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山东一犯人被送往北京,享受行政十八级待遇,原来是党的功臣

强强看历史故事 2024-11-26 09:38:42

引言:

1950年的一个深秋,山东省无棣县的公安局内,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正在接受审讯。这位面容枯槁的老者,曾是国民党时期北平草岚子监狱的一名普通看守。当地公安机关认定他有反革命嫌疑,正准备对他进行进一步审查。就在这时,一纸来自中央的急电,打破了这个边陲小城的宁静。上级要求立即寻找一位代号为"OX"的功臣,而这位正在被审讯的老人,竟与这封急电有着千丝万缺的联系。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曾经的"反革命嫌疑分子",不久后竟被安排到北京工作,享受行政十八级待遇。这位名叫牛宝正的老人,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往事?他又是如何从一个"嫌疑分子"摇身一变,成为受到国家礼遇的功臣?

一、草岚子监狱的看守长

牛宝正出生在山东省无棣县的一个偏僻村庄。那是1886年的深秋,他的父亲是个佃农,常年在地主家耕地。一家七口挤在三间破旧的土坯房里,家里穷得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买不起。

十岁那年,牛宝正跟着村里的几个孩子去私塾念书。可惜只读了半年,因为交不起束脩,就被迫辍学。从此,他就跟着父亲在田间劳作。那时的无棣县,还保留着清末的面貌,街道狭窄,房屋低矮,一到傍晚就暗得伸手不见五指。

1919年,33岁的牛宝正终于在县城警察大队谋得一份差事。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是他舅舅托了好几层关系才弄到的。从一个普通队员干起,牛宝正凭着踏实肯干的劲头,很快就被提拔为分队长。

然而好景不长,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部与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在山东展开激战。战火很快蔓延到无棣县。警察大队被迫解散,牛宝正失去了工作。

1928年春,眼看着家乡局势动荡不安,牛宝正决定北上谋生。当时的北平正值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城内洋房林立,城外则是贫民窟连片。牛宝正起初借住在一个老乡家中,靠做零工维持生计。

两年间,他辗转于各个衙门之间,想找个差事。可是处处碰壁,有时连打杂的机会都摸不到。直到1931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北平宪兵侦缉队队长高继武。

高继武看中了牛宝正的老实本分,便把他安排到草岚子监狱当看守。这座监狱位于北平城西北角,是专门关押政治犯的场所。监狱的围墙高大森严,日夜有武装士兵巡逻。

初到监狱时,牛宝正被分配看守普通囚犯。他每天要负责给犯人送饭、看管囚室、维持秩序。工作虽然辛苦,但总算有了固定收入。因为表现出色,不到半年,他就被提升为看守班长。

作为看守班长,牛宝正负责管理其他看守人员的工作安排,同时也要确保监狱的日常运转。每天早上五点,他就要起床查看监狱各处,确保一切正常。巡查完毕后,还要安排看守人员轮班,分配当天的工作。

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是考验。监狱里不仅关押着普通犯人,还有一批共产党人。对这些政治犯,上级要求必须严加看管。牛宝正按照规定执行任务,既不过分苛刻,也不会特别开恩。他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在狱中渐渐有了口碑。

二、与革命者的初识

1931年的一个阴雨天,草岚子监狱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囚犯。这些人是在河北省委被破获后,陆续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其中包括殷鉴、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重要党员。他们被关押在监狱西区的特别牢房内,每天都要接受严密监视。

这些共产党员进入监狱后,牛宝正注意到他们与其他囚犯大不相同。即便在严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保持着整洁的衣着和有序的作息。每到饭点,他们都会先让年长的同志用餐,从不争抢。这种举止让牛宝正印象深刻。

一天傍晚,牛宝正收到了家里的一封信。信中说他的老母亲病重,需要一笔医药费。作为半文盲的牛宝正面临着一个难题:他要给家里回信,却写不出几个字。找其他看守帮忙写信,又担心自己的困境被同事知晓。

经过一番犹豫,牛宝正想到了杨献珍。这位囚犯说话斯文,举止有教养,一看就是读过很多书的人。一天查房时,牛宝正趁其他看守不在,悄悄向杨献珍说明了情况。

杨献珍不仅帮牛宝正写了回信,还从自己存在外面的钱中拿出一部分,让牛宝正带给他的家人。这件事让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此后,牛宝正巡视西区牢房时,常常会和杨献珍多说几句话。

渐渐地,杨献珍开始向牛宝正提出一些不触及监规的小要求,比如想看几份报纸,借几本书。起初牛宝正有些迟疑,但看在杨献珍帮过自己的份上,还是答应了。他开始定期从外面给杨献珍带进一些进步报刊和书籍。

