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灾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对于700年前,那场发生在元末的淮泗大旱灾,当年明月在神作《明朝那些事》中如是写道。短短二十天里,朱元璋那个虽然不富足但却很温馨,虽然不庞大但却很团结的家破灭了。
父亲饿死了,大哥父子饿死了,甚至连母亲也饿死了。年幼的朱元璋不明白,为什么勤劳一生,三次搬家的父母。种了一辈子的地,到头来都是饿死的下场。
朱元璋没时间细想,对他来说眼前最迫切的事,就是安葬父母、兄长。但现实又一次刺痛了朱元璋,他的父亲朱五四之所以50高龄搬家濠州钟离(凤阳)。就是因为这里荒地多、人力少,只要一家男丁卖力气,总会有口饭吃。
朱元璋哭着去求地主刘德,求他看在父亲开荒、种地十几年的份上,给他一块安葬父母的土地。但是刘德拒绝了,在他看来一个死去的佃农,是没有价值的。
守着开荒十几年,却连一块葬身土地都没有的父亲,朱元璋伤心地哭了起来。同村的刘继祖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了朱元璋兄弟一块土地。
没有棺木、没有寿衣,朱元璋兄弟俩找来几件旧衣服,包裹着父母的遗体,就完成了安葬。35年后,当朱元璋成为大明皇帝后,回忆起这段艰辛的往事时,用了这么一段苦涩的表述:“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死去的人已经安息,活着的人仍要生活。安葬完父母,生存就成了朱元璋最大的难题。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怎样才能在一个饿殍满地的地方活下去?
没错!朱元璋要找的不是工作,而是活着的资本。公平!是人类的至高理想,但这个理想也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就拿朱元璋来说,他生来就是佃农朱五四的儿子,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放牛娃。他没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而父亲朱五四死后,他要追求的不是生活而是活着。
这个时候朱元璋的第二个贵人出现了,那就是同村的汪大娘。汪大娘见朱元璋可怜,让儿子汪文将朱元璋介绍给高彬法师,到皇觉寺做了小沙弥。
所谓的沙弥,就是为寺院开荒、种菜、扫地的。对皇觉寺来说,雇一个佃农干活是要付钱的,而养一个沙弥只要管他吃住就行了。因此,他们是很乐意收下朱元璋的。
皇觉寺的生活虽然艰辛,但朱元璋还是很满足的,至少他活了下来。寺庙外,每天都有人饿死,对穷人来说和尚是份好工作。寺院有田地,征赋税也有优惠,还能收些员外的香火钱,日子还是很好的。
朱元璋有时在想,做一辈子小沙弥或许也不错。虽然辛苦了些,但至少衣食无忧不是,比起外面乞讨、饿死的人 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这个还没有接触过外面世界的放牛娃,想要的真不多,就是一口饭吃、一张床睡,仅此而已。
但就是这样朴素的要求,元庭依然无法满足。随着各地起义不断,元庭连寺庙的赋税也加征了,皇觉寺也养不起小沙弥了。于是,皇觉寺让沙弥们外出“游方”,自谋生路了。
什么是“游方”呢?说好听点叫“化缘”,说难听点就是“乞讨”。本质上就是不付钱,向别人要吃的。至于别人愿不愿意给,一是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善心,更重要的是这个人富不富裕。
你想,一个自己都快要饿死的人,还会无偿接济别人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化缘”的地方就很重要了。前面说了,元末做和尚是穷人最好的工作。那么既然是工作,一定就有勾心斗角,因为它有利可图。
让朱元璋彻底破灭平凡生活想法的,就是“化缘”地区的划分。小沙弥们要出去“化缘”,有人要去富裕的地方,自然就有人要去贫穷的地方。那么谁去富裕的地方,谁去贫穷的地方,就变成了一门生意。
朱元璋一无积蓄,二无关系,自然就被安排到了最贫穷的地方。朱元璋被安排“化缘”的区域是淮西和河南,当然这两个地方本身不穷,但要分时间来看。元庭整修黄河的数十万民工中,一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韩山童与刘福通就举起了反元大旗。
河南是战乱爆发之地,淮西是旱灾之地,这就是安排朱元璋去这里“化缘”的原因。当朱元璋满怀愤懑来到这里时,满目都是饥民、乱兵,到处都在宣传义军。由于没什么富人了,朱元璋和尚的身份也就没用了,他索性就直接做了乞丐,和难民混在了一起。
这4年的乞丐生涯,是朱元璋一生最凄苦的阶段,也是朱元璋浴火重生的阶段。曾经开了一辈子荒地的父亲朱五四,为何死后连片下葬的土地都找不到?昔日怎么都想不明白的放牛娃,在4年的乞讨生涯中找到了答案。
苦难造就辉煌,当朱元璋见多了生死离别后,明教的理念对这个小乞丐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冲击。父亲、母亲勤劳一生而饿死;地主刘德吝啬得连安葬之地都不给;刘继祖的好心、汪大娘的善意;“化缘”地区划分的猫腻;自己4年的乞丐生涯……
一切的一切,让朱元璋百感交集的同时,彻底破碎了他平凡生活的想法。他意识到了:就算他任劳任怨、苦活累活全包,在皇觉寺做个小沙弥都吃不饱饭。当了和尚还要乞讨,那他朱重八拿什么过平凡的生活?
既然元朝已然腐朽,当了和尚还要乞讨,那就是做了红巾军又如何?从此,朱元璋和红巾军有了交集,而最终的参军也伴随着一封书信的到来完成了。这封书信的主人叫汤和,身份是濠州郭子兴帐下千户,来信的目的是招人。
有了去的想法,又有了发小的邀请,那唯一的不足就是参加红巾军有杀头风险了。但是朱元璋收到红巾军来信的事情,很快就被一个大嘴巴的沙弥传了出去。既然已经没了活路,那去濠州就是朱元璋唯一的选择了,昔日的放牛娃朱重八做了最后的抉择,一个让天地变颜色的选择:
忍无可忍。
那就反了吧!反他娘的!
没人愿意打仗,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然而逼上梁山,是他们唯一的宿命。
所以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许不是那么厚道,他们也许有着自己的各种打算,但他们确实别无选择。
汤和就这样成了朱重八的第一个战友。他在今后的日子里将陪同朱重八一起走完这条艰苦的道路。
然而汤和也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居然是唯一一个陪他走完这条路的人。——《明朝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