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的民政局门口已人头攒动,离婚登记的队伍已经排到了大门口。
李婷和丈夫是父母介绍结婚的,当初父母拍着胸脯保证他们一定能幸福,但才结婚两年,二人的感情就淡了不少。
再加上家里父母时常插手他们的生活,矛盾积攒的多了,离婚也就成了必然。
一、离婚的人越来越多了近年来我国多城民政局都出现了离婚登记排队爆满的现象,2023年以来全国结婚率已经下降到了5.4‰,离婚率却上升至2.6‰。
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的离婚率更是居高不下,90后人群中离婚率竟然达到了57%。
九派快讯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的海誓山盟如此脆弱,或许并不是年轻人的错,父母也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中国父母参与子女婚姻似乎已经成了常态,但这种所谓的关心反而成了婚姻的隐形杀手。
很多婚姻破裂的背后都有父母过度参与的影子,在子女婚后生活中父母往往会延续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继续指手画脚。
子女婚后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似乎都要经过父母的审核和批准,一旦与父母的意见相左,矛盾就随之而来。
父母的过度干涉让小夫妻丧失了婚姻中的独立性,最终走向崩溃。
为什么父母非要参与到子女的生活中来呢,往往只有这两个原因。
1、确认家庭权威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在子女结婚后依旧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导者,对子女的生活进行全面的干涉,甚至连子女的作息时间都会干预,更别提孩子的喂养和教育方式了。
如果子女不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轻则冷战,重则争吵,父母还会拿亲情说事儿,联合孩子一起指责儿媳或女婿。
本来另一方就势单力孤,时间长了自然会让夫妻间的感情日渐淡漠,婚姻危机愈发严重。
2、未完成课题分离型
这类家庭的子女中往往存在一个隐形妈宝男或爸宝女,他们在情感中总是无法真正独立,遇到矛盾就习惯向父母求助,要求父母插手他们的小家庭事务。
他们习惯了听从父母的安排,当夫妻间出现矛盾时父母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主导者,而他们自己却失去了独立处理婚姻问题的能力。
长此以往婚姻中的另一方会感到不被尊重,失去了对婚姻的信任,进而导致离婚。
父母的参与让婚姻不再只是夫妻两个人的事,反而变成了两个家庭的对抗,夫妻双方都会觉得自己像夹在父母与配偶之间的夹心饼干,无所适从,失望和痛苦也不断累积。
婚姻原本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相互依靠与扶持,父母的介入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最终将婚姻推向了破裂的边缘。
年轻人害怕的不仅是父母的干预本身,而是父母强加在婚姻中的工具化和功利化。
婚姻在父母眼里似乎成了达成某种家庭责任或经济保障的工具,而并非两个人感情的自然延伸。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恐惧婚姻,害怕走入这段本该是充满爱与理解的关系。
二、离婚率的真相谈起离婚现象,不少人会被一些惊人的数据吓到。常常听到有人感叹:现在的离婚率都这么高了,还敢结婚吗?
当看到离结比数据时,许多人更加焦虑。
其实我国的离婚率没有想象中那么玄乎,离结比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之比。
2017年我国结婚对数为1063.10万对,离婚对数为437.40万对,离结比大约为40%。
但离结比并不等同于离婚率,如果单纯从数据上看,似乎每三对结婚的人中,就有一对会离婚,但实际上离婚率的计算要复杂得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离婚率是按照某年离婚次数除以当年平均人口总数得出的。
按照计算方式2017年的离婚率实际上是3.2‰,远远低于离结比所显示的数据。
自从2021年我国实施离婚冷静期政策后,离婚率明显下降,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22年离婚率已经降至2.0‰,结婚率虽然也在下降,但相较于离婚率,结婚率的下降速度相对较慢。
从2018年的6.7‰到2022年的4.8‰,虽然结婚人数有所减少,但并不像一些媒体渲染的那样婚姻制度快要崩溃。
离婚数据虽然看起来令人担忧,但实际并没有到人人自危的地步,社会应该冷静看待这些数据,不要因为离结比高而产生恐婚情绪。
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真正让他们犹豫结婚的并非只是看到数据,而是他们对婚姻背后的家庭干涉、情感压力等问题的深刻恐惧罢了。
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越来越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婚姻在他们的眼中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
与其付出真情之后伤痕累累的离婚,不如自由自在的单着来的痛快。
在大城市中,房价高企、养育成本增加,许多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负担,更不敢想象结婚生子后的经济压力。
父母期望下的婚姻往往附加了过多的功利性和工具化,让原本应该基于感情的婚姻变得沉重不堪。
在越来越高的离婚率背后,父母一辈或许该反思一下了。
每一代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活法,真的没必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年轻人的生活中。
现在有已经不是那个三转一响就能抱得美人归的时代了,过多的干预最终大概率会让婚姻陷入困境,因此父母能否学会适时放手,让子女自主处理婚姻中的问题,才是婚姻能否长久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