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112厂,从军工传奇到废墟之城,历史的记忆仍在回荡

忆三线岁月 2024-07-01 14:21:19

在贵州的都匀市,有一片被岁月遗忘的土地,那里曾是一座充满神秘与荣耀的军工之城——112厂。如今,它已化作废墟,但历史的记忆仍在回荡,讲述着那段从军工传奇到落寞的沧桑历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新的世界大战似乎随时可能爆发。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12厂应运而生,它隶属于083电子工业基地,军工代号4111,是贵州三线建设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969年,112厂在都匀市悄然建立。这座工厂依山而建,规模庞大,生活区居住着近万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以北方人为主体,还有部分来自都匀、贵阳的知识青年、转业军人和民工营的积极分子。这些热血青年和志士,怀揣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了他们的军工生涯。

那时的112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工厂里机器轰鸣,职工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他们生产的是侦查校射雷达、高功率发射设备、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等军品,这些产品对于国家的国防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那个年代,军工产品就是国家的命脉,而112厂就是这条命脉上的重要一环。

七十年代初,正值越战白热化,军用雷达供应紧张。112厂投入使用后便进入了生产高峰期。为了完成生产任务,职工们加班加点地工作,没有加班费,但他们毫无怨言。他们知道,自己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可能成为战场上的制胜武器,为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贡献力量。在那个年代,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如此普遍,如此崇高。

112厂的选址也充满了智慧与远见。“靠山、隐蔽、分散”是三线建设选址的硬性指标,而112厂则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工厂的重要部件都在山洞内生产,成品也储存在山洞里。为了防敌机轰炸,建设者们还挖空了整座山体,建造了众多的人工洞。这些山洞不仅成为了生产的避风港,也成为了职工们心中的精神象征。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然而,好景不长。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环境的缓和,经济建设逐渐取代了军事对抗。军工订单逐渐减少,112厂也开始面临转型的困境。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国家出台了三线产业调整政策,112厂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实行军转民,主打电子产品。然而,转型之路并不平坦,112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九十年代后,国家对工业体制再次进行改革,军工择优而留,大部分三线厂的军工背景彻底消失。112厂也未能幸免于难,经过改制后成为了振华集团长红机器厂。但此时的112厂已不如当年,人才外流严重,技术更新跟不上,加上交通、信息、营运成本等原因,工厂的经营状况日益恶化。

最终,在2005年,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军工之城宣布破产。那一刻,无数人的心为之震撼和惋惜。他们曾在这里挥洒青春和汗水,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这座工厂却成为了废墟之城,历史的记忆仍在回荡。

走进如今的112厂遗址,只见残垣断壁、荒草丛生。那些曾经的生产车间、办公楼、宿舍楼都已经破败不堪,成为了历史的见证。然而,在这些废墟之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辉煌。那些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们,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梦想都凝聚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回忆起那段岁月,许多老职工都感慨万千。他们说,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的精神面貌却是昂扬向上的。他们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而努力奋斗,为了工厂的繁荣而拼搏奉献。那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对于都匀市来说,112厂不仅仅是一座工厂的废墟,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与梦想。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这座历史的遗迹,将它作为都匀市的一张独特名片来打造和宣传。

总之,都匀112厂虽然已经成为了一座废墟之城,但它的历史和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也是一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应该珍视这座历史的遗迹,将它作为都匀市的一张独特名片来打造和宣传。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它的兴衰历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