这些书籍和报纸在囚室里传阅。共产党员们借此机会继续学习,并在狱中坚持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经常在放风时间,三三两两地讨论时事,探讨理论。牛宝正虽然听不懂他们谈话的内容,但从他们谈论时的神情中,看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坚定。

1932年春天,监狱里来了一批新的看守,纪律变得更加严格。但牛宝正已经和这些共产党员建立了某种默契。每当有新的看守靠近时,他们就会适时提醒对方。在这种互相信任的氛围中,牛宝正开始接触到一些革命思想。

一次,杨献珍被提审后回来,身上带着伤痕,但他仍然昂首挺胸。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牛宝正。从那以后,他开始默默地关注这些共产党员的遭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有时候送饭时多放一些,有时候巡查时放慢脚步,给他们更多交谈的时间。

随着接触的深入,牛宝正逐渐了解到这些人并非像上级所说的那样是"危险分子"。他们大多是为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奋斗的知识分子。这些认识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三、秘密联络的关键枢纽

1933年初,草岚子监狱迎来了一次重大检查。上级派来的特派员发现了一些共产党员之间互相传递的纸条,监狱随即加强了管控。牢房搜查的频率提高到每周两次,囚犯的一举一动都被严密监视。在这种情况下,牛宝正的处境变得极其微妙。

作为看守班长,牛宝正负责安排每天的巡查任务。他开始精心安排巡查时间表,将一些态度相对宽松的看守安排在关押共产党员的西区值班。同时,他把那些特别严厉的看守调去看管普通犯人,以此减轻政治犯的压力。

这一年的夏天,北平地下党派人送来了一封密信,要交给监狱里的党员。送信的是一个卖烧饼的小贩,每天都会在监狱门口摆摊。牛宝正注意到这个小贩经常往西区的窗户张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小贩的烧饼里夹着纸条。

从那以后,牛宝正成了党内外联络的重要纽带。他利用看守班长的便利,设计出了一套传递信息的方法。他会在查房时故意把钥匙掉在地上,弯腰捡起时将信件悄悄塞给囚犯。有时候,他也会借着送饭的机会,将信件藏在饭盒夹层里。

1934年春,一场更大的行动开始酝酿。北平地下党组织准备营救被关押的重要党员。计划要求监狱内部必须有人配合,为越狱创造条件。杨献珍通过暗号向牛宝正传达了这个消息。

为了配合营救行动,牛宝正开始在监狱内部布局。他把最可靠的几个看守调到重要岗位,同时将巡逻路线做了细微调整,在西区某些时段出现了巡逻的空档期。这些改变都是循序渐进的,以免引起怀疑。

同时,他还要应对监狱内部的各种突发情况。一次,有个看守发现了囚犯传递的纸条,牛宝正立即将这个看守调离西区,并以工作疏忽为由给了他一个处分,使他无暇顾及此事。

1935年初,一场严重的霍乱在监狱里爆发。牛宝正借机向上级建议,让一些生病的囚犯暂时集中关押,方便治疗。这个建议获得批准后,他将几名重要的共产党员安排在同一个牢房,为他们交流情报创造了条件。

狱中的革命活动也在秘密进行。共产党员们利用放风时间,在院子里一边踱步一边开展学习讨论。牛宝正则在适当的位置站岗,既能观察其他看守的动向,又能及时向他们示警。

到了1935年底,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国民党特务机关加强了对监狱的控制,新派来了一批特务充当看守。牛宝正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但他仍然想方设法维持着这条秘密联络线。他开始利用夜间交接班的机会传递信息,有时甚至冒着巨大风险,在深夜偷偷打开牢房,让党员们短暂会面。

这种危险的游走在1936年初达到顶点。一天晚上,一名新来的看守撞见牛宝正在给囚犯传递物品。就在那个看守准备报告上级的前一刻,监狱里突然响起了防空警报。趁着这个混乱的机会,牛宝正迅速处理了相关证据。但这个惊险的时刻,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四、营救行动的关键转折

1936年3月的一个雨夜,草岚子监狱迎来了一次重大转折。北平地下党组织经过长期筹划,终于开始实施营救行动。这个夜晚,牛宝正按照约定,担任了夜班值守长。

行动从晚上十点开始。牛宝正首先调整了夜间巡逻路线,将可靠的看守安排在西区重要关卡。他以检查防空设施为由,要求部分看守去了监狱的东区。这样,西区的防守力量就被适当削弱。

