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有壬申,七月有秋淋”今年六月初二逢“壬申”,会有秋淋吗

访枫评文化 2024-07-04 14:25:38

导读:老话说“六月有壬申,七月有秋淋”,今年农历六月初二逢“壬申”,会有秋淋吗?

“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夏至节气一到,自然离入伏也就不远了;而冬至节气一到,三九天马上也就要到来了。

古人云“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夏至和冬至是一年中阳气和阴气分别达到极致的日子,也是阴阳二气开始逐渐转换的日子。夏至日,阳气达到极致,此后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曰“伏日”也。

在四季之中,春季属木,夏季属火,秋季属金,冬季属水。“夏季火旺,金遇火而藏伏”,所以,伏天由庚数起。

同样,“金水相生,壬水为冬”,壬又通“妊”,孕育万物之象,则冬至逢壬数九。

“壬水”为江河之水,在天为云,在地为江河湖海,在冬为雪,在夏为雨。所以,古人于“壬日”祭祀水神,祈求降雨。

除此之外,古人在每个季节的第一个“壬日”,还会“秤水”以判断该季节降水的多少,及当年庄稼丰歉、旱涝事宜。

《麈史》中说:“常于岁除,汲江水秤,与元日又秤,重则大水”。又曰:“夏正之三日,俗以是日秤水,以重为上有年,则极验”(《研北杂志》)。

也就是说,在每个季节的第一个“壬日”,用同样的容器取“河、汉、江、淮”之水,用秤以称。若新取之水比之前所取之水重,则代表着接下来此地降水会比较多,容易有大水;反之则减少。

俗话说:“粮是农家宝,雨是庄稼根,无雨万事休”。雨水的多少决定着庄稼生长的好坏,而庄稼生长的好坏,又影响着粮食产量的高低。因此,每年雨水的多少,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老话说:“六月有壬申,七月有秋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年农历六月初二恰逢“壬申”,会有秋淋吗?

古人通常以天干地支来记录时序,即将“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一天干一地支,两两相合,组成了六十种不同的组合,用来计算年岁。

而后,又将阴阳五行之说引入到其中。在十天干中:甲、乙属木,为春;丙、丁属火,为夏;戊、巳属土,为长夏(三伏);庚、辛属金,为秋;壬、癸属水,为冬。

十二地支:寅、卯为木,属春;巳、午为火,属夏;辰、戌、丑、未,为土,属中;申、酉为金,属秋;亥、子,为水属冬。

今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换成古人的干支纪日法刚好就是辛未月的壬申日。

“壬申”,天干之“壬”属阳之水;地支之申属阳之金,金水相生。

俗话说:“雨打六壬头,低田便罢休”。“壬”为水日,此日雨,则其后多雨。申为金,古人云“金旺则生水”,水主流动,因此,当壬和申组合在一起之时就为“白虎渡江”,雨多、水涝之象。而“申”又为秋,立秋节气是申月的开始,也就是秋后多雨之象。

农历七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此月,正值秋收农作物开始乳熟结籽,进入到最后的生长阶段。

这个时候若是出现长时间的连续阴雨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乳熟结籽不说,若是雨水过多,造成田间排水不畅,还会出现积水,引发涝灾。所以,农历七月是个不太喜欢出现连雨天的月份。

简而言之,就是今年的六月初二这天,天若雨或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壬日”称出来的水,比夏季时称出来的水要重的话,则预兆秋后多雨之象,尤其是临近秋收庄稼成熟之时。

小结

“六月年景如翻饼,既要抗旱又要防涝,旱涝丰收两牢靠”。农历六月初二将至,你认为古人的这些说法如今还有用吗?你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呢?欢迎评论分享!

看到这,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知识又增加了一点儿呢?不妨,给小编点个赞,留言鼓励一下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