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抠头皮上的小颗粒,到底是什么?

运杰聊养护 2025-01-16 17:27:29

大家都见过普通的头皮屑,就像长时间没洗头后,衣领和肩膀上落下的那些白色小皮屑,宛如轻盈飘落的雪花。若非它们泛白显眼,很可能就被人忽略了。这种头屑其实是头皮表面角质层自然新陈代谢的正常现象。

然而,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烦恼?

头皮上总是不断产生头皮屑,反复出现,有时甚至能抠下大片大片的皮屑,而且刚洗完头没两天就又冒出来了。如果除了头屑反复,你还感到头皮发红、瘙痒,甚至出现结痂,还能抠下小黄色颗粒,总是忍不住想要抓挠,那么很可能是你的头皮出现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很可能就是常见的脂溢性皮炎。

那么,脂溢性皮炎究竟是什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此病?又该如何治疗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让许多人感到困扰的皮肤问题。

头皮上抠下来的小颗粒,到底是啥玩意?

可能有两种情况:

1. 相对健康的

外观特征:呈现为白色或淡黄色,体积小巧,约莫小米粒般大小。

成因分析:过量的头皮油脂分泌,导致其在毛囊皮脂腺导管内积聚。若未能及时清理排出,这些油脂会逐渐凝结,形成颗粒状的“白头”。

此外,你身体的其他区域,尤其是面部、胸部及背部,也展现出较强的油脂分泌能力,即通常所说的“油性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往往与雄性激素水平较高有关。据此推测,你可能正处于30至60岁的男性壮年阶段,或是尚未进入绝经期的女性,不知我的猜测是否接近实际情况?

2. 相对不健康的

外观表现:颗粒状物质较大,甚至呈现片状,尺寸堪比雪花,并伴随头皮瘙痒及皮屑脱落。

可能原因:此情况很可能由毛囊炎引起;在严重情况下,从头皮毛囊中抠出的这些颗粒,实际上是脓肿破裂后形成的血痂、脓栓,以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混合体。毛囊炎的诱因可能包括某些细菌,但更常见的元凶是一种名为“马拉色菌”的真菌。马拉色菌对油脂情有独钟,将头皮视为其“美食天堂”。马拉色菌属于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情况下它与我们和平共处,仅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引发疾病。这些条件包括油脂分泌过度、免疫力下降或长时间不洗头等。此时,马拉色菌便得以大量繁殖并引发毛囊炎。

然而,不必过于惊慌,并非所有能抠下小颗粒的情况都意味着真菌感染。若同时伴有头皮瘙痒、红疹、脓疱及异常分泌物等症状,则真菌感染的可能性更高。为确诊病因,建议前往医院进行真菌检测。

做好4件事,养护健康头皮

1.均衡饮食,规律作息

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头皮环境失衡,引发油脂分泌过多及瘙痒问题。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当减少摄入高糖、高脂肪、辛辣、刺激性以及煎炸、烧烤类食品,转而增加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以及豆类的食用量。此外,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应避免熬夜,确保早睡早起,杜绝酒精摄入,并尽量减轻生活压力。

2.不要挠头皮:避免头皮感染

经常抓挠或触摸头皮,会将手指及指甲携带的细菌转移到头皮上,从而可能引发头皮的慢性炎症问题。这种状况容易促使真菌和细菌感染,使得头皮上的痘痘和脓包问题产生或加剧。一旦发现头皮上长有痘痘,推荐尽快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诊断,明确痘痘的成因,并接受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3.保持头皮清洁

维持头皮健康的基础在于保持清洁,但需注意,洗头频率并非越高越好。对于油性发质的人群,建议每日洗发一次;而中性或干性发质的人,则适宜调整为每周洗发三到四次。在选择洗发产品时,应仔细查看成分列表,优选含有石栗籽油滋养精华、维生素原B5等天然润泽成分的保湿洗发露。这类产品不仅能有效清除头皮污垢和多余油脂,还能平衡头皮的水分与油分,促进头皮新陈代谢,为头发的健康生长提供助力。

此外,洗发时的水温也至关重要,建议控制在35至40℃之间。水温过低,可能无法彻底清除头皮上的油脂;而水温过高,则会刺激头皮并过度清洁油脂,导致发质受损,变得易断或毛躁。

4.避免频繁烫发:减少头皮刺激

烫发剂内含的化学物质会破坏头发的毛鳞片结构,致使头发变得干枯且易分叉,同时这些物质还会对头皮造成刺激,诱发毛囊发炎。在烫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剂或染发剂,往往容易引起头皮出现红肿、瘙痒及疼痛等不适反应,甚至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头皮发生糜烂、渗出症状。此外,频繁进行烫发还可能削弱发根的稳固性,增加头发脱落的风险,并且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损害或杀死毛囊,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脱发问题。

管不住抠头皮的手?小心可能是种心理问题

有时,人们会偶然发现发丝间藏着一粒小异物,或是在不经意地用手指梳理秀发时,触碰到一个微小的凸起,便会不假思索地将其拂去。

然而,另有一群人,在闲暇之余或是情绪紧绷的时刻,会不由自主地将手探入发丛,盲目地摸索、拉扯、挖掘……长此以往,这种行为竟导致头皮受损,且伤势逐渐扩大。一旦察觉此类情况,便需提高警惕,因为这很可能是心理层面的反映。

据专家分析,许多人存在咬指甲、啃腮部、抠头皮、拔头发等习惯性动作,这些通过特定举止来舒缓焦虑或压力的行为,在医学上被称作自我调节机制。倘若这种行为演变成反复抠抓至皮肤破损,即便疼痛难忍也难以自拔,那么就需要审视自己是否正承受着过大的精神压力,并在需要时向医生求助。

0 阅读:5