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为保44万亩中国国土,身怀六甲遭敌杀害,孙龙珍为国捐躯

蔡妹 2024-12-20 17:54:42

哪有啥岁月真正的安宁哟,那都是有人在替咱扛着压力往前走呢!说实在的,有些人甚至把命都搭进去了。

1969年6月10号那天,敌人放了一枪,那是颗充满罪恶的子弹。就这么一下,一个年轻的生命突然就停止了,而那时的她,肚子里还怀着孩子呢。

有个壮烈牺牲的烈士,是孙龙珍,她才29岁就没了。她牺牲的那个地儿,在新疆塔城挨着边境的巴尔鲁克山西部那一块儿。那罪恶的一枪,是侵犯咱国家领土的苏联军人开的。

巴尔鲁克山,可能不少人都没听说过。不过,那首有名的军旅歌曲“小白杨”,大伙肯定都熟悉。而“小白杨”边防哨所,就是这首歌的诞生地,它就在巴尔鲁克山呢。

孙龙珍烈士不是新疆本地人,她是1940年在江苏泰县出生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泰州市姜堰区。那可是个好地方,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1959年,19岁的孙龙珍身上有两件大事。头一件呢,经人介绍,她和邻村的于志林成了亲,把自己的终身大事给解决了。这刚新婚没多久,第二件大事就来了,她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那可是一点都没犹豫。从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跑到了当时看着挺荒凉的新疆吐鲁番。到了那儿以后,她在兵工团工2师12团火焰山化工厂当起了工人。

说起来,那时候孙龙珍本来是能不来新疆的,毕竟支边动员是自愿参加的。当知道这个消息可以报名的时候,她人在娘家呢,可娘家那边不给她报名,原因是她的户口已经迁到她丈夫那个村了,要是想报名,就得回婆家去报。

即便这样,孙龙珍也没打退堂鼓,麻溜地收拾好行李,就往婆家赶去报了名。当时呢,因为她是个女的,生产队长有些迟疑。经过几番交流后,孙龙珍想要报名支边的心思特别坚定,这下生产队长才给她把名儿登记上了。

出发的这天,看着给自己送行的丈夫,孙龙珍心里头虽说挺舍不得的,可她下定了决心,没啥好犹豫的,就干脆利落地登上了开往新疆的车。

就这么着,一路上那车晃荡得厉害,时间老长了,还碰到了好多难题。孙龙珍跟其他一块儿来支援边疆的伙伴们,费了好大劲儿,总算到了新疆的吐鲁番。

孙龙珍这人特别能干,胆子也大,干啥都冲在前头。她到了吐鲁番后,发现这儿的条件跟老家比那可差远了。可她压根没把这当回事,啥事儿都抢着干。一般只有男同志干的重活,她也给揽下来了,比如给车辆卸矿石。就这么一干就是三年,她可不像有的人,干一阵子就吵着要换岗。

过了一阵子,孙龙珍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刚到这儿的时候,有些人对这儿的条件感到失望,心里头想着要走。可在孙龙珍的影响下,这些人最后都决定留下来了。

那时候,中苏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张。在中苏边境的伊犁、塔城、伊宁还有霍城这些地方,苏联人在那儿煽风点火。结果呢,1962 年上半年,出了个大事儿,有六万多人从边境跑到苏联去了,这就是伊塔事件。

特别是塔城地区,跑出去的边民那是相当多,多达四万多人呢,这四万多人占了所有逃亡边民的三分之二。

好多人都跑了,这就导致人员大量流失。不少家庭都变成了“半家户”。啥是“半家户”呢?就是家里有的人跑到苏联去了,而有的人选择留下来,这样一来,这家庭就不完整了。

这事儿闹得,当地好多基层组织都散了或者快散了。结果呢,这地方四十多万亩的农田就没人种了,眼瞅着有要荒废的危险。再说那些牲畜,边民带走了二十二万头,可还有好多没带走的,就那么扔在那儿,也没人管。

要是不赶紧把人给补上,那可不得了。那边的农田啊,还有牲畜,会一直受到很严重的损害。而且啊,就连边境国土的安全,都没办法有效地保障喽。

国家为了能赶紧把控好那边的局势,让边民们能安心,又展开了动员行动。这一回,国家呼吁新疆建设兵团派人过去帮忙,主要是对当地的农田和牲畜实施“三代”管理,也就是代耕、代管、代牧。