当晚的天气异常恶劣,大雨倾盆,雷声轰鸣。牛宝正借着打雷的掩护,悄悄打开了西区的几间牢房。被关押的共产党员迅速行动起来,按照预定计划,分成三个小组开始撤离。

第一个困难很快出现。通往后院的铁门因为生锈,发出了刺耳的响声。值班室里的看守闻声而动。牛宝正立即跑到值班室,谎称是铁门被大风刮动的声音,并主动请缨去检查。这个机智的反应为撤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后院的围墙下,早已埋伏着地下党的接应人员。他们用绳索将围墙外侧的大树和内侧的水管连接起来,制作了一条临时的"桥梁"。被营救的党员必须借助这条绳索,在漆黑的夜色中爬过高墙。

就在行动进行到一半时,监狱的探照灯突然亮起。原来是例行的夜间检查时间到了。牛宝正立即带人去阻拦检查人员,声称西区刚刚查过,建议先去检查其他区域。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为撤离赢得了关键的十分钟。

然而,更大的危机在等待着他们。一名不知情的看守发现了异常,准备鸣枪示警。千钧一发之际,牛宝正从身后将那名看守制服。但在搏斗中,他的手臂被对方的匕首划伤。

最后一组人员撤离时,整个营救行动已经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牛宝正忍着手臂的剧痛,继续在岗位上周旋。他命令手下的看守加强对东区的巡查,以此转移注意力。直到凌晨时分,营救行动才完全结束。

为了掩护这次行动,牛宝正精心设计了一个善后方案。他在第二天一早就向监狱长报告,说发现几名囚犯趁着夜间大雨翻墙越狱。这个说法符合当时的天气情况,也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越狱提供了合理解释。

随后的调查中,牛宝正的表现进一步打消了上级的疑虑。他主动承担责任,表示是自己工作疏忽。这个坦白反而让调查组认为他与越狱无关。他还建议加强夜间巡逻,增设探照灯,这些建议都得到了采纳。

营救行动成功后,牛宝正的处境更加危险。特务机关开始对监狱进行全面清查,许多看守被interrogated。但由于前期的周密准备和善后处理,没有人发现他参与其中的关键作用。他继续在监狱工作,等待着下一次可能的行动机会。

五、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1936年8月,营救事件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草岚子监狱又迎来了一批政治犯。这次,牛宝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监狱当局加强了管理,新增了多重检查制度,看守之间也互相监视。

在这种形势下,牛宝正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方式继续开展工作。他利用职务之便,将一些关键的共产党员分散安置在不同的牢房,既避免了集中管理的风险,又便于分散传递信息。每个牢房都会安排一个可靠的看守,形成了一个隐蔽的联络网络。

1937年初,形势急转直下。日军的战线不断推进,北平局势日趋紧张。监狱当局开始着手转移重要政治犯。牛宝正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通过秘密渠道向地下党通报。他在囚犯转移名单上做了手脚,将一些重要的党员暂时留在监狱中。

同年夏天,日军进逼北平。监狱里的气氛愈发紧张。牛宝正抓住这个机会,提议在监狱进行防空演习。借着演习的混乱,他成功地帮助几名共产党员逃脱。这次行动没有引起任何怀疑,因为在战争威胁下,越狱事件被视为意料之中的事。

到了1937年末,日军占领北平后,监狱的管理权发生了变化。日本宪兵队派人进驻监狱,开始对政治犯进行严密审讯。牛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必须在日本人和国民党特务的双重监视下继续工作。

这时,他想出了一个新的联络方式。他在监狱的伙房工作中安插了自己的亲信,通过改变饭菜的摆放方式来传递信息。比如,馒头的放置位置代表不同的暗号,菜品的搭配也包含特定含义。这种方式虽然传递信息较慢,但很难被发现。

1938年春,日军开始在监狱内部搜捕地下党员。牛宝正利用自己精通日语的优势,主动向日本宪兵队示好。他装作对共产党深恶痛绝,经常向日军提供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借此获得了他们的信任。这个身份让他能够提前得知日军的行动计划。

在这段时期,他还开创了一种特殊的通信方式。他利用监狱的图书室,在一些看似普通的书籍中做记号。这些记号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密码系统,让被关押的党员能够了解外界情况。

1939年初,形势更加严峻。日军开始对监狱工作人员进行政治审查。牛宝正的一些同事被调离或逮捕。面对这种情况,他表现得异常配合,主动参与审查工作。这种表现不仅没有引起怀疑,反而使他获得了更多的信任。

就这样,他在明处担任监狱看守,在暗处继续进行着革命工作。每一次营救行动的成功,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勇气。每一次信息的传递,都需要他精心设计和冒险实施。即便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依然坚守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

到了1939年末,随着战争的全面爆发,草岚子监狱的政治犯开始大规模转移。牛宝正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发挥着他的特殊作用。他始终站在隐蔽战线上,用自己的方式继续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