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道生万物”,还是“三生万物”?

问道化鸣 2024-07-21 20:48:43

看到老朋友刚发的文章,讨论“道生万物”的话题,这让我想起三年前我也曾讨论过这个话题,只是那时候,我不像现在这么坚定地认为就是“道生万物”。

人们之所以质疑“道生万物”,是因为老子没有具体说过这句话,相反却清楚地论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传续关系,因此认为“道”先天地生,“始于无数之劫”,然后“生一”,到了“三”才“生”了“万物”,“万物”离“道”太远了。

从“道”到“万物”的过程,让人们陷入无限遐想,就像人类从老祖宗到远祖、太祖,到孙子、曾孙、玄孙、来孙等,其间的繁衍关系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这个关系不能乱套。所以,“万物”只能是“三”所生,不能理解为“道生万物”。否则,传承关系紊乱,辈分也就差了。

这样的理解,其实是自己的预设陷阱,把自己困在了“三”的固化位置,只能向前看到“二”,向后看到“万物”,不可逾越其中的界限。

那么,“道生万物”与“三生万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老子给万物设置了两个“母亲”?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道生万物”与“三生万物”各自的功能属性。

先从万物的源头来看“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道”是万物的“始祖”或“母亲”,但不管是“始祖”,还是“母亲”,两者“异名同谓”,并不存在备份之差的问题,其意在于表达:都是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源头。

同样的表达还有第4章的“渊呵,似万物之宗”,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天地之根”,第20章“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21章“吾何以知众父之然”?第25章“可以为天地母”……

很显然,“万物母”“万物父”这都是对宇宙万物总根源“道”的比喻说明,也即是人言“道生万物”的“老子表达”。

再从《道德经》的思想主旨上来看“道生万物”:道与万物就是母子关系

老子论道多用比喻,即以人们熟知的普遍且恒常存在的自然现象作比喻,来揭示万物及其现象背后的道理,即把人们从熟知的事物引向具有类似情形或道理的未知领域,比如以“道(路)”“母”“子”“牝”“生”等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来形容“道”与“万物”的关系。

第51章“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其意很明确,以“道”比喻宇宙万物的来处“母本”,即宇宙万物皆有一个共同的来处。

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直截了当,就是“本”与“末”、“母”与“子”的关系。

既然“道”乃“万物”之母,老子为何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万物”中的“生”,只是借用人们所熟知的个体生命延续意义上的“出生”,来表达宇宙万物的生发演化的关系,强调的是道与万物的“本末”、“母子”关系。

而“三生万物”中的“生”字,既不是比喻,更不是“分娩”之“生”,它是对万物生发演化过程的描述,并非对两者关系的定位。

从“道生一”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化过程,老子之所以提炼出这样的生发过程,意在强调“无为”,即在“无”时之为,而不是坐视时态严重在去“为”。

因此,“三生万物”不存在“母子”关系问题,它只是表明事物由此及彼的发生演变过程,不存在“万物由谁生”的问题。

比如“有无之相生”,谁生谁呢?再比如“乐极生悲”,不能说“悲”的妈妈是“乐”,同样的,无事生非,妙笔生花,和气生财、别开生面等,此“生”非彼“生”,不可等量齐观。

总之,“道生万物”强调的的是“道”与“万物”的关系,即“母子”关系,万物由道而来。

“三生万物”强调的事物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过程的产生并不影响作为“万物母”的地位与作用,这就像一个怀孕的母亲,孕期中的孩子是从无到有,从一月大的小不点,到十个月大的成熟胎儿,逐渐发育成熟而出生。孩子是母亲生的,不能因为孩子是第十个月书生的,就认为是“十月”是孩子的妈妈。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