等那些逃亡的边民回来了,就把东西还给他们,这样能保证让他们的损失尽可能少一些。

孙龙珍所在的化工厂展开了支援动员工作,采取的还是自愿报名的办法来确定参与人员。

在吐鲁番的孙龙珍这儿,虽说条件还是挺艰苦的,不过起码安全没啥问题。可国家的召唤一来,孙龙珍想都没想,第一个就把手举起来报名了,还说自己甘愿去巴尔鲁克山的最前线。

孙龙珍起到了带头作用,化工厂的报名任务没多久就顺利完成了。随后,化工厂的人员被编进了农九师161团牧一连。

第二天,兵团的车过来把他们接上,然后就出发去塔城地区的巴尔鲁克山了。

车子一路跑啊跑,总算先到了塔城。经过兵团好些年的建设,这儿已经变得特别漂亮了,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孙龙珍和她的战友们看到这一切,心里那叫一个高兴,为祖国能有这样的发展,打心眼里觉得幸福和骄傲。

歇了一会儿,车又开动了,朝着裕民县城奔去。

从塔城去裕民,状况还算可以,大家呢,还没真正体会到边境地区那艰苦的环境是啥样儿。

从裕民出发,接着朝巴尔鲁克山西部前进,这一路上啊,变化挺显著的。不管是经济发展方面,还是自然环境方面,都变得越来越不好,也越来越恶劣了。

渐渐的,不少人心里头就有了想法,觉着这日子过得太遭罪了,并且还挺危险的,稍微不注意,麻烦就来了。

这当口,孙龙珍又站了出来,她率先稳住了大家的心神,让众人的情绪得以平复。在她的努力下,车辆得以顺利前行,最终平安抵达了目的地。

可当瞧见那地方荒凉得很,只有零零散散的牛羊,还有大片黑黝黝的荒野坟地,人们的心就不平静了,心里直犯嘀咕:这哪是人能待的地儿啊!

好多人都打心眼里不想下车,带队的连长好说歹说地请求大家,可响应的没几个。甭说大部分人了,就连那少部分愿意动的,也都磨磨蹭蹭的。总之,任凭连长怎么央求,真正行动起来的人寥寥无几。

这当口,孙龙珍猛地一挥胳膊,喊道:“是共青团员的,都跟我下车!”

其实吧,大家并不是不愿意下车,也不是不愿响应国家的号召,主要是那地方的情况着实让人意想不到啊。

不过呢,在孙龙珍的引领与宽慰之下,大伙纷纷收拾起自己的心情,毫不犹豫地决定留在那儿。好多人这一留啊,就是一辈子的事儿。

后来一统计才知道,那些支边到塔城的老前辈们,有些人一直到1971年,连离得最近的裕民县城都没去过呢。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岁月,把自己的辛勤汗水,全都留在了巴尔鲁克山这方祖国的土地上。

刚到这儿,这些一直都在化工厂干活的队员们,对放牧那可是一窍不通,对牛羊的习性也是啥都不知道。这一下,他们可慌了神,完全不知道该咋办,手忙脚乱得很。

不过呢,这些困难其实都能被解决掉。能被解决的或许就算不上真正的困难了,它们也难不住那些充满热血的年轻人。

没一会儿,在孙龙珍的引领下,大伙渐渐地都变成了能把牛羊管得服服帖帖的行家。

就在1962年,在塔城刚刚安定下来的孙龙珍,劝说自己的丈夫于志林也到塔城来。就这样,夫妻俩一块儿守护着巴尔鲁克山,真正做到了夫唱妇随。

这些年,他们在这儿种了好多好多的白杨树,还养了大批的牛和羊。他们把巴尔鲁克山当成自个儿的家一样,用心地搞建设。就说种树吧,那真是一棵接一棵,数都数不过来。养牛养羊也是,一群又一群,规模越来越大。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付出了很多心血,就是想把巴尔鲁克山建设得更好,让这里真正成为他们心中温暖的家。

孙龙珍和她丈夫的日子过得挺幸福,两人还一起把两个女儿抚养长大。他们的爱情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共同为这个小家庭付出着努力。看着女儿们一天天长大,夫妻俩心里满是欣慰和幸福。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这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温暖。

