨慎态度。
支持者认为这增加了投票的便利性和参与度,而反对者则担心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
选民身份认证是另一个争议焦点。
有些州要求选民出示带照片的身份证明,而其他州则接受更广泛的证明形式。
这种差异反映了各州在选民便利性和选举安全性之间寻求平衡的不同策略。
投票时间和方式的差异更是五花八门。
有的州在工作日投票,有的选择周末;有的使用纸质选票,有的采用电子投票机。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选民的投票体验,也给选举结果的统计带来了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对选举的影响日益显著。
社交媒体的兴起创造了信息茧房,选民可能被算法困在自己的观点圈子里,难以接触到不同的声音。
这种现象加剧了政治极化,使得理性讨论和妥协变得更加困难。
大数据分析已成为竞选团队的利器。
通过分析选民的网络行为、消费习惯和社交媒体活动,竞选团队可以精准定位潜在支持者,制定有针对性的竞选策略。
这种做法提高了竞选效率,但也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担忧。
人工智能在预测选情方面展现出惊人的能力。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研究人员可以综合分析民调数据、经济指标和社交媒体情绪,对选举结果进行预测。
然而,2016年的预测失误也提醒人们,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带来风险。
网络安全已成为选举的一大挑战。
黑客可能试图入侵选举系统,篡改选民数据或影响计票过程。
各州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来加强网络防御,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假新闻的传播是另一个棘手问题。
在社交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可以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影响选民的判断。
各大平台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假新闻,但效果仍然有限。
面对这些挑战,美国各州正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他们的选举制度。
有的州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来增加选举的透明度,有的州则在加强选民教育,提高公民的媒体素养。
无论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和民主的健康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课题。
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选举制度必将继续演进。但其核心理念——在民主与秩序、多数与少数、联邦与地方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政治游戏,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