咱这一家人在这儿的日子虽说比在老家过得苦些,可那幸福感丝毫没减。就拿现在的生活来说吧,确实面临着不少困难,可一家人相互扶持,那种幸福的滋味儿一点儿没少。虽说物质条件比不上老家,但一家人的心紧紧贴在一起,这幸福的感觉啊,一点儿也没差。

真可惜啊,他们那美滋滋的日子被苏联人给搅和了。

1969年6月10号,这日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孙龙珍呢,跟平常没啥两样,在旁边的山坡上放着牧。那会儿她都怀着孕,而且都六个多月了,可她就是个闲不住的人,没打算在家里歇着。

咱这儿是中苏边境,有一部分地方在主权上有争议,差不多有44万亩呢。可那是苏联觉得有争议,咱可不这么想,咱觉得那地儿就是咱的,没啥可争的,那就是咱的领土。

那天,有几个苏联的边防军,手里拿着枪,一下子就闯进了中国的地盘,想要把正在那儿放羊的牧工张成山给抓走。

瞧见苏联人又拿着枪过来找麻烦,张成山可没怕,他立刻跟对方僵持着,同时扯着嗓子大声呼喊,好让咱中国这边能察觉到情况。

苏联人那是恼羞成怒啊,就把张成山给捆上了,然后使劲往装甲车里边儿塞。

嘿,您猜怎么着!张成山那么一喊,嘿,把正在旁边干活儿的人都给引过来了。队长一声招呼,大家伙儿二话不说,抄起手头的家伙什儿,就朝着出事儿的地儿奔过去了。

孙龙珍听到了呼喊声,赶忙朝着现场奔去。副队长高福生和其他战友们瞅见她来了,心里都清楚她怀着宝宝呢,就赶忙劝她:“你这怀着孕呢,可别往前冲了,多危险啊,还是留在这儿吧!”

孙龙珍哪顾得上自己的安危啊,一门心思地要和大家一块儿去应对。当时,她脑子里就一个想法:绝对不能让苏联人把咱们的人抓走,不能让他们把咱们的牛羊抢走,更不能让他们把咱们的土地霸占了!

谁能想到呢,当他们跟苏军相互僵持的时候,因为没理说不过人家,又羞又恼的他们,竟然朝着现场的中国人开枪了。

这事儿发生得太突然了,孙龙珍根本没反应过来。一颗子弹就那么飞过来,打中了她的左腹部,然后往上穿到了胸部。就这么一下,孙龙珍当场就不行了,不幸牺牲了。

孙龙珍那会儿才29岁,肚子里还怀着几个月的孩子呢。这可怜的娃,压根儿没机会瞧瞧这个世界,也没瞅见自己的妈妈,就跟着妈妈一块儿走了,离开了这人世间。

孙龙珍牺牲后,没多久就被追认为党员和烈士。她被安葬在了巴尔鲁克山的塔斯提河畔,这里是她拼搏奋斗了好几年的地方。

组织对烈士的家属进行了妥善的安排。烈士的两个孩子,组织给予了关怀和照顾,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而烈士的丈夫,组织也做出了很好的安排,确保他的生活得到保障,能够逐步走出悲痛,继续前行。

在巴尔鲁克山,孙龙珍烈士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过了好些年,战士陈福森来到了这儿服役。有一次他回家探亲,就跟家里人讲起了孙龙珍烈士的事迹。

那天他回队,母亲将自己亲手种的小白杨递给了陈福森,跟他说:“你得把这些小白杨栽到边防哨所去,让它们跟孙龙珍似的,好好守护咱们祖国的边疆。”

1983年的那个夏天,著名作家梁上泉来到新疆采风,他踏入了巴尔鲁克山。在那儿,他瞧见了那些小白杨,它们就像边防战士那坚挺的身躯一般,笔直而挺拔。就这样,那首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小白杨》,就在这个地方应运而生了。

34年前,孙龙珍烈士牺牲了。后来经过勘界,之前那有争议的44万亩国土,全部都划给了咱们中国。

孙龙珍,这位英勇的烈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孙龙珍为了捍卫国家的领土和尊严,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战斗中。她毫不畏惧困难和危险,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然而,残酷的战争无情地夺走了她的生命。她的牺牲让我们深感悲痛,但她的事迹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如今,我们在这里缅怀孙龙珍烈士。她的奉献和勇气将永远被我们铭记,她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孙龙珍烈士,您安息吧!我们会永远怀念